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二十八讲 心及不善心▪P5

  ..续本文上一页为舍俱。因为吃白饭他不可能很高兴吃,除非他是肚子很饿。他只是感受平平的,由于他没有思维业果法则,就是邪见相应。他主动地吃,这个是无行心。

  

第六种心,就是有一个女孩子,她有新衣服,但在她的母亲说那件很漂亮的衣服之后她才懂得去欣赏它,但是她并没有感到很欢喜,也没有去思维业果法则,这个就是第六种心,就是舍俱邪见相应的有行心。

  

第七种,在思维了业果法则之后,有个人感受平平地去喝咖啡,但他还是去欣赏它的味道,所以这个是舍俱邪见不相应的无行一心。

  

第八种,有个女士,她对业果法则有认识,但是在女售货员的怂恿之下,她不情愿地买了一件新衣服,这个称为舍俱邪见不相应的一心。

  

或者我们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来说明这8种心:

  

如果有一个男孩认为偷东西是没有罪的,这个是属于邪见。他很高兴地、主动地在水果店里面偷了苹果,这是悦俱。因为他偷到苹果很高兴,他认为不偷白不偷或者他认为不拿白不拿,于是这称为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第二,就是一个认为偷盗没有罪的男孩在朋友的怂恿之下,他高兴地从水果店里面偷了个苹果,这个称为悦俱邪见相应的有行一心,因为他是受人指使的,或者说受人鼓动的。

  

而第三种和第四种,就是如果这个男孩知道偷盗是不好的,但是他还是偷,这称为邪见不相应的。主动地偷是无行心,受人指使去偷是有行心。而如果这个男孩感受平平地,并不是很高兴地偷,感受平平地偷、偷偷摸摸地偷,这个是属于舍俱相应的心。

  

那么这些心就是这么样来分别的。

  

同样地,我们可以学了这些心之后,可以自己去衡量自己在平时生起哪一类的心多?如果我们认为,有个“我”在吃东西,有个“我”在穿漂亮的衣服,有个我的丈夫、我的妻子,那么这些是属于邪见的。如果你很喜欢地去做,那么这个是属于悦俱的。你很主动地,这个称为无行的。如果你是被动的,这个称为有行的。这些心是不是我们经常生起的心呢?是不是?

  

我们讲了这八种贪根心之后,接着再来讲另外一类的心。

  

我们还可以再把贪根心分为三类:一类贪根心是属于邪见不相应的;有一类是邪见相应的;还有另外一类心是傲慢的,傲慢的心是属于邪见不相应的心。也就是说,如果在一种心里面生起了傲慢,那么它不会有邪见。虽然说傲慢是有一个“我”在,但它是在不同的心路过程里面生起的。

  

接着我们再讲另外一类的不善心是嗔根心。

  

嗔根心只有两种,这两种的分法就是根据有行和无行来分的。这两种嗔根心即: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心,和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心。

  

这里讲到的忧俱domanassadomanassa翻译成忧,它是由词根du再加manas而组合成的,称为domanassa。也就是说,du是不好的、恶的,manas是意,它的意思就是:不好的感受,心感受到不好的,这称为忧。忧俱就是domanassasahagata。因为一切的心都伴随着受,如果在一种心里面它的受是忧受,也就是不好的感受,那么这种心就是嗔恚心。

  

我们在这里讲到的两种嗔恚心,它的命名其实是和它们的心所有关。忧是属于哪一种心所?属于受心所。那嗔恚呢?属于哪一种心所?嗔恚还是属于嗔恚心所,是不是?例如:我们前面讲到的那8种贪根心一样,它的名字还是依心所而分的。悦俱和舍俱依什么来分的?依受。邪见相应和邪见不相应呢?是依邪见心所来分的。这里也是,忧俱就是从受,它的感受是不好的。

  

而嗔恚,嗔恚的意思巴利叫做dosa,它又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pa

  ighapa

  igha就是抗拒、排斥。从嗔恚心的表现来说,它的范围很广,从极强的暴怒、盛怒、仇恨、血海深仇,一直到很微细的烦躁、不安、忧愁、紧张、焦虑都是属于嗔。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受是忧受。同时,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排斥对象、排斥所缘、对所缘抗拒,àlambana pa

  igha就是它排斥于所缘。所以,嗔属于忧受,而忧受的必定是嗔心、有嗔恨心。

  

嗔心依照行来分,可以分为无行和有行。例如:当你一想起某一件东西的时候,你就很讨厌、很厌恶,这个称为无行心。而如果本身你对这个东西并不讨厌、并不厌恶,但是有旁边的人在那边煽动、在那边挑拨离间,说这个东西不好、这个东西怎么怎么样,在批评、在诽谤,于是你也讨厌那一个人、你也讨厌这个事物,这个称为有行的嗔心。

  

这两种嗔心,我们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有一个男人在盛怒之下,毫不思虑地杀了一个人,这个称为忧俱嗔恚相应的无行一心;

  

而如果有一个怀恨的人在思虑了之后,他觉得“这个人该死,我一定要杀他”,然后他才去杀人,这个称为嗔恚的有行一心。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我们也会生起有行的这种嗔根心。因为我们平时经常都会和人接触,而人也有个习性,就是爱批评、爱评判,对他人、对其他的事物经常会批判。由于我们如果是跟一些爱批评的人在一起的话,我们的心也变得会容易愤愤不平,也变得会不满,甚至会愤世嫉俗。很多时候我们生起的嗔恚心、嗔恨心,并不是我们主动生起的,而是由于别人在游说、别人在煽动、别人在鼓动,甚至即使是动物也是这么样。

  

有位尊者讲过一个故事,这故事是讲斗鸡的故事。讲到有一次,他经过一个地方,他看到有一大群的人在围观。他也走近去看,他发现到这一堆的人,他们在看斗鸡。有两个鸡的主人,他们抱着两只公鸡,这两只公鸡的脚上都绑着很锋利的刀,然后把两只鸡放在那里。本来两只鸡放在那里,它们也看到对方有刀,它们也不想打起来。但是,那个鸡的主人就抱着两只鸡,把两只鸡的头对在一起,把鸡的头就这样不断地…

《阿毗达摩 第二十八讲 心及不善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