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观如意足

  4-2-4《观如意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者,此名为观三摩地。

  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令不生……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

  依观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南传相应部六 神足相应 106-107)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以何为观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观,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过分退缩。

  诸比丘!以何为观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观,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过分精勤。

  诸比丘!以何为观,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观,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于内为收。

  诸比丘!以何为观,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观,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于外为散。

  ……乃至……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南传相应部六 神足相应 120-121)

  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梵 vīmājsā-samādhi-prahāna- sajskāra-samannāgata-rddhi-pāda,巴 vīmajsā-samādhi-padhāna-sajkhāra-samannāgata-iddhi-pāda),由思惟佛理之力发起之禅定。又作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观神足、思惟神足、思惟如意足、慧如意足。

  此观之意是思惟观察于所缘达成三摩地,就像将完成的一件事或将到达的地方,如果不思维观察所做的事情是照既定目标或所要到达的目的地是正确无误的,就容易误入歧途,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但要如何观察每一禅相生起是否正确无误,则必须先善知诸禅差别之相及善取能入诸禅之诸行状相,才能从欲界定进入初禅乃至逐步进入第四禅。底下表是将四禅总分为三类、十八支:

  

  《表 4-3》四禅十八支表

  于欲界定进入初禅时,声为刺;初禅进入二禅时,寻伺为刺;二禅进入三禅时,喜为刺;三禅进入四禅时,入出息为刺,观察每一禅定将生起时会干扰及障碍禅相生起的原因,不执取(误认证果)或不退缩(不知所措或畏惧),尽管看住而任其消逝。初禅至第四禅皆有极大之堪忍力与领解力,皆可开发无量之智慧,而第四禅是最为安稳、清净的不动禅,或称为真实禅,至于四无色禅定可依各自意愿去触证达到四禅八定,再依此基础完成无漏慧之灭尽定,则为完整九次第定触证之俱解脱阿罗汉。

  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是观三摩地的目的,同样的是必须除却五盖,其内容与欲如意足相同,请参照欲如意足对五盖的详细说明与操作。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水上不沉如于地,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俱闻于远近天人之声。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对他人之心,以心偏知:以有贪心了如为有贪心,以离贪心了知为离贪心,以有瞋心了知为有瞋心,以离瞋心了知为离瞋心,以有痴心了知为有痴心,以离痴心了知为离痴心,以收心了知为收心,以散心了知为散心,以大心了知为大心,以非大心了知为非大心,以有上心了知为有上心,以无上心了知为无上心,以非定心了知为非定心,以定心了知为定心,以不解脱心了知为不解脱心,以解脱心了知为解脱心。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随念于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彼处、生于他处;于他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他处、生于此处。如是具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南传相应部六 第七 神足相应 103-104)

  对四神足的修习所得到的主体是心一境性,再依此主体可引发五种超越常人的能力,此五种大能力或称五神通分别述说如下:

  (一)神境智证通 (梵 rddhi-visaya-j.āna-sāksātkriyābhij.ā)

  ,又作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即不论何处皆能来去自如。可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水上不沉如于地,于

  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二)天耳智证通(梵 pya-.rotra-j.āna-sāksātkriyābhij.ā),又作天耳智通、天耳通。能听常人不能听闻之音声。可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俱闻于远近天人之声。

  (三 )他心智证通(梵 cetah-paryāya-j.āna-sāksātkriyā bhij.ā),又作他心智通、知他心通、他心通。能明了他人内心之动向。能了之对他人之心,以心偏知:

  1.以有贪心了如为有贪心,以离贪心了知为离贪心,

  2.以有瞋心了知为有瞋心,以离瞋心了知为离瞋心,

  3.以有痴心了知为有痴心,以离痴心了知为离痴心,

  4.以收心了知为收心,以散心了知为散心,

  5.以大心了知为大心,以非大心了知为非大心,

  6.以有上心了知为有上心,以无上心了知为无上心,

  7.以非定心了知为非定心,以定心了知为定心,

  8.以不解脱心了知为不解脱心,以解脱心了知为解脱心。共十六种心。

  (四 )宿住随念智证通(梵 pūrve-nivāsānusmrti-j.āna-sāksātkriyābhij.ā),又作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宿命通。能了知过去之事。可随念于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彼处、生于他处;于他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他处、生于此处。如是具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五 )天眼智证通(梵 pya-caksur-j.āna-sāksātkriyāb hij.ā),又作天眼智通、天眼通。能见常人之眼所不能见者。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

  以上五神通不论是初禅乃至四禅,除神足通有些是需要有经验者教导外,其余皆可自然引发,而五神通中他心通、宿命通及天眼通,于圣教徒了知四谛缘起及三法印之理,由此破除见思二惑而生明,则称为三明。

  三明,梵语 tri-vidya,巴利语 ti-vijjā。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

  (1)宿命智证明(梵 pūrva-nivāsānusmrti-j.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作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2)生死智证明(梵 cyuty-upapatti-j.āna-sāksāt-kriya -vidyā),又作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3)漏尽智证明(梵 āsrava-ksaya-j.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宿命明见过去事而生厌离,天眼明见未来事而生厌离,漏尽明既已厌离,乃欣乐涅槃;此外,宿命明可断除常见,天眼明可断除断见,漏尽明则远离此二边而安住于中道。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拘睒弥瞿师罗园。

  时,婆罗门来至具寿阿难之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对具寿阿难言曰:

  「友阿难!为何之义,于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耶?」

  「婆罗门!为断欲,于世尊之处修梵行。」

  「友阿难!于断欲,有道、有迹否?」

  「婆罗门!断欲,是有道、有迹。」

  「友阿难!断欲,有何之道、有何之迹耶?」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

  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婆罗门!此为断欲之道、之迹。」

  「友阿难!若然,则为无边而非有边,以欲断欲者,无有是处。」

  「婆罗门!然则,我问汝,随所好应答。 婆罗门!于汝意云何…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观如意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