..续本文上一页?汝先前有往阿兰若之欲,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欲止灭耶?」「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勤,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勤止灭耶?」「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心,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心止灭耶?」「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观,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观止灭耶?」「如是,友!」
「婆罗门!如是诸比丘成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成为正悟之解脱者。前有获阿罗汉果之欲,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欲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勤,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勤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心,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心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观,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观止灭。
婆罗门!于汝意云何?若然,为有边耶?为无边耶? 」
「友阿难!若然,则为有边,非无边。
希有哉!友阿难!……乃至……自今日起,乃至命终,当予归依。」
(南传相应部六 神足相应 109-110)
此段经文是外教徒婆罗门质疑佛陀教导的四神足,是依欲修欲、依欲断欲永无止境,而无有是处,阿难尊者则以比喻方式巧妙的回答婆罗门,就如前面四如意足所说的,已完成的事情或已到达的地方,就不会再生起想要(欲)去做;起身(勤)去做;注意(心)去做;留心(观)是否完成到达,所以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欲止灭,勤、心、观亦相对的止灭,而安住于逮得之己利,而不受后有至无余依涅槃,因此四神足是有止境,非无止境,有是处应修习、多修习。
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远诸缠,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诸随眠故,及为修习能对治彼诸善法故,便更生起乐欲、策励,广说如前修四正断加行道理。彼于如是正修习时,有八断行,为欲永害诸随眠故,为三摩地得圆满故,差别而转。何等名为八种断行?
一者、欲,谓起如是希望乐欲,我于何时修三摩地当得圆满,我于何时当能断灭恶不善法所有随眠!
二者、策励,谓乃至修所有对治,不舍加行。
三者、信,谓不舍加行正安住故,于上所证深生信解。
四者、安,谓清净信而为上首,心生欢喜;心欢喜故,渐次息除诸恶不善法品粗重。
五者、念,谓九种相,于九种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摄持故。
六者、正知,谓毗钵舍那品慧。
七者、思,谓心造作,于断未断正观察时,造作其心,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
八者。舍,谓行过去、未来、现在随顺诸恶不善法中,心无染污,心平等性。由二因缘,于随眠断分别了知,谓由境界不现见思,及由境界现见舍故。
如是名为八种断行,亦名胜行。如是八种断行、胜行,即是为害随眠瑜伽。此中欲者,即是彼欲。此中策励,即彼精进。此中信者,即是彼信。此中安、念、正知、思、舍,即彼方便。
(瑜伽师第论九 如意足相应285)
随眠,梵语 anu.aya,巴利语 anusaya。为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此有贪、瞋、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其中,贪复分为欲贪与有贪,称为七随眠;见分为身、边执、邪、见取、戒禁取等五见,称为十随眠。此外,以此更加细分,则有九十八随眠。
随眠能害瑜伽(禅修),如欲永害诸随眠,圆满三摩地则需依八断行,而四神足与八断行之关系如下表:
而八断行有如下之详细说明:
一者、欲,起希望乐欲是为了完成二件事情,圆满三摩
地及断灭恶不善法所有随眠,如无欲则无因行;有希望乐欲才能成行。
二者、策励,勤修四正勤对治所有之恶不善法,于善法则不舍加行。
三者、信,于善法不舍加行则心安稳,于诸禅观慧所证深生信解。
四者、轻安,以清净信而为上首,心则生欢喜;心欢喜故,渐次息除诸恶不善法品粗重,而得身心之轻安。
五者、正念,于九种相安住其心,为奢摩他 (止)品所摄持。
所谓九种相,即九住心指行者修禅定时,令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者,共有九种心,即:
(一)安住心,即能将心安住于某一所缘对象。
(二)摄住心,即当心念对外在对象起作用时,能令心念速返回本心。
(三)解住心,当解知(分别理解)之心对外在对象起作用时,能令心速返。
(四)转住心,即停止解知之心,而乐于安住。
(五)伏住心,即久入禅定而生厌时,能速令折伏。
(六)息住心,即内心动念时,能速令止息。
(七)灭住心,当贪爱心起时,能速予灭除。
(八)性住心,当诸多妄念停止作用时,了知心之性质本来明净,而自然安住。
(九)持住心,累积禅定功夫之结果,自能安住禅定,自然行善止恶。(见大乘庄严经论卷七 p134)
六者、正知,为毗钵舍那 (观)品慧。昏眠时依举相;掉悔时依止相的交互运作,使不浮不沉。
七者、思,为发动心造作,于恶不善法断未断正观察时,发动造作其心使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
八者、舍,于过去、未来、现在随顺诸恶不善法中,心无染污,心平等性。由二因缘于随眠断分别了知,即由现前境界不起不如理见思,及由现前境界现依远离、依离欲回向于舍。
以上八断行能永害诸随眠,主要在于它能灭除五种过失,如《表 4-5》八断行灭五过失表,欲、精进、信、轻安灭除了懈怠放逸之心行;正念灭除了忘圣言之意行;正知灭除了惛沉掉举之浮沉行;思灭除了于断未断之不作行;舍灭除了于现前境界不舍之作行,灭除了此五种过失,则可期待三摩地之圆满完成。
阿难!彼识住有七,处有二。何者为七[种识住]?
阿难!有种种身、种种想之有情,即人、一类天神与一类堕地狱者,此为第一识住。
阿难!有种种身,一类想之有情,即有依初禅而生之梵众天,此为第二识住。
阿难!有一类身,种种想之有情,即光音天,此为第三识住。
阿难!有一类身,一类想之有情,即偏净天,此为第四识住。
阿难!有超一切色想,超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是「空无边」而生于空无边处之有情6,此为第五识住者。 阿难!有超一切空无边处,是「识无边」而生于识无边处之有情,此为第六识住。
阿难!有超一切识无边处,是「无所有」而生于无所有处之有情,此为第七识住。
[二处者,第一]是无想有情处,第二是非想非非想处。(非识住处)
阿难!此中,有种种身、种种想之有情,即人、一类天神及一类堕地狱者,为第一识住,如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还得此[识住]而欢喜耶?」「世尊!实不然。」
「阿难!此中,超一切识无边处,是「无所有」而无所有处者,为第七识住,如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还得此[识住]而欢喜耶?」「世尊!实不然。」
「阿难!此中,无想有情处是如是,如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得依此[处]而欢喜耶?」「世尊!实不然。」
「阿难!此中,非想非非想处是如是,如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还得依此[处]而欢喜耶?」「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比丘如实知此等之七识住及此等二处之集、灭、福、祸、出离,由生(缘起)而解脱。阿难!此比丘名为慧解脱。 (南传长部二 大缘经 17-18)
复次阿难当知。识所住处有其七种。非识住处有其二种。七识住处者。
所谓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种种想。是为第一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一想。所谓初禅天。此为第二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种种想。所谓二禅天。是为第三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一想。所谓三禅天。是为第四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诸色想。都一虚空。所谓空无边处天。是为第五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于空想。都惟一识。所谓识无边处天。是为第六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识无边。都无所有。所谓无所有处天。是为第七识所住处。
阿难。二种非识住处者。所谓若有色有众生。即无想天。是为第一非识住处。若无色无众生。于彼一切离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即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为第二非识住处。
佛言阿难。如是有色有众生。种种身种种想。是为第一识所住处。汝等诸苾刍。当如实了知。于行坐语言常当称赞此等法门。广为他人分别演说。如是乃至第七识所住处。及二非识住处法门。亦复如是。于行坐语言常当称赞诸佛所说。生净信心如实了知。若了知者。即得慧解脱阿罗汉果。
(北传杂含经846.2)
七识住,梵语 saptavij.āna-sthitayah。有情依果报受生三界,其识所爱乐、止住之处有七,又作七识处、七识止处、七神识止处。即:
(一)身异想异识住,又作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指人界、
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
(二)身异想一识住,又作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
(三)身一想异识住,又作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观如意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