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P5

  ..續本文上一頁爲舍俱。因爲吃白飯他不可能很高興吃,除非他是肚子很餓。他只是感受平平的,由于他沒有思維業果法則,就是邪見相應。他主動地吃,這個是無行心。

  

第六種心,就是有一個女孩子,她有新衣服,但在她的母親說那件很漂亮的衣服之後她才懂得去欣賞它,但是她並沒有感到很歡喜,也沒有去思維業果法則,這個就是第六種心,就是舍俱邪見相應的有行心。

  

第七種,在思維了業果法則之後,有個人感受平平地去喝咖啡,但他還是去欣賞它的味道,所以這個是舍俱邪見不相應的無行一心。

  

第八種,有個女士,她對業果法則有認識,但是在女售貨員的慫恿之下,她不情願地買了一件新衣服,這個稱爲舍俱邪見不相應的一心。

  

或者我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明這8種心:

  

如果有一個男孩認爲偷東西是沒有罪的,這個是屬于邪見。他很高興地、主動地在水果店裏面偷了蘋果,這是悅俱。因爲他偷到蘋果很高興,他認爲不偷白不偷或者他認爲不拿白不拿,于是這稱爲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第二,就是一個認爲偷盜沒有罪的男孩在朋友的慫恿之下,他高興地從水果店裏面偷了個蘋果,這個稱爲悅俱邪見相應的有行一心,因爲他是受人指使的,或者說受人鼓動的。

  

而第叁種和第四種,就是如果這個男孩知道偷盜是不好的,但是他還是偷,這稱爲邪見不相應的。主動地偷是無行心,受人指使去偷是有行心。而如果這個男孩感受平平地,並不是很高興地偷,感受平平地偷、偷偷摸摸地偷,這個是屬于舍俱相應的心。

  

那麼這些心就是這麼樣來分別的。

  

同樣地,我們可以學了這些心之後,可以自己去衡量自己在平時生起哪一類的心多?如果我們認爲,有個“我”在吃東西,有個“我”在穿漂亮的衣服,有個我的丈夫、我的妻子,那麼這些是屬于邪見的。如果你很喜歡地去做,那麼這個是屬于悅俱的。你很主動地,這個稱爲無行的。如果你是被動的,這個稱爲有行的。這些心是不是我們經常生起的心呢?是不是?

  

我們講了這八種貪根心之後,接著再來講另外一類的心。

  

我們還可以再把貪根心分爲叁類:一類貪根心是屬于邪見不相應的;有一類是邪見相應的;還有另外一類心是傲慢的,傲慢的心是屬于邪見不相應的心。也就是說,如果在一種心裏面生起了傲慢,那麼它不會有邪見。雖然說傲慢是有一個“我”在,但它是在不同的心路過程裏面生起的。

  

接著我們再講另外一類的不善心是嗔根心。

  

嗔根心只有兩種,這兩種的分法就是根據有行和無行來分的。這兩種嗔根心即:憂俱嗔恚相應無行一心,和憂俱嗔恚相應有行一心。

  

這裏講到的憂俱domanassadomanassa翻譯成憂,它是由詞根du再加manas而組合成的,稱爲domanassa。也就是說,du是不好的、惡的,manas是意,它的意思就是:不好的感受,心感受到不好的,這稱爲憂。憂俱就是domanassasahagata。因爲一切的心都伴隨著受,如果在一種心裏面它的受是憂受,也就是不好的感受,那麼這種心就是嗔恚心。

  

我們在這裏講到的兩種嗔恚心,它的命名其實是和它們的心所有關。憂是屬于哪一種心所?屬于受心所。那嗔恚呢?屬于哪一種心所?嗔恚還是屬于嗔恚心所,是不是?例如:我們前面講到的那8種貪根心一樣,它的名字還是依心所而分的。悅俱和舍俱依什麼來分的?依受。邪見相應和邪見不相應呢?是依邪見心所來分的。這裏也是,憂俱就是從受,它的感受是不好的。

  

而嗔恚,嗔恚的意思巴利叫做dosa,它又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pa

  ighapa

  igha就是抗拒、排斥。從嗔恚心的表現來說,它的範圍很廣,從極強的暴怒、盛怒、仇恨、血海深仇,一直到很微細的煩躁、不安、憂愁、緊張、焦慮都是屬于嗔。爲什麼呢?因爲它的受是憂受。同時,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心排斥對象、排斥所緣、對所緣抗拒,àlambana pa

  igha就是它排斥于所緣。所以,嗔屬于憂受,而憂受的必定是嗔心、有嗔恨心。

  

嗔心依照行來分,可以分爲無行和有行。例如:當你一想起某一件東西的時候,你就很討厭、很厭惡,這個稱爲無行心。而如果本身你對這個東西並不討厭、並不厭惡,但是有旁邊的人在那邊煽動、在那邊挑撥離間,說這個東西不好、這個東西怎麼怎麼樣,在批評、在誹謗,于是你也討厭那一個人、你也討厭這個事物,這個稱爲有行的嗔心。

  

這兩種嗔心,我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如果,有一個男人在盛怒之下,毫不思慮地殺了一個人,這個稱爲憂俱嗔恚相應的無行一心;

  

而如果有一個懷恨的人在思慮了之後,他覺得“這個人該死,我一定要殺他”,然後他才去殺人,這個稱爲嗔恚的有行一心。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我們也會生起有行的這種嗔根心。因爲我們平時經常都會和人接觸,而人也有個習性,就是愛批評、愛評判,對他人、對其他的事物經常會批判。由于我們如果是跟一些愛批評的人在一起的話,我們的心也變得會容易憤憤不平,也變得會不滿,甚至會憤世嫉俗。很多時候我們生起的嗔恚心、嗔恨心,並不是我們主動生起的,而是由于別人在遊說、別人在煽動、別人在鼓動,甚至即使是動物也是這麼樣。

  

有位尊者講過一個故事,這故事是講鬥雞的故事。講到有一次,他經過一個地方,他看到有一大群的人在圍觀。他也走近去看,他發現到這一堆的人,他們在看鬥雞。有兩個雞的主人,他們抱著兩只公雞,這兩只公雞的腳上都綁著很鋒利的刀,然後把兩只雞放在那裏。本來兩只雞放在那裏,它們也看到對方有刀,它們也不想打起來。但是,那個雞的主人就抱著兩只雞,把兩只雞的頭對在一起,把雞的頭就這樣不斷地…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