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社會上爲非作歹,或者從事邪命,從事不正當行業的人,他們經常造惡,這樣的話他就形成了惡的不善業。例如:一個慣偷,或者一個屠夫、一個漁夫、一個獵人,他們就經常造作這些不善業。由于這些不善業造作已經變成了習慣,所以,自然而然,一旦他臨終的時候,這些業就形成了他的一種行爲模式、他的思維模式,在他臨終的時候不成熟才怪呢。
然而,對于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或者很多的那些普通的人來說,他們並沒有很強的善,他們也不會造很強的惡,或者他們不會經常行善,他們也不會經常作惡。例如:我們身邊很可能就會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心地很善良,然而他們沒有信仰,他們也從來不故意去做一些壞事,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然而,他們也不持戒,由于他們不持戒,所以他們並沒有戒德,他們只是不去造那些惡行而已。所以這個時候,他並沒有造很強的善行或者造善行的習慣,他只是不去做那些事情而已。還有,他們也不去造惡,凡是不是屬于自己的他也不去拿,他也是很忠于家庭,每天就是上班下班,過著那種很有規律的生活。你要在他的一生當中找到很明顯的善行也沒有,或者說他習慣做的善行也沒有。但是,你叫他找到惡行也沒有,那種他很壞的習慣也沒有。總之,就是一個人很平平凡凡,不是大善也不是大惡。這一種人,在他臨終的時候,往往就是在他臨終的時候造的業,或者他回憶起的業,將會成爲他下一世投生的業。
當然了,如果一個人即使他是造惡,造了一些惡行,假如在他臨終的時候,他曾經憶念一些善行或者造了善行,也有可能使他投生到善趣。而一些平時經常行善的人,假如在他臨終的時候,他想起了一些惡行或者不善行,也有可能投生到惡趣。
就例如瑪莉咖(Mallikà,末利,摩利迦)夫人——巴謝那地(Pasenadi,波斯匿)王的夫人。她一生都是行善的,但是,偏偏在她臨終的時候,她想起了自己所做的一件對不起她丈夫的事情,結果她投生到地獄裏面去。不過,由于她之前所造的善行,所以,即使她在地獄裏面承受很強的痛苦,但是很短的時間,只有七天的時間,她又投生到天界去了。
而對于一個經常造惡的人,如果在臨終的時候,他得到了良師益友的開導,或者得到善知識的開導,他也有可能因爲近死業而投生到善趣。
例如索納(So
a)尊者的父親一樣。索納尊者的父親是一個獵人,他經常上山去打獵。雖然,他的兒子早年就出家了,但是他卻沒有因此而行善。他的兒子叫索納,經常勸他:“你不要去打獵吧,不要再造這些惡行吧。”但是他的父親就是不聽勸告。等到他父親已經老得跑不動了,再追不動動物的時候,于是,他放下了屠刀、放下了獵槍、放下了弓箭,就去到他兒子索納尊者的寺院裏面出家。不久之後,索納尊者的父親就得了一場病。他就看到自己站在山上,在山下就有很多很大只的狗跑上來咬他的腿。他經常就見到這樣的景象,然後他就叫:“Bhante(就是尊者)!”他叫他的兒子說:“Bhante!請你把那些狗趕走,請你把那些狗趕走。”索納尊者問明了原因,然後就知道這是他父親的趣相。就是說他父親經常打獵、殺害動物的業即將成熟了,而這種業成熟將會使他墮落到地獄裏面去,因爲這些趣相是地獄的相。于是,他叫其他的人把他父親擡到佛塔旁邊。然後叫那些淨人和沙馬內拉(Sàma
era,沙彌)采一些花,就拿到索納尊者的父親面前。那個時候索納尊者說:“父親啊,這些花將以你的名義供養佛塔,你應該對此感到歡喜和滿意。”于是,索納尊者的父親看著那些花就灑在佛塔的平臺,他同時隨喜這種功德,這個時候,地獄的相消失了。于是,他對他的兒子說:“Bhante(尊者)啊,您看!您投生到天界的很漂亮的母親現在來迎接我了。”于是,索納尊者知道這是天界的相。然後,索納尊者對他在臨終的時候能夠幫助他的父親而感到滿意、感到滿足。
因此,臨終關懷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在一個人臨死的時候、臨終的時候,能夠很好地去開導他、去勸解他,這樣的話我們將能夠幫助他。
應當如何來做臨終關懷呢?
首先,我們可以對那即將臨終的人,我們應該勸勉他放下對眷屬、放下對財産等外物的執著。但是不應該勸他放下生命、不應該勸他說:“你早點死吧,不要執著生命!”這樣的話很危險的。我們應該勸他放下對外物、對眷屬、對財産、對他自己的功名等等這些把它放下,不要再執著于這些了。同時,我們應該提醒他,他曾經做過的一些善行,叫他回憶起來。現在我們有很多很便利的工具可以這樣做。例如:我們可以拿一些他曾經做善行的相片、一些照片,或者他以前在做善行,例如:到寺院裏面做布施的時候,拍了一些video、拍了一些錄像,這個時候拿給他看,提醒他回憶起來。因爲,在一個人臨終的時候,有時候他神志不清或者他的記憶力不好,你提醒他,使他回憶起他曾經做過的善行。這個時候,如果他回憶起他的善行,對他所做的善事感到歡喜和滿意的話,這將能夠成爲他的近死業。或者我們也可以幫他做善事,然後讓他隨喜。例如:你說“親愛的,現在這一塊布是幫您拿去寺院裏面去供僧的”,或者說“現在我們准備以您的名義要供僧,供多少多少”,或者說“以您的名義把這些捐給寺院”。這個時候你要提醒他“你應該爲這種善行、這種很殊勝的善行感到歡喜”。同時,你可以給他說法,說布施的功德、說生起善心、說隨喜的功德利益等等,使他能夠在他臨終的時候感到歡喜。
因爲,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有時候往往他會感到很無助。這個時候我們就幫他做一些善業,幫他做一些善行,提醒他感到歡喜,感到滿意。當然,最好我們能夠教他一些禅修的業處、教他修行。例如:修佛隨念,修佛隨念也是一個很好的一種修行的業處。我們就在臨終的人的面前,他看得到的地方,但是不要腳對著,就是他看得到的地方擺著佛像。然後,我們在他的耳邊稱贊佛陀的功德,要教他“你憶念著佛陀的功德,例如:你憶念著佛陀、佛陀、佛陀。這麼樣的話,當你憶念著佛陀的時候,你的心應該充滿著恭敬、歡喜和平靜”。因爲我們看佛陀,一般的佛像都可以給人歡喜、甯靜的感覺。對于臨終的人來說,如果他取佛陀的相爲所緣,他的心很快能夠得到平靜而不會躁動。同時,我們也提醒他“你應該要修佛隨念,憶念著佛陀的功德”。假如他以佛隨念,修著佛隨念去世的話,他決定能夠往生到人、天善趣。而且,如果他是以佛隨念的心臨終死去的話,下一生他的結生心和有分心就是修行的心,他下一世要修行很容易成功。所以,在臨終的時候我們可以教他修一些業處。如果不是的話,你也可以教他散播慈愛,或者叫他專注呼吸都可以。這些是臨終關懷,因爲適當的臨終關懷能夠幫助臨終者投生到善趣,投生到人天善趣裏面去。
當然,如果不適當的臨終關懷,有可能造成殺人。例如:我們說“你放下對生命的執著吧!你不要怕死,沒關系!你不要貪著生命。”假如他經過這樣,放棄對生命的執著,那麼很有可能我們是鼓勵死亡。同時,我們也不要贊歎死亡的美好,說“沒有關系,你死了將會以你的善業投生到天界”,或者“投生到那裏,那個時候很快樂”,然後他很羨慕死亡,很仰慕死亡。這樣的話,我們也有可能由于不適當的臨終關懷,造成我們自己持戒的過失。當然,對于臨終的人來說,也許對他有幫助,但是,對于我們的戒行來說會有影響。
對于臨終關懷,我們一定要注意也不要安樂死。安樂死,例如:我們通過一些藥物,或者一些人工的方法,使死者能夠提前的死,甚至讓他沒有痛苦地死,這樣的話,我們也是會牽涉到殺人。雖然對于病人來說,他也許可以更快地結束生命。但是,畢竟由我們去幫助他結束生命,那麼我們的戒很有可能會有問題,因此一定要謹慎。
對于近死業來說,如果我們只是看到,假如一個作惡的人在臨終的時候,造了善業,他能夠投生到善趣。一個行善的人在臨終的時候,假如生起了不善心,或者造了不善業,或者回憶起他所做的一件不好的事情,他將能夠投生到惡趣。這樣看來好像業是很不公平的,其實並不會不公平,業果法則是很公平的。即使一個造惡的人在臨終的時候能夠投生到善趣,但是他在下一期的生命也許很短。一個經常行善的人即使在臨終的時候,由于他所造的不善業成熟,使他投生到惡趣,但他在惡趣的時間會很短。就例如瑪莉咖(Mallikà)夫人,她造的惡業使她投生到地獄裏面去只有七天,然後她就投生到都西答(Tusita)天去。
而對于有一些惡人,在他臨終的時候造了善業,即使他很僥幸投生到善趣,但是他的生命很短。就猶如有一個禅修者,他是一個穆斯林,他是緬甸的一個穆斯林。在他過去世——不是今生,那一世因爲穆斯林經常在緬甸,他是專門幹屠殺這一行的,殺羊、殺牛就是他們的(職業),反正就是有東西殺就請他們去做。所以,他那一世就是這麼樣造殺業的。在他臨終的時候,他居然突然想起了有一次,他和他的夫人去寺院裏面去看寺院的壁畫,看那些天人。他在臨終的時候,正好他憶起他看的天人的相。那個時候他回憶他看見天人,那個時候他雖然並不相信因果,他也不相信佛教,但是他看到天人很漂亮,他的心感到很歡喜、很高興。就是因爲這一個不經意造的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使他下一生投生到天人去。然而,即使他投生爲天人,他也是投生爲很低等的樹神。而且,他看到那一世他的皮膚是黑黑的,而且也很短命。他雖然投生爲天人,但是他並不高興,他也並不快樂,他只是一個很低等的、很醜陋的天人。結果在他天人的生命結束之後,他又墮落到地獄裏面去。
所以,我們看業果法則雖然可能在短時間好像它很不公平,但是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它是很公平的。只…
《阿毗達摩 第四十二講 業的分類(依成熟順序、成熟時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