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二十八讲 心及不善心▪P3

  ..续本文上一页心理作用,伴随着有7个,加起来一共是8个作用。无论我们讲到的识也好,讲到的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也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朝向所缘。所以我们把名法称为。就是以朝向所缘或者面向于所缘,所以称为名法。

  

心的生灭速度比色法要快17倍。佛陀曾经说过:“我不见有任何一法比一法生灭得更快,那即是心。”也就是说,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在讲到色法的时候,用了个比喻——就是用我们打电话、打手机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色法的生灭速度。但是,即使色法的生灭速度再快也好,它都快不过心,而且心的生灭比色法快17倍。例如,我们说一个色聚存在,从生到灭的这个过程是极快速的过程。但是这么快的过程,心识刹那已经生灭了17次了。所以,心的生灭是最快的。在一眨眼间就有数万亿个心识刹那生灭过去,所以它的速度,我们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时间单位去衡量它,只能够说数不清的。不过心生灭再快,但在一个刹那里只有一个心识生灭。所以,一个心识生与灭,我们称为心识刹那。心识刹那是最快的单位。在一个刹那里面只有一个心生灭,而一个心只能够识知一个所缘。

  

例如我们坐在家里面看电视,我们会感觉到好像在看又在听,我们又可以在吃东西,我们感觉到好像这些东西都是同时的。其实,由于心生灭得太快,它们在互相执行着不同的作用。例如:眼识带动着眼门心路过程,耳识带动着耳门心路过程,在交互生起作用。但是在眼门心路过程里面,所有的眼门心路过程只取颜色的目标,所有的耳门心路过程只取声音的目标,但由于它们生灭得实在太快了,所以我们感觉好像它是同时发生的。但从究竟法来说、究竟意义上来说,一个心只能够识知一个对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入禅才成为可能。因为我们说到的入禅那、入定,就是让心持续不断地只是取一个所缘。如果一个心可以取很多所缘的话,那么入禅、入定就变成不可能了,是不是?所以一个心只能够取一种所缘。如果我们把这种心变得很强,持续不断地生起,那么它持续地取一个所缘。所以在入很深的定中,没有任何的妄想,心只是很强地去观照一个所缘。因为这种心在禅那心当中,它生起的只是一种心——就是初禅的心、或第二禅心、或第三禅心、或第四禅心。但是在欲界里面的心,它就交互生起的了,一会儿眼门、一会儿耳门、一会儿鼻门、一会儿舌门、一会儿身门、一会儿意门它们交互生起,所以我们感觉好像这个欲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就是这么样的。

  

而在世间,佛陀把世间分为三种的世间,一种是一蕴有,一种是色蕴有,一种是五蕴有。一蕴有是无想有情,无想有情只有色蕴而没有名法,就是他们没有心。这种我们不用去讨论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是色蕴有,色蕴有是无色界的梵天人。他们只有名法、只有心而没有色法;但是在五蕴的世间,例如:在我们的这个欲界,在人类、在人的社会、人的世间里面,还有在色界天,除了无想有情天之外的色界天,所有的心识都必须得依靠色法而生起。也就是说,在五蕴世间里面所有的心、所有的名法都要有个依处、有个立足处,犹如我们生活在这大地上,我们不是在空中行走的,我们是立在大地上的。同样的这些心也是,它们的依处是依色法而立的。而依处只有六种——眼依处、耳依处、鼻依处、舌依处、身依处和心所依处。这个我们在讲色法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换而言之,依处即是名法或者我们说到的心产生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属于心的性质。下面我们再讲讲心的分类。

  

心可以依照其本性而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不善心akusalacitta;第二类是善心kusalacitta;第三类是果报心vipàka或者又称为异熟心。异熟心是更准确的翻译,因为pàka是成熟的,vi是不同的。就是在不同时间成熟的,称为vipàka异熟心。第四种是唯作心kiriya,纯粹只是造作的这种心。不善心和善心这两种心,我们称为造业的心。而果报心和唯作心这两种心,称为无记的心avyàkata。为什么称为无记呢?它是相对于造业的心来说的。我们说到的造业,就是造善的业、造不善的业。造善的业这种心,它是由善心所造作的。造不善的业或者称为恶业,是由不善心所造作的。

  

还有另外两种心。一种是果报心,果报心纯粹只是体验由过去所造作的善或不善的业带来的果报。它本身并不会造业,纯粹只是体验果报而已,所以它是属于无记。这里无记就是我们不能够说它是善业或者恶业。还有另外一种是唯作,唯作就是这一类的心的生起纯粹是发生它的作用,它也不会造业,称为唯作心。这是心的分类。

  

讲心的分类,我们先来讲不善心。不过,在讲不善心之前,我们先再来讲一讲善心和不善心可以依照根来分,可以分为几类。根indriya,或者它有时候可称为因hetu。称为根或称为因的,其实是一些心所。一共有六种根,哪六种呢?无贪alobha、无嗔adosa、无痴amoha,这三种是称为三种善根;还有贪lobha、嗔dosa和痴moha,称为不善根。所以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称为三种善根,而贪、嗔、痴三种称为三不善根。这六种根是六种什么?是不是六种心所?对,它只是心所而已。为什么把这些心所称为根呢?由于只要在一种心里面,它有这些的其中任何一种心所,那么它就能够支配整个心。所以,以支配、以控制这个意思而称为根indriya。如果在一种心里面没有这六种心所的任何一种,这种心称为无因心。无因心是属于比较弱的心,而有因心是属于比较强的心。为什么?因为有这六种心所的其中任何一种在支配着这种心。

  

我们知道了根一共有六种,六种其实是六种心所。那么我们又可以把这些根称为因。以后我们在讲到无因心的时候,大家就不要奇怪。不要认为:“心不是属于有为法吗?有为法就是因缘造作之法吗?因为是因缘造作之法,为什么你要说是无因心呢?难道这种心没有因生起吗?”那里说到的因并不是因缘的因,而是指没有这六种心所的任何一种,那个称为无因心。

  

下面我们再依照根,就是依照这三种不善因来讲不善心。不善心一共有十二种。这十二种是依照我们刚才所说到的那三种根来分的。不善根有哪三种呢?贪根,嗔根,痴根。因为不善根有三种,所以心也分为三种不善心,即贪根心、嗔根心和痴根心。这三种不善心,佛陀经常把贪、嗔、痴称为三火,或者称为三不善根,或者称为三不善因,或者称为三毒。只要是不善心,它都会有贪或者嗔,而不善心都会有痴。在十二种不善心当中,贪根心有八种,嗔根心有两种,痴根心有两种。我们在这里先来讨论一下八种贪根心。

  

八种贪根心,这里讲到的贪是lobha,它包括了一切程…

《阿毗达摩 第二十八讲 心及不善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