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四十二讲 业的分类(依成熟顺序、成熟时间)▪P2

  ..续本文上一页社会上为非作歹,或者从事邪命,从事不正当行业的人,他们经常造恶,这样的话他就形成了恶的不善业。例如:一个惯偷,或者一个屠夫、一个渔夫、一个猎人,他们就经常造作这些不善业。由于这些不善业造作已经变成了习惯,所以,自然而然,一旦他临终的时候,这些业就形成了他的一种行为模式、他的思维模式,在他临终的时候不成熟才怪呢。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或者很多的那些普通的人来说,他们并没有很强的善,他们也不会造很强的恶,或者他们不会经常行善,他们也不会经常作恶。例如:我们身边很可能就会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心地很善良,然而他们没有信仰,他们也从来不故意去做一些坏事,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然而,他们也不持戒,由于他们不持戒,所以他们并没有戒德,他们只是不去造那些恶行而已。所以这个时候,他并没有造很强的善行或者造善行的习惯,他只是不去做那些事情而已。还有,他们也不去造恶,凡是不是属于自己的他也不去拿,他也是很忠于家庭,每天就是上班下班,过着那种很有规律的生活。你要在他的一生当中找到很明显的善行也没有,或者说他习惯做的善行也没有。但是,你叫他找到恶行也没有,那种他很坏的习惯也没有。总之,就是一个人很平平凡凡,不是大善也不是大恶。这一种人,在他临终的时候,往往就是在他临终的时候造的业,或者他回忆起的业,将会成为他下一世投生的业。

  当然了,如果一个人即使他是造恶,造了一些恶行,假如在他临终的时候,他曾经忆念一些善行或者造了善行,也有可能使他投生到善趣。而一些平时经常行善的人,假如在他临终的时候,他想起了一些恶行或者不善行,也有可能投生到恶趣。

  就例如玛莉咖(Mallikà,末利,摩利迦)夫人——巴谢那地(Pasenadi,波斯匿)王的夫人。她一生都是行善的,但是,偏偏在她临终的时候,她想起了自己所做的一件对不起她丈夫的事情,结果她投生到地狱里面去。不过,由于她之前所造的善行,所以,即使她在地狱里面承受很强的痛苦,但是很短的时间,只有七天的时间,她又投生到天界去了。

  而对于一个经常造恶的人,如果在临终的时候,他得到了良师益友的开导,或者得到善知识的开导,他也有可能因为近死业而投生到善趣。

  例如索纳(So

  a)尊者的父亲一样。索纳尊者的父亲是一个猎人,他经常上山去打猎。虽然,他的儿子早年就出家了,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而行善。他的儿子叫索纳,经常劝他:“你不要去打猎吧,不要再造这些恶行吧。”但是他的父亲就是不听劝告。等到他父亲已经老得跑不动了,再追不动动物的时候,于是,他放下了屠刀、放下了猎枪、放下了弓箭,就去到他儿子索纳尊者的寺院里面出家。不久之后,索纳尊者的父亲就得了一场病。他就看到自己站在山上,在山下就有很多很大只的狗跑上来咬他的腿。他经常就见到这样的景象,然后他就叫:“Bhante(就是尊者)!”他叫他的儿子说:“Bhante!请你把那些狗赶走,请你把那些狗赶走。”索纳尊者问明了原因,然后就知道这是他父亲的趣相。就是说他父亲经常打猎、杀害动物的业即将成熟了,而这种业成熟将会使他堕落到地狱里面去,因为这些趣相是地狱的相。于是,他叫其他的人把他父亲抬到佛塔旁边。然后叫那些净人和沙马内拉(Sàma

  era,沙弥)采一些花,就拿到索纳尊者的父亲面前。那个时候索纳尊者说:“父亲啊,这些花将以你的名义供养佛塔,你应该对此感到欢喜和满意。”于是,索纳尊者的父亲看着那些花就洒在佛塔的平台,他同时随喜这种功德,这个时候,地狱的相消失了。于是,他对他的儿子说:“Bhante(尊者)啊,您看!您投生到天界的很漂亮的母亲现在来迎接我了。”于是,索纳尊者知道这是天界的相。然后,索纳尊者对他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帮助他的父亲而感到满意、感到满足。

  因此,临终关怀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临终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去开导他、去劝解他,这样的话我们将能够帮助他。

  应当如何来做临终关怀呢?

  首先,我们可以对那即将临终的人,我们应该劝勉他放下对眷属、放下对财产等外物的执著。但是不应该劝他放下生命、不应该劝他说:“你早点死吧,不要执著生命!”这样的话很危险的。我们应该劝他放下对外物、对眷属、对财产、对他自己的功名等等这些把它放下,不要再执著于这些了。同时,我们应该提醒他,他曾经做过的一些善行,叫他回忆起来。现在我们有很多很便利的工具可以这样做。例如:我们可以拿一些他曾经做善行的相片、一些照片,或者他以前在做善行,例如:到寺院里面做布施的时候,拍了一些video、拍了一些录像,这个时候拿给他看,提醒他回忆起来。因为,在一个人临终的时候,有时候他神志不清或者他的记忆力不好,你提醒他,使他回忆起他曾经做过的善行。这个时候,如果他回忆起他的善行,对他所做的善事感到欢喜和满意的话,这将能够成为他的近死业。或者我们也可以帮他做善事,然后让他随喜。例如:你说“亲爱的,现在这一块布是帮您拿去寺院里面去供僧的”,或者说“现在我们准备以您的名义要供僧,供多少多少”,或者说“以您的名义把这些捐给寺院”。这个时候你要提醒他“你应该为这种善行、这种很殊胜的善行感到欢喜”。同时,你可以给他说法,说布施的功德、说生起善心、说随喜的功德利益等等,使他能够在他临终的时候感到欢喜。

  因为,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有时候往往他会感到很无助。这个时候我们就帮他做一些善业,帮他做一些善行,提醒他感到欢喜,感到满意。当然,最好我们能够教他一些禅修的业处、教他修行。例如:修佛随念,修佛随念也是一个很好的一种修行的业处。我们就在临终的人的面前,他看得到的地方,但是不要脚对着,就是他看得到的地方摆着佛像。然后,我们在他的耳边称赞佛陀的功德,要教他“你忆念着佛陀的功德,例如:你忆念着佛陀、佛陀、佛陀。这么样的话,当你忆念着佛陀的时候,你的心应该充满着恭敬、欢喜和平静”。因为我们看佛陀,一般的佛像都可以给人欢喜、宁静的感觉。对于临终的人来说,如果他取佛陀的相为所缘,他的心很快能够得到平静而不会躁动。同时,我们也提醒他“你应该要修佛随念,忆念着佛陀的功德”。假如他以佛随念,修着佛随念去世的话,他决定能够往生到人、天善趣。而且,如果他是以佛随念的心临终死去的话,下一生他的结生心和有分心就是修行的心,他下一世要修行很容易成功。所以,在临终的时候我们可以教他修一些业处。如果不是的话,你也可以教他散播慈爱,或者叫他专注呼吸都可以。这些是临终关怀,因为适当的临终关怀能够帮助临终者投生到善趣,投生到人天善趣里面去。

  当然,如果不适当的临终关怀,有可能造成杀人。例如:我们说“你放下对生命的执著吧!你不要怕死,没关系!你不要贪著生命。”假如他经过这样,放弃对生命的执著,那么很有可能我们是鼓励死亡。同时,我们也不要赞叹死亡的美好,说“没有关系,你死了将会以你的善业投生到天界”,或者“投生到那里,那个时候很快乐”,然后他很羡慕死亡,很仰慕死亡。这样的话,我们也有可能由于不适当的临终关怀,造成我们自己持戒的过失。当然,对于临终的人来说,也许对他有帮助,但是,对于我们的戒行来说会有影响。

  对于临终关怀,我们一定要注意也不要安乐死。安乐死,例如:我们通过一些药物,或者一些人工的方法,使死者能够提前的死,甚至让他没有痛苦地死,这样的话,我们也是会牵涉到杀人。虽然对于病人来说,他也许可以更快地结束生命。但是,毕竟由我们去帮助他结束生命,那么我们的戒很有可能会有问题,因此一定要谨慎。

  对于近死业来说,如果我们只是看到,假如一个作恶的人在临终的时候,造了善业,他能够投生到善趣。一个行善的人在临终的时候,假如生起了不善心,或者造了不善业,或者回忆起他所做的一件不好的事情,他将能够投生到恶趣。这样看来好像业是很不公平的,其实并不会不公平,业果法则是很公平的。即使一个造恶的人在临终的时候能够投生到善趣,但是他在下一期的生命也许很短。一个经常行善的人即使在临终的时候,由于他所造的不善业成熟,使他投生到恶趣,但他在恶趣的时间会很短。就例如玛莉咖(Mallikà)夫人,她造的恶业使她投生到地狱里面去只有七天,然后她就投生到都西答(Tusita)天去。

  而对于有一些恶人,在他临终的时候造了善业,即使他很侥幸投生到善趣,但是他的生命很短。就犹如有一个禅修者,他是一个穆斯林,他是缅甸的一个穆斯林。在他过去世——不是今生,那一世因为穆斯林经常在缅甸,他是专门干屠杀这一行的,杀羊、杀牛就是他们的(职业),反正就是有东西杀就请他们去做。所以,他那一世就是这么样造杀业的。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居然突然想起了有一次,他和他的夫人去寺院里面去看寺院的壁画,看那些天人。他在临终的时候,正好他忆起他看的天人的相。那个时候他回忆他看见天人,那个时候他虽然并不相信因果,他也不相信佛教,但是他看到天人很漂亮,他的心感到很欢喜、很高兴。就是因为这一个不经意造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使他下一生投生到天人去。然而,即使他投生为天人,他也是投生为很低等的树神。而且,他看到那一世他的皮肤是黑黑的,而且也很短命。他虽然投生为天人,但是他并不高兴,他也并不快乐,他只是一个很低等的、很丑陋的天人。结果在他天人的生命结束之后,他又堕落到地狱里面去。

  所以,我们看业果法则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好像它很不公平,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它是很公平的。只…

《阿毗达摩 第四十二讲 业的分类(依成熟顺序、成熟时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