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平静下来:
(1)数息观。
(2)缘起观。
(3)不净观。
(4)慈悲观。
(5)界差别观。
什么是界差别?首先有十八界:眼、色(我们视觉的对象)和使视觉成为可能的识,我们可以称之为眼识;眼、声和与听觉相关的识——耳识;鼻、香和鼻识;舌、味和舌识;身、触和身识;意、法和意识。这十八界使宇宙的存在成为可能。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十八界,并看清它们的本质和根源,我们就能够超越无明和恐惧。
在《多界经》中,佛陀开示说:我们所有的焦虑和困惑都来源于我们没有能力认清事物的真实面目或真相,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我们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可是我们还没有看清它们无常和互即互入的本性。如果我们感到害怕或不安全,那么,在我们的恐惧或不安全感的根源处,必然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还没有看到诸法实相。如果我们研究和深入观察十八界,我们就能够转化愚痴,克服恐惧和不安全感。
一天,在坐禅中,阿难尊者认识到,一切焦虑、畏惧和不幸的生起都是因为我们不理解色法和心法的真实本质。后来,他问佛陀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佛陀说是,并首先阐释了契入十八界的必要性。
阿难接着问道:“可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契入十八界呢?”佛陀回答说:“可以。我们可以说有六大”,它们是地、火、水、风四大,再加上空和识。一切色都是由这六大构成的。如果我们观察自己体内和我们周围的六大,我们就会看到,我们并不是孤立于宇宙之外的。这个觉悟能够使我们从生死的观念中解脱出来。
佛陀接着又教给阿难六界——乐、苦、喜、忧、舍和痴。乐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妄的,所以我们必须看透它的本质,超越执著。真实的快乐是有益的,能够滋养我们自身和他人。虚妄的快乐虽然会给我们带来暂时的愉悦,并帮助我们忘掉自己的痛苦,可是,它不是长久有益的,而且实际上是有害的,就像是一只香烟和一杯酒。当某件事物导致我们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深入地观照它,我们就会看到,它恰恰是我们恢复快乐所需要的东西。实际上,苦对于乐是必需的。为了享受和欣赏温暖之乐,我们必须懂得寒冷之苦。如果我们深入地观照乐界,我们就会看清它是可靠的,还是只是掩盖了我们的痛苦和焦虑。焦虑是我们的时代病,它主要起因于我们不能安住于当下。
舍是进一步的修行,这种修行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一位越南妇女乘船逃离祖国,在公海上,当她被抢走了所有金子的时候,她是那样地心神狂乱,以至于想自杀。可是在岸上,她遇到了一个男人,那个男人连衣服都被抢光了,这件事给了她很大帮助,她能够微笑着去看他了。他已经真正地舍了。舍给我们带来了自在,而自在是快乐的惟一条件。如果我们心里仍然执著于某物——嗔恨、忧虑或财物——我们就不可能自在。
佛陀还开示了另外一种六界的名单:贪、离贪、嗔、无嗔、害和无害。如果我们深入在观察自己的贪心,我们就会看到,我们已经拥有了我们所贪爱的东西,因为每一件事物都已经是其他事物的一部分。这个悟解能够把我们从贪界带到解脱界。还有,嗔怒之火日夜在我们心中燃烧着,它使我们痛苦——甚至比引起我们生气的那件事更令我们痛苦。当我们的心中没有嗔恨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轻松自在。生活在无害中就是慈悲。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憎恨和暴力,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去滋养已经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慈悲。无害是一种重要的修行。
进一步还有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指禅定的特殊状态。在色界里,物质有点稀薄。在无色界里,物质非常稀薄。在欲界里,物质的存在是浓厚质密的,那里的人类也不修禅定。这三界是由我们心造出来的。如果我们的心有贪、嗔和害,我们就像一座着了火的房子。如果我们的心里无贪、无嗔、无害,我们就造出了一个清凉澄澈的莲池。每次我们修习正念的时候,就好像跳入了莲池里。如果我们站着,我们只要了知自己在站着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坐着,我们只要了知自己在坐着就可以了。我们不必加减任何东西。我们只需要保持清醒。
最后,佛陀还开示了关于二界——有为界和无为界——的禅观。在有为界里,有生死、前后、内外和大小。在无为界里,我们不再屈从于生死、来去和前后。有为界属于历史空间。它是波浪。无为界属于终极空间。它是水,这两界是不可分的。
为了摆脱狭隘的见解,到达解脱,为了获得无畏和大悲,我们要修习缘起观、无常观和慈悲观。在坐禅中,要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观照特定对象的缘起性上。要知道,知的主体不可能离开知的客体而独立存在。看是看某种色。听是听某种声音。生气是因为某事而生气。希望是希望某事发生或希望得到某物。思惟是思惟某件事情。当知的客体不存在的时候,也就不可能有主体了。坐禅并观察主、客体之间的互即互入。当你修习正念的呼吸的时候,此时呼吸就是心。当你修习观身的时候,你的身就是心。当你修习观体外的对象的时候,这些对象就是心。因此,观主客体之间的互即互入也就是观心。心的每一个对象就是心自身。在佛教里,我们把心的对象称之为法。
缘起观就是深入地观察一切法,以便看透它们的真实本性,以便把它们看作是实相之“体大”的一部分,以便看清实相之体大是不可分割的,它不可以被分割为孤立存在的碎片。
我们心的对象可以是一座山峰、一朵玫瑰、一轮圆月,或者是站在我们面前的某个人。我们相信,这些事物都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于我们之外,可是,这些“想”的对象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恨某人的时候,我们也是恨我们自己。我们念的对象实际上是整个宇宙。念就是念色、受、想和任何一种行,以及我们识里的所有种子。四念处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我们想的对象,这样,它就不仅仅存在于我们之外,而且也存在于我们之内。
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树上的幼芽,我们会看到它的本性。它可能非常小,可是它也像大地,因为芽里的叶子将会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看到了宇宙中的一件事物的真相,我们也就看到了整个宇宙的本性。借助于正念和深入地观察,宇宙的本性就会自然地展现出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加到宇宙的本性上。
在静坐的时候观照我们的呼吸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但是仅仅是这一点还不够。为了转变我们的身心,我们还必须成天地修习正念,而不仅仅是在我们坐在禅垫上打坐的时候。正念就是佛。就像草木对阳光很敏感一样,行对正念也很敏感。正念是那种能够拥抱和改变一切行的力量。正念帮助我们超越“颠倒想”,并使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保持清醒。当释广度把他自己变成一只人类之炬而自焚的时候,全世界的人民意识到越南的大地上正燃烧着战火,他们必须为它做点什么。当我们修习正念的时候,我们就与生命保持着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够奉献我们的慈悲,为他人减少痛苦,带去欢乐和幸福。
不要让你自己迷失于过去。不要让自己迷失于未来。不要被你的嗔怒、焦虑和畏惧束缚住了。回到当下吧,去深深地感受生命。这就是正念。我们不可能同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正念,所以我们必须选择我们认为最有意思的东西,来作为我们正念的对象。蓝天是奇妙的,可是一个孩子的美好面容也是奇妙的。重要的是活着,并对生命中一切可见到的奇迹保持开放的心灵。
在很多次讲法中,佛陀讲到戒、定、慧三学。修习戒就是修习正念。如果我们不修习戒律,我们就不是在修习正念。我知道有些禅宗学生,他们以为他们可以不修戒律而修习禅定,可是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佛教禅定的核心就是修习正念,而修习正念就是修习戒律。不修习戒律,你就不可能修禅。
当我们修习正念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长养我们心中的佛和我们周围人心中的佛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拯救世界。佛是整天都充满正念的人。我们只是有时候是佛。借助于正念的呼吸,我们在用我们的佛眼观察事物。当我们用我们的佛耳去倾听别人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与别人重建交流,并帮助它们减轻很多的痛苦。当我们掌握了正念的力量的时候,我们的佛手就会保护那些我们所爱的人的安全和完好。
深入地观察你的手,看看它上面有没有佛眼。在西藏、中国、朝鲜、越南和日本的寺庙里,都有一尊千手观音菩萨——为了帮助别人,需要那么多的手——她的每只手掌里都有一只眼睛。手代表着行动,而眼睛代表着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我们的行为就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痛苦。我们的动机可能是想使别人快乐,可是,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我们做得越多,我们所造成的麻烦就可能越多。除非我们的慈悲是由智慧构成的,否则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正念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把佛眼带到我们的手上。借助于正念,我们就能够改变这个世界,并给很多人带来幸福。这不是抽象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长养我们正念的力量。
《佛之心法 八正道之正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