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P6

  ..續本文上一頁往前去挑戰、去挑戰。結果那雞就在雙方的不斷地挑戰之下,于是就打起來。最後把一只雞打死,或者是把一只雞鬥死爲止,那麼另外一方就贏了。就是這麼樣的,也就是說動物有時候也不是很好鬥的,但是它在一些人的煽動、鼓動之下,也會變得充滿了憤怒。

  

我們人其實也差不多。很多的戰爭、很多人的仇恨等等,往往就是由于有一些人的煽動才會造成很多的仇殺、仇恨、鬥爭、戰爭。例如,有時候兩兄弟本身很好、本身是一家人,到後來大家都成家了;成家了之後,也許可能會由于枕邊風不斷地在耳邊吹,所以可能兩兄弟都反目爲仇。這種情況很常見,甚至在我們的身邊都可以找出來,是不是?兩兄弟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情同手足、親如兄弟、親骨肉嘛,但是爲什麼最後分了家之後,反而會反目爲仇呢?其實就是枕邊風不斷地煽動,這種仇恨其實就是屬于有行的。而我們往往有時候也會變成被人鼓動、被人利用的棋子在達到他們的目標。

  

從業果法則上來說、從因果法則上來說,無論你是所謂的主動或被動的,無論你是所謂的無辜或有辜的,只要你生起了嗔恨心就不對。只要你的心會恨一個人、討厭一個人,不論你是主動、你是被動的或者被人煽動,甚至被人欺騙的,你生起嗔恨心就不對。所以我們不應該對人、對事、對物生起嗔恨心。

  

嗔恨心又依心所的組合可以分爲四類:

  

一類只是屬于嗔恚的心。這一類的嗔恨心是由于這一種心裏面、在嗔因的心所裏面只有一種嗔恚的心所;

  

還有一類的嗔心是悭吝的。因爲這一類的嗔根心除了有嗔恚心所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叫悭吝的心所,所以它表現爲悭吝。看到有人向你要東西,你感到很討厭;看到有人想要和你一起分享東西,你感到很討厭,這稱爲悭吝、很吝啬。

  

第叁是妒嫉。妒嫉的心也必定有嗔恨心所,但是這一類的心還伴隨著妒嫉這種心所,所以還有嫉Issà這種心所。它表現爲看到別人有成就,或者看到別人對他人好,你感到妒嫉、感到酸溜溜的、吃了醋,這稱爲妒嫉。

  

第四是追悔。追悔也可以稱爲後悔、稱爲懊惱或者稱爲悔恨。追悔的心生起也必定擁有嗔恚心所,追悔也是一種心所,這一類的心也是屬于嗔根心。

  

我們如何來區別呢?所有這四類的心都是屬于嗔根心。無論我們是在生氣、在發怒、或者在悭吝、在妒嫉、在追悔,都是屬于嗔根心或者稱爲嗔恨心。但是依它們的心所不同,又可分爲這四類:

  

第一種,是純粹只是屬于嗔恨的,這包括我們說到的生氣、發怒、憂愁、焦慮、急躁、緊張、擔心,這些都是純粹屬于嗔根心。因爲這一類的心裏面的心所、只有嗔因的心所,它並沒有悭吝、沒有妒嫉、沒有追悔。但是如果下面這叁種心所生起,必定這一類的心裏面也會有嗔恚心生起。同時如果有悭吝的生起,它就不會有妒嫉和追悔;如果有妒嫉的心生起,它就不會有悭吝和追悔這種心;如果追悔的心生起,它不會有妒嫉和悭吝。但是下面這叁類的心生起必定會有嗔恨這種心所一起生起。這是依心所的組合來分的四類嗔恨心。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另外一組的不善心,是癡根心moham

  lacittàni。這一類的癡根心也包括兩種:一種是舍俱疑相應一心;一種是舍俱掉舉相應一心。

  

在這裏講到的癡根,是在這一類的心裏面擁有癡, , 心所。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因爲癡心所是屬于哪一類的心所呀?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換而言之,任何的不善心都會有癡根這種心所,包括貪根心,8種貪根心也有癡心所,包括嗔根心有癡心所。但是在這裏講到的癡根心,它只有癡根、“癡”這種心所,它並沒有貪根和嗔根這兩種心所。由于這一類的心也擁有了“癡”這種心所,所以稱爲癡根心。

  

癡根心的表現,它並沒有悅的受、它的受並沒有樂受,但也沒有憂受,它的受是屬于舍受,感受平平的。對于癡根心來說,即使面對的是極可愛的所緣、可愛的所緣,如果生起癡根心的話,它對這個目標的體驗,也只是感受平平,那麼悅受也不會生起。同樣的,當不可喜所緣、不可愛所緣被體驗爲可厭的時候,憂受也不會生起。所以癡根心所伴隨著的感受只是舍受,就是不會很歡喜也不會很厭惡。

  

在這兩種癡根心當中,它們的區別只在于疑和掉舉。疑屬于一種什麼?一種心所,掉舉也是一種心所。疑巴利叫做vicikicchà。vicikicchà就是由于思緒混亂而導致困惑、導致迷惑,這是一種疑。而另外一種,由于缺少智慧所以疑,表現爲猶豫不決,這是一類的癡根心。但我們要知道這裏的疑,它是特指對于因果、對于叁世、對于戒、定、慧方面的疑,而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碰到了問題那種疑。在學習的時候我們碰到的問題那種疑,那個時候往往是尋很強。這裏講到的疑是對因果、對叁世搖擺不定,說是又不是,說不是又是,那種處于猶豫不決、搖擺不定的狀態稱爲疑,是這裏講到的疑的意思。

  

另外一種癡根心是和掉舉相應的。掉舉就是心的不平靜,心的散亂、不安。所以我們說平時心在胡思亂想,這種胡思亂想又沒有痕迹的,只是在那邊我們叫做發呆,或者坐在那邊愣住,在做白日夢,這種稱爲掉舉相應。有時候你去叫他,他會“呃!”,他突然清醒一下。如果你不去叫他,他始終都是在那邊發呆,這種就是叫掉舉相應。那個時候他還有沒有思慮?他還有,他還是在思慮,但是糊裏糊塗,一會想這個、一會想那個,這種稱爲掉舉相應。這種我相信大家在禅坐當中很有體驗的,是不是?

  

所有的這些心、這些不善心,它們都擁有癡根,它們都擁有癡的心所。

  

在這十二種不善心當中,依它們的根可分爲貪、嗔、癡這叁類。這十二種不善心,貪往往給我們的感受是我們的心容易感受到舒服或者感受到愉悅;而嗔是我們的心容易感受到一種傷害、殺傷力,因爲我們的心對對象有排斥;而癡根心是由于心對對象的那種朦胧或者猶豫不決,或者處于一種黯鈍的狀態,一種不清晰的狀態。

  

從造業的角度上來說,貪根心、嗔根心和癡根心一共十二種心。在這十二種心當中,造業最輕的是屬于哪一種心呢?是屬于掉舉的這種心,這種心是造的業最輕的。在這十二種不善心當中,它都能夠帶來不善果報。這十二種不善心,一旦成熟,它可以在我們生命期間帶來不善果報。但是,只有前面的十一種不善心,就是除了掉舉相應心之外,其它的十一種不善心所造的業都可以使我們墮落到惡道、墮落到惡趣。無論你是貪著他人、貪著自己;無論你是主動的貪,或者被動的貪;無論你貪是有沒有邪見;無論你生氣是受人慫恿的,還是自己生氣的;你的仇恨是別人強加在你身上的,還是你自己主動生起的;或者你對佛法僧、對叁寶、對因果法則猶豫不決;這些心如果它們所造的業在我們臨終的時候成熟或者我們在臨終的時候生起了除了掉舉心之外的其它十一種心,都可以讓我們墮落到惡趣、苦道、墮處…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