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7· 过患随观智

  7.过患随观智

  第六阶智证得时(怖畏),就会导致此智。此智将身心视为危险、威胁之源。从第一阶智到此智,每一阶智都引发至下一阶智的生起,而每一阶智的感受都逐渐增强。修行者认知身心是过患的,而觉得如果没有身心是最好的。

  此智体会到身心的五种过患:

  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注1)的身心都好像是困在火坑一样。

  (注1:欲界(此世界加上他方有感官享乐的世界),色界(有形体的世界) ,无色界(没有形体存在的世界))

  2)体会到任何形式的有(生命)好像被十一把火困住一样: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火。(见1.4.4.2节第一圣谛的十一种苦)修行者感觉身心是过患的、危害的;是苦的根源。

  3)体会到无明是身心的因,而且因无明而有生老病死,所以无明是过患的。

  4)体会到身心每一刻都在衰变和崩坏,而因此是过患的。

  5)体会到再继续生死轮回是过患的、危害的——因为任何形式的有(生命)的身心都是苦的根源,只会再引发苦果。

  体会到五种过患的同时,也会生起五种功德:

  1)不再出生是快乐的,一个没有身心之处是最安稳的。

  2)如果不再出生于任何「有」是最快乐的,而这即是通往涅槃之道。

  3)如果断除了造成身心的因,就可以不再受苦的束缚。

  4)没有身心在任何「有」中衰变,会是一个寂静安稳之处。

  5)不在轮回中出生是有益的,而且是快乐的泉源。

  在此智中,修行者体会到身心或五蕴是实相(非男、非女),但这种实相却是一种过患。此智也有很强的智慧可以防止贪爱在心中产生颠倒妄想。此智是贪爱之敌,而使贪爱难以产生作用,因为五蕴被视为过患、危险而没有乐趣可言,所以贪爱无法在感受中暂留。

  在此智中,修行者不再将正念视为好的,而视之为具足三法印(无常、苦、无我)的法——但正念仍然发挥作用。甚至对于智慧也是如此看待——无喜欢或不喜欢。这是因为没有爱或见(邪见)让修行者对正念和智慧产生贪爱。

  即将成就涅槃的心,必须修到对贪爱产生敌对的感觉,然后心才可以脱离轮回而达到涅槃之道。

  换句话说,如果修行者还妄执身心为常、乐、我、净的话,那么心就无法脱离轮回,通达涅槃而灭苦。心必须体会到苦,而体会苦的智慧将引导修行者成就涅槃。涅槃不能由禅定证得,因为禅定会产生乐颠倒想(妄执五蕴是快乐的),而不能体会身心是过患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