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觀如意足》
諸比丘!比丘若依觀修叁摩地,獲心一境性者,此名爲觀叁摩地。
彼對未生之惡不善法,爲令不生……乃至……對已生之善法,爲令住、勿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之,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名之爲勤行。
依觀修叁摩地,而是勤行,諸比丘!此名爲觀叁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南傳相應部六 神足相應 106-107)
修習觀叁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于內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諸比丘!以何爲觀過分退縮耶?
諸比丘!觀,與懈怠俱行、與懈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爲觀過分退縮。
諸比丘!以何爲觀過分精勤耶?
諸比丘!觀,與掉舉俱行、與掉舉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爲觀過分精勤。
諸比丘!以何爲觀,于內爲收耶?
諸比丘!觀,與惛眠俱行、與惛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爲觀,于內爲收。
諸比丘!以何爲觀,于外爲散耶?
諸比丘!觀,依外之五妙欲而擴散。
諸比丘!此名之爲觀,于外爲散。
……乃至……諸比丘!如是比丘爲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南傳相應部六 神足相應 120-121)
觀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梵 vīmājsā-samādhi-prahāna- sajskāra-samannāgata-rddhi-pāda,巴 vīmajsā-samādhi-padhāna-sajkhāra-samannāgata-iddhi-pāda),由思惟佛理之力發起之禅定。又作觀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觀神足、思惟神足、思惟如意足、慧如意足。
此觀之意是思惟觀察于所緣達成叁摩地,就像將完成的一件事或將到達的地方,如果不思維觀察所做的事情是照既定目標或所要到達的目的地是正確無誤的,就容易誤入歧途,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但要如何觀察每一禅相生起是否正確無誤,則必須先善知諸禅差別之相及善取能入諸禅之諸行狀相,才能從欲界定進入初禅乃至逐步進入第四禅。底下表是將四禅總分爲叁類、十八支:
《表 4-3》四禅十八支表
于欲界定進入初禅時,聲爲刺;初禅進入二禅時,尋伺爲刺;二禅進入叁禅時,喜爲刺;叁禅進入四禅時,入出息爲刺,觀察每一禅定將生起時會幹擾及障礙禅相生起的原因,不執取(誤認證果)或不退縮(不知所措或畏懼),盡管看住而任其消逝。初禅至第四禅皆有極大之堪忍力與領解力,皆可開發無量之智慧,而第四禅是最爲安穩、清淨的不動禅,或稱爲真實禅,至于四無色禅定可依各自意願去觸證達到四禅八定,再依此基礎完成無漏慧之滅盡定,則爲完整九次第定觸證之俱解脫阿羅漢。
觀修叁摩地,獲心一境性,是觀叁摩地的目的,同樣的是必須除卻五蓋,其內容與欲如意足相同,請參照欲如意足對五蓋的詳細說明與操作。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隱,過牆壁山崖無礙如于虛空,出沒地中如于水,行水上不沈如于地,于虛空結跏趺坐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俱聞于遠近天人之聲。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對他人之心,以心偏知:以有貪心了如爲有貪心,以離貪心了知爲離貪心,以有瞋心了知爲有瞋心,以離瞋心了知爲離瞋心,以有癡心了知爲有癡心,以離癡心了知爲離癡心,以收心了知爲收心,以散心了知爲散心,以大心了知爲大心,以非大心了知爲非大心,以有上心了知爲有上心,以無上心了知爲無上心,以非定心了知爲非定心,以定心了知爲定心,以不解脫心了知爲不解脫心,以解脫心了知爲解脫心。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隨念于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于彼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殁于彼處、生于他處;于他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殁于他處、生于此處。如是具行相、名稱,隨念宿住。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由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南傳相應部六 第七 神足相應 103-104)
對四神足的修習所得到的主體是心一境性,再依此主體可引發五種超越常人的能力,此五種大能力或稱五神通分別述說如下:
(一)神境智證通 (梵 rddhi-visaya-j.āna-sāksātkriyābhij.ā)
,又作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即不論何處皆能來去自如。可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隱,過牆壁山崖無礙如于虛空,出沒地中如于水,行水上不沈如于地,于
虛空結跏趺坐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二)天耳智證通(梵 pya-.rotra-j.āna-sāksātkriyābhij.ā),又作天耳智通、天耳通。能聽常人不能聽聞之音聲。可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俱聞于遠近天人之聲。
(叁 )他心智證通(梵 cetah-paryāya-j.āna-sāksātkriyā bhij.ā),又作他心智通、知他心通、他心通。能明了他人內心之動向。能了之對他人之心,以心偏知:
1.以有貪心了如爲有貪心,以離貪心了知爲離貪心,
2.以有瞋心了知爲有瞋心,以離瞋心了知爲離瞋心,
3.以有癡心了知爲有癡心,以離癡心了知爲離癡心,
4.以收心了知爲收心,以散心了知爲散心,
5.以大心了知爲大心,以非大心了知爲非大心,
6.以有上心了知爲有上心,以無上心了知爲無上心,
7.以非定心了知爲非定心,以定心了知爲定心,
8.以不解脫心了知爲不解脫心,以解脫心了知爲解脫心。共十六種心。
(四 )宿住隨念智證通(梵 pūrve-nivāsānusmrti-j.āna-sāksātkriyābhij.ā),又作宿住智通、識宿命通、宿命通。能了知過去之事。可隨念于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于彼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殁于彼處、生于他處;于他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殁于他處、生于此處。如是具行相、名稱,隨念宿住。
(五 )天眼智證通(梵 pya-caksur-j.āna-sāksātkriyāb hij.ā),又作天眼智通、天眼通。能見常人之眼所不能見者。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以上五神通不論是初禅乃至四禅,除神足通有些是需要有經驗者教導外,其余皆可自然引發,而五神通中他心通、宿命通及天眼通,于聖教徒了知四谛緣起及叁法印之理,由此破除見思二惑而生明,則稱爲叁明。
叁明,梵語 tri-vidya,巴利語 ti-vijjā。又作叁達、叁證法。達于無學位,除盡愚暗,而于叁事通達無礙之智明。即:
(1)宿命智證明(梵 pūrva-nivāsānusmrti-j.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作宿住隨念智作證明、宿住智證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衆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之相狀之智慧。 (2)生死智證明(梵 cyuty-upapatti-j.āna-sāksāt-kriya -vidyā),又作死生智證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衆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或由邪法因緣成就惡行,命終生惡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緣成就善行,命終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狀之智慧。 (3)漏盡智證明(梵 āsrava-ksaya-j.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作漏盡智明、漏盡明、漏盡智。即了知如實證得四谛之理,解脫漏心,滅除一切煩惱等之智慧。
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二載,宿命明見過去事而生厭離,天眼明見未來事而生厭離,漏盡明既已厭離,乃欣樂涅槃;此外,宿命明可斷除常見,天眼明可斷除斷見,漏盡明則遠離此二邊而安住于中道。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住拘睒彌瞿師羅園。
時,婆羅門來至具壽阿難之處。至已,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歡喜、感銘之語,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羅門對具壽阿難言曰:
「友阿難!爲何之義,于沙門瞿昙之處修梵行耶?」
「婆羅門!爲斷欲,于世尊之處修梵行。」
「友阿難!于斷欲,有道、有迹否?」
「婆羅門!斷欲,是有道、有迹。」
「友阿難!斷欲,有何之道、有何之迹耶?」
「婆羅門!于此有比丘,修習欲叁摩地勤行成就之神
足……修習勤叁摩地……心叁摩地……觀叁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婆羅門!此爲斷欲之道、之迹。」
「友阿難!若然,則爲無邊而非有邊,以欲斷欲者,無有是處。」
「婆羅門!然則,我問汝,隨所好應答。 婆羅門!于汝意雲何…
《兩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觀如意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