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兩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觀如意足▪P3

  ..續本文上一頁身相、容貌無異,樂與非苦樂二想交參,故稱身一想異。

  (四)身一想一識住,又作身一想一如遍淨天,爲色界第叁禅。此中有情身相無異,唯有樂想,故想一。

  (五)空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有色處。

  (六)識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空無邊處。

  (七)無所有處識住,超出一切識無邊處。後叁識住爲無色界之下叁天。此七處爲識之安住處,

  爲有情皆希往止住之所,故稱識住。二非識住處如下:

  (一)無想天,無想,梵名 Asajj.isattvāh。又作無想有情天、無想衆生天、少廣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無想定所感之異熟果報。生此天者,念想滅盡,一切心識活動全部停止,僅存色身及不相應行蘊,故稱無想天。此天爲外道婆羅門之最高涅槃處,亦爲異生凡夫以「出離想」作意,修無想定,所感得的異熟之果報,稱爲無想果,或無想異熟、無想事、無想報。此外,此天衆生之身長有五百由旬,壽命爲五百大劫,壽終之時,再生念想,而墮欲界。

  (二)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梵名 Naiva-sajj.ā nāsajj.āyatana,巴利 Nevasa..ānāsa..ā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稱之。此天之定心,至極靜妙,已無粗想,故稱非想;尚有細想,故稱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無思想亦無無想天、有想無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乃無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叁界九地之頂上,故又稱有頂天。此天之名有叁種解說:

  (1)非如色界四禅及前叁無色之明了之想相,故稱非想;非如無想及滅定,故稱非非想。因此地癡暗不明了、不決定,故稱非想非非想。 (2)如無色界之第二天,不緣識處,故稱非想;如第叁天,不緣無所有,故稱非非想。 (3)于無色界第叁之無所有處,除識處之想,今又除無想,共舍除想、無想,故稱非想非非想。

  二非識住處因其心識活動癡暗不明,于禅觀修習不能決了,所以不適合禅修者識住之處。七識住處從未至定乃至無所有處之狀態身心適悅、輕安寂靜,身心有極大之堪能,是適合于起修十二緣起法、四執取法與叁明法之住處(于第六心、慧解脫篇將詳細解說 ),如實知此等之七識住及此等二處之集、滅、福、禍、出離,由生(緣起)而解脫者皆稱爲慧解脫。

  諸比丘!雲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現法樂住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諸比丘!以此是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現法樂住。

  諸比丘!雲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獲得知見 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住晝想,于夜如晝,于晝如夜,如是以顯了無纏之思,令具光輝修心。以此是修定……名能獲得知見。

  諸比丘!雲何有修定……能得正念正知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明受之生、明住、明滅,想之生……乃至……明尋之生、明住、明滅。諸比丘!以此是修定……名能得正念正知。

  諸比丘!又,雲何有修定……能得漏盡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住觀五取蘊之生滅,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滅;如是行,如是行之集,如是行之滅;如是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漏盡。諸比丘!此等是四種之修定。 (南傳增支部二 赤馬品 79-80)

  于叁摩地修習、多修習,于現生、現法能獲得四種利益,此四種利益是超越異生凡夫之想象的,唯有親身體驗、體證才能了知:

  (一)得現法樂住:現法是現生(不是來生)的。修習禅定能得到現生的安樂,是超越欲界所有的喜樂。如修得初禅能得「離(欲所)生喜樂」;修得二禅能得「定生喜樂」;修得叁禅能得「離喜妙樂」;修得四禅能得「舍念清淨」。四禅雖沒有說到樂,而所得的「寂靜樂」,是勝過叁禅的。由禅定生起之輕安,能引發身心的安和、調柔、自在。明淨的禅心與輕安相應,爲欲界人類所從來沒有的;對照于人世間的粗重憔惱,禅定中的「現法樂」,成爲修行者的理想之一。不但一般修得禅定的俗人,就是得禅定的聖者,也有時常安住禅定而得「現法樂住」的。

  (二)能獲得知見:或稱得勝知見,又可分叁類:

  (1)修光明想( ālokasajj.ā):是對治惛睡所修的。睡眠是暗昧的,惛睡中每生夢想顛倒;睡眠重的,到了起身時刻,還是惛睡不覺。修光明想多多修習,在睡眠中,也是一片光明,不失正念,不會亂夢顛倒,也會應時醒覺,起來精勤修行,是對治惛睡的最佳方法。

  (2)修淨想(.ubhasajj.ā),也就是「淨觀」:依白骨而觀明淨,如珂如雪,見「白骨流光」,照徹內外。這樣,依不淨而轉爲清淨,以平衡不淨觀之弊處,開展出清淨的觀法。如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中的清淨色相觀。

  (3)發神通:五通(pa.cābhij.ā)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修得四禅可依方便能引發五通,這是超越常情的知見。

  以上所說的光明想,淨觀,五通,都是依禅定而起的「勝知見」,在宗教界中有些人聽來,真是不可思議。但在佛法中,這不是能得解脫道的主體 (慧爲主),沒有這些,也一樣的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脫。所以,如偏重于求得「勝知見」,那就意味著純正佛法的低落!

  (叁)能得正念正知:或稱得分別慧,修學禅慧的,依佛法說,要從日常生活中去學。如穿衣時知道自己在穿衣,乞食時知道自己在乞食,行路時知道在行路,談話時知道在談話,起善念知道是善念,起不善念知道是不善念,受時知道是受,覺想時知道是覺想。平時心甯靜明了,那進修禅慧,也就會順利而容易達到了(這所以說「依戒得定」)。人類的知識是外向的,特別是現代,科學進步得非常高;生理組織,心理作用,都有深入的了解,但就是不能知道自己。在語默動靜中,做事,研究,歡笑或忿怒中,都不能知道自己。等到意識到自己,可能(說錯、做錯)已經遲了;有些連自己說過做過也都忘了。《中部》(一五一)《乞食清淨經》說到:要修入「大人禅」的,應怎樣的觀察思惟,才能知已斷五蓋而入禅;才能知五取蘊等而修叁十七道品,爲明與解脫的證得而精進(雜含六入處相應 280、《大正》2.57b)。深入禅定而定心明淨的,出定以後,有定力的余勢相隨,似乎在定中一樣,這才能語默動靜,往來出入,觸處曆曆分明,不妨說語默動靜都是禅了。這是修定者所要得到的;在初學進修中,這就是「守護根門」,「飲食知量」,「覺寤瑜伽」,「正知而住」了。

  (四)能得漏盡:或稱得漏永盡,漏 (āsrava)是煩惱之異稱,有二漏、叁漏、四漏等安立,這裏是一切煩惱的通稱。生死的根源是煩惱,所以只有淨除一切煩惱,才能證無學,得究竟的解脫。定力也能伏斷煩惱,卻不能根除煩惱,「諸漏永盡」,是要依智慧的。觀一切行無常,無常故苦;無常苦故無我我所,無我無我所就是無自體、實體或稱空 (.ūnyatā)。如經上說:「空于貪,空于瞋,空于癡。」而淨除一切煩惱,才能得涅槃解脫。無常、無我我所──空慧,要依定而發,所以說:「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雖然有的慧解脫阿羅漢,是不得四根本定的,但也要依近分定(或名「未到定」),才能發慧而斷煩惱。所以修定──修心,對轉迷啓悟,從凡入聖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方便。

  四種修定中,前二是通于世間的,外教徒也能修得;如佛弟子依慧而得解脫,那前二也是佛弟子修得的方便。不過,如偏重前二行,不免有俗化與神化的可能!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叁摩地不堪得力。以何爲六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善巧入于叁摩地,不善巧住于叁摩地,不善巧自叁摩地起,不恭敬而作,又恒常不作,又不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叁摩地不堪得力。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于叁摩地堪得力。以何爲六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善巧入于叁摩地,善巧住于叁摩地,善巧由叁摩地起,恭敬而作,又恒常而作,又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于叁摩地堪得力。」(南傳增支部四 天神品164-165)

  四如意足不斷地修習,主要目的爲引發叁摩地(等持),但于叁摩地堪得力且不退失,必須成就六法才能達成四禅八定乃至九次第定,此六法依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叁,本地分之叁摩呬多地說明如下: (一)善巧入于叁摩地:世間諸多之工巧技藝,首先必須先

  熟知程序工法,再加以不斷的操作熟練,最後才能熟能生巧。禅定之修習亦是同樣道理,必須先善知叁摩地名句文身差別之相及善取能入諸叁摩地諸行狀相,所謂的名句文身差別見《表 4-3》四禅十八支表,每一禅支皆有個別禅相及諸行狀相,善知善取諸禅之差別與相狀,才能善巧地入于叁摩地;反之則于叁摩地不堪得力。

  (二)善巧住于叁摩地:如前所說,善取能入諸叁摩地諸行狀相,隨其所欲能住于定,且于叁摩地無複退失。如是住于定且不退失,二俱名住。反之,二不俱不名爲住。

  (叁)善巧由叁摩地起:于能入定諸行狀相不再思惟,作意思惟出叁摩地,可分叁種原因出叁摩地:

  (1)修治衣缽等諸所作業而出叁摩地。

  (2)飲食便利、承事師長等諸所作業而出叁摩地。

  (3)或與他人有約定,或許爲他當有所作,或爲欲轉入余定而出叁摩地。

  如不善巧由叁摩地起,于色身則引發四大不調,易生

  種種之禅病,此于叁摩地則不堪得力。

  (四)恭敬而作:以曆劫難遭遇之心、如獲至寶之心、能入古仙人道之心、不輕蔑之心于諸叁摩地恭敬而作,于契經所說、師尊長老所言、同梵行者所述,如與修多羅(契經)相應、不越毗尼(戒律)、不違法性者皆應恭敬而作;反之則于叁摩地不堪得力。

  (五)恒常而作:猶如于燃材上之鼎镬水,持續地添加火薪與關注火侯,鼎镬水才能逐漸地沸騰。叁摩地之修習亦同樣地必須持續地添加不放逸火薪與專注一心之火侯,才能逐漸引發諸叁摩地而不退,因此恒常而作是引發諸叁摩地之重要因素之一。

  (六)作順益之事:由不作以下叁因緣,則順益于叁摩地不退失:

  (1)如有一得初靜慮,便生喜足,不求上進,唯起愛味。由起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遂便退失近欲界定。

  (2)由所得靜慮定故,自譽毀他,說我所得此靜慮定非余(他人)能得。由起如此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蓋纏,轉增轉厚,便從定退。

  (3)所得靜慮諸定,顯示于他,爲諸國王及王臣等當供養我,從定起已,尋思此事。由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蓋纏。轉增轉厚。便從定退。

  此不順益之叁因緣與心相違背使身心不安穩,易于叁摩地退墮,所以應舍離、應除遣,順益于心使身心安穩,才能于叁摩地堪得力。

  于四神足不斷地精勤修習,則能引發諸色界定乃至無色界定,此諸禅定自然舍離諸下界粗重五欲(未斷),而自得防非止惡之戒體,稱爲定共戒。如于諸有漏慧觀而貪、瞋、癡永斷盡,得無漏解脫之戒體,則稱爲道共戒。

  因此戒之清淨能開發諸禅定;而諸禅定之增上,則能資助無漏之慧觀。所以四正勤與四神足二羽翼,平衡且不懈地振翅飛翔,才能逐步地飛往慧澤地,邁向清淨無漏之無余依涅槃境地。

  

《兩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觀如意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