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我們思維業果法則,我們就不會感到這個世間不公平,很多事情我們自己造下了,只是在自己承擔而已,只是它是早和遲而已。也正因如此,所以我們經常要思維業果法則。因爲我們思維業果法則,我們對于好的不要得意忘形,對于不好的我們不要怨天尤人,我們應該自己敢做就要敢當,要敢承受。
第四種業的成熟的是已作業ka
attà kamma。已作業就是曾經造過、曾經做過的某一種善或者不善的業。這種業並不包括在上面的叁種業當中。它既不是重業,也不是慣行業,也不是近死業。但是,它又強到足以導致結生的業。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只要是凡夫,就經常都會在我們的速行裏面造業。然而,在我們的心生起的種種的速行當中,有一類的速行所造的業不會帶來結生,那就是掉舉心。掉舉是屬于癡心,它所造的業不會帶來結生。而如果要帶來結生的業,往往它還必須得是足道的,就是它已經構成了一種比較強的業了,這種業當我們造下的時候,它能夠帶來結生。然而,當一個人在沒有這叁種業的時候,他在一生當中,或者他在過去生當中所造的一種業可能會成熟,而使他投生到跟這種業相應的善趣或者惡趣當中,這稱爲已作業。
這是依業的成熟而分的。
一般上來說,業的成熟是重業、慣行業、近死業和已作業。然而,有一些論典裏面,也把近死業放在前面。例如: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裏面就是重業、近死業,然後是慣行業和已作業。因爲,對于佛弟子或者對于經常做慣行業的人來說,慣行業往往它會優先。然而對于普通的人來說,他的慣行並不會有很明顯的善或惡的傾向,這個時候,近死業將會成爲優先成熟的一種業。這是依照一個有情、一個衆生在臨終的時候,哪一種業優先成熟,而使他投生到跟這種業相應的趣裏面的順序。
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種業的分法,是依成熟的時間。成熟的時間就是這種業帶來果報的時候是屬于哪一種時候。
第一是現法受業di
hadhammavedan
ya kamma。現法在這裏是指今生,受就是vedan
ya,就是體驗。有一種業我們造了在今生就能帶來果報的,這種稱爲現法受業。
第二種是次生受業upapajjavedan
ya kamma。就是有一種業造了之後在今生不會成熟,要到下一世才能成熟、才能夠帶來果報的業,稱爲次生受業。
還有第叁種是後後受業apràpariyavedan
ya kamma。這裏的後後就是既不是在今生、也不是在下一世,而是未來的第二世開始一直到輪回的盡頭,只要還在輪回當中、只要還有生死,這種業一直都會有效的業,稱爲後後受業。
第四種是無效業ahosi kamma。就是這種業並不能夠産生效用,不能夠帶來果報。
這些業到底爲什麼會造成有些在今生能夠成熟,有些要在下一生才能夠成熟,有些在未來第二世才能成熟,而有些又不能夠成熟呢?這些跟業所造下的強度、力度有關。我們看一看心路過程,我們再來複習一下。
欲界的心路過程,它是由一個意門轉向再加七個速行而産生的。這個時候我們看一下,當所緣呈現于有分的時候,就將會有一個意門轉向,轉向呈現于有分的所緣,這個稱爲意門轉向心;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將會生起七個速行心;速行心滅去之後,有可能會有兩個彼所緣生起,然後又落入有分。
業即是在這七個速行心當中的思心所所造下的。因爲思心所是遍一切心的心所,只要有心就會有思心所。而特別是在速行心裏面,速行心裏面的思心所是負責造業的。如果意門轉向心是如理作意的話,這速行心造下的是善業,如果是不如理作意的話,速行心造下的是不善業、是惡業。這些業的造作就是在速行心裏面的思心所負責的。
對于現法受業,在這七個速行心當中,第一個速行心所造的業是最弱的。因爲,它是在一個速行裏面的第一個心,它並沒有得到之前的其他心的支助,它沒有重複緣。所以,這種業只能在當生、在今生帶來果報。假如在今生因緣不具足的話,它將成爲無效業。
有些業在造下的時候,它確實能夠在今生就能夠帶來果報的。我們講一個不好的例子、講一個惡的例子。好像疊瓦達答(提婆達多),他由于想要篡奪僧團領導權的地位,當他做了這種惡業之後,他被僧團隔離,于是他的業很快就産生了作用。而又例如:那個Kokàliko,由于他毀謗了聖者,他毀謗了沙利子和目犍連尊者,在他臨終的時候,他的業就使他的身體遭受痛苦,然後他在下一世更痛苦。在我們身邊對于這些也是比比皆是,有一句話叫做:“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這麼樣。一個作惡多端的人,雖然現在可能是呼風喚雨、飛黃騰達,他的作惡能夠得逞,但是,我們再看他在不久的將來,他到了晚年或到了臨死的時候,往往他不能夠得到善終。這就是現法受業的。然而對于善的業來說,也有可能會在今生成熟。
我們就講一個佃農本那(Pu
a,富樓那)成爲多財長者的故事。本那給一個財主叫做Sumana(須摩那)做佃農,就是給他雇去種田。由于他很窮,所以他必須得經常地勞作、經常地去做工、種田。有一天他的主人Sumana放他的假,讓他去參加一個節日的慶典。然而,由于他太窮了,他沒有錢去玩,他必須得繼續地在田裏幹活。當他在田裏面幹活的時候,正好他見到沙利子尊者在附近的一棵樹下入定,那個時侯正好沙利子尊者入的是滅盡定。等沙利子出定之後,他就很高興地把他隨手帶來的牙枝——就是齒木,相當于我們現在說的牙刷和水供養給出了定的沙利子尊者。然後,他很高興地繼續在田裏幹活,沙利子尊者就走了。
在路上又正好碰到本那的妻子在送飯,給他丈夫送飯。他的妻子這樣想:“我的家裏實在太窮了,有時候我們想要供養,我們見到這些可敬的尊者們,我們想要供養。但是我們太窮了,我們沒有東西供養。有時候我們有東西,但是我們卻找不到很適合的對象供養。現在正好我這裏有飯,而且又有這位尊者作爲供養的對象。”于是,她很歡喜地把她做給他丈夫的飯菜全部倒到沙利子尊者的缽裏面去。她感到很高興,然後回去之後又再做了飯菜,再帶給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見她那麼晚去,然後就問她,他的妻子把這件事告訴他,他們兩夫婦就爲此感到很高興,感到很滿意。
當這位本那吃了午飯之後,躺在田頭裏面睡覺、午睡。等他醒來的時候,他再看他所耕作的那塊田,變得黃金閃閃的一片,他感到很詫異。然而,根據當時的王法,只要你在地裏發現有寶藏或發現有黃金,你不能夠私自拿,你一定要報官,然後由國王來收取。這個時候,本那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他的國王,那個時候國王就派了侍從,拉著車准備去搬這田裏的黃金塊。說來也奇怪,當那些士兵們把金塊往他的車上一搬的時候,就立刻變回泥土。惟有他們說“這個是幫本那搬的”時候,它才會變成黃金。于是,那些士兵就感到很奇怪,怎麼有這麼樣的怪事呢?就把這件事禀告了國王。國王後來就調查了,問明了這個原因,知道其實這是這個本那佃農的現報。
因爲,一個人在供養一個剛剛入滅盡定出定的聖者(惟有叁果聖者和四果聖者)的話,才能夠有這麼樣的殊勝的果報可以在今生成熟,他的果報可以在今生成熟。
于是,那個時候國王就說:“所有這些黃金應該是屬于本那的,而不是屬于國家的。”然後,他就把所有的這些黃金歸于本那,而且封他一個封號叫做“多財長者”。所以,從那個時候,本那就改變了他的命運。
我們再看摩诃咖沙巴(Mahàkassapa,摩诃迦葉)尊者,他也有一個習慣,他托缽的時候有個習慣是什麼?他專門要找誰去托缽啊?找窮人去托缽!而且,他有個習慣是他在托缽之前,他會很快地入滅盡定,之後出來。因爲,他知道當他入滅盡定之後出來,他接受那些窮人的供養之後,那些窮人的命運將會在今生就改變了。
又比如說蘇菩帝(Subh
ti,須菩提)尊者,他也有個習慣。他在托缽之前,他每次都會先進入慈心定、慈心禅那,出定之後他才接受那些人的供養。因爲,他知道這些施主們供養這些聖者,他的功德將會很大、很殊勝,所以,爲了悲憫這些施主,爲了悲憫這些世間,他經常都會做這樣的事情。
(由于時間關系還要不要講故事?不要講啦?要?好吧,我們再講一個。)
因爲咖沙巴(Kassapa,迦葉)尊者經常有個習慣,就是他要接受那些窮人的供養。他很奇怪,他不想去富人那裏托缽,因爲他知道富人現在有了福報。他一天托一次缽,所以他會很好地利用這一天托一次缽的機會給那些人種福田。
有一次沙咖(Sakka,帝釋天王)天帝,他知道咖沙巴尊者,因爲他的戒德、戒香不僅在人間傳揚,而且他的戒香飄到了天上。所以那些天人也是對摩诃咖沙巴(Mahàkassapa,摩诃迦葉)尊者非常的恭敬。有一天沙咖天帝和他的愛妃就想要供養咖沙巴尊者,但是他知道尊者的性格,就是他專門要找窮人,他不會接受那些很大福報的人供養。但是他(沙咖天帝)又想供養,那怎麼辦呢?于是他就變成一個老織工,就是織布的工人和他的老婆,他們專門住在貧民窯裏面,就住在那些很窮的村落裏面。他知道摩诃咖沙巴尊者今天會去這個村落裏面去托缽。當沙咖天帝和他的愛妃變成了這樣之後,就等著咖沙巴尊者去托缽。不久他就見到咖沙巴尊者去了。然後,這一位老織工夫婦就很恭敬地把飯菜倒到尊者的缽裏面去。當這些飯菜一倒到缽裏面去的時候,由于他供養的是天食,立刻整個村子都飄滿了很殊勝的香味。當咖沙巴尊者一聞到這個味道之後,他發現這不可能是人間的食物。然後,他就看那一對夫婦,發現那一對夫婦的眼光不對勁,然後就呵斥他們:“你們到底是誰?”這個時候,沙咖天帝和他的天妃就立刻現出了原形,然後就說“我們是沙咖…
《阿毗達摩 第四十二講 業的分類(依成熟順序、成熟時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