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十三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P4

  ..续本文上一页an>J

  vaka,就是耆婆医生帮佛陀包扎他的脚,即使连我们的佛陀都会经受这些病痛,现在有些修行人说,“我要修行,我要没有病痛。”这个有可能么?或者你们听信某一些外道,或者某一些附法外道:“你们修行什么什么法,你们就不会病,不用看病!”有可能么?连我们的佛陀也看病,难道有谁的福报能够超越过佛陀的?是不是?所以很明显的,只要有这个果报身,我们就要承受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果报。对于身体的苦受,我们没办法避免,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不粘着于这些苦受,不再执着于这个色身,我们的心就可以做到不会跟随着身体的痛苦而产生痛苦。

  

因为佛陀和一切投生为人,乃至到只要还有这个色身,还有五蕴身存在的,他就必须得经受由于果报成熟而带来的痛苦。但是我们想一想,佛陀有没有可能产生忧受呢?有没有可能?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忧受必定伴随着嗔心,或者换而言之,嗔心一定是伴随着忧受,嗔心所体验的受就是忧受。佛陀还有嗔心么?还有嗔心么?你不是像有些俗人说到连佛都会发火,有可能么?那个是不可能的。佛陀,由于他已经断除了嗔恚,已经断除了嗔恨心了,所以他不可能产生忧的受。不要说佛陀,即使是一位三果圣者,由于三果圣者已经断除了嗔,三果圣者也不会有忧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嗔恨、嗔恚心是属于五下分结。在三果、一位禅修者当他证得了第三道的时候,第三道的不来道智就能够断除嗔。断除嗔,从此以后,一位三果圣者就不可能再产生任何的忧虑、忧郁、担心、忧愁、焦虑、紧张、恐惧、悲伤,都不可能有。例如:在我们的佛陀入般涅槃之后,当时在佛陀身边的弟子,有两种反应。在经典里面讲到那些还没有离欲的,因为当佛陀入般涅槃的时候,在他的身边所有的人都是圣者,连最后的Subhadda,那个游方的外道,当他听了佛陀说法之后离开,但佛陀当时说在这大众当中最低的限度都已经是初果了,所以我们知道,在佛陀入灭的时候,留在佛陀身边的弟子至少都是初果圣者。

  

当佛陀入灭之后,弟子当中有两种反应:对于那些没有离欲的,就是初果圣者、二果圣者来说,他们见到佛陀入灭就很悲伤,很伤心。例如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在佛陀入灭的时候,他还是属于什么?对,他只是初果圣者。他还没有断尽一切烦恼,他还有贪、嗔、痴,所以阿难尊者在哭泣,是不是?但是对于那些已经断尽烦恼,或者说那些离欲者,离欲者就包括了三果圣者和四果圣者(阿拉汉圣者)。这两种人见到了佛陀入灭之后,他想起的是什么?“诸行无常,生者有灭,会合有离。”要让存在的永远不坏灭,要让会合的永远不分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然后他就思维着诸行无常或者讲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那些离欲者就这么样思维,思维无常。我们的导师的去了,思维无常,他们的内心并没有任何的忧伤、痛苦、悲伤。对于那些初果和二果圣者来说,他会痛哭流涕,甚至会捶胸倒地,在那边大声嚎啕大哭都有,这就是初果和二果圣者的反应,三果、四果的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初果、二果圣者还没有离嗔,所以还会有忧受的产生,三果和四果圣者由于已经断了嗔恨心,所以自然没有忧受。

  

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必定会感受到很喜爱的东西会破坏,很喜欢的人、很心爱的人会离散,生离死别,都会这样,但是对于已经离欲的圣者来说,他只是思维世间的无常而已,并不会因为这些世间的变幻内心产生痛苦、忧愁的感受。这些是圣者的离欲,对于我们平时来说,应该如何来把握呢?应该如何来学习呢?我们要学习如理作意,例如:当我们的身体体验到痛苦,体验到不好的感受,我的身体遭到病痛的折磨,疼的时候,平时的反应往往是怨天尤人,或者怪其他的原因。但如果我们如理作意的话,我们就学习承受,有了这个身体,你要使它没病,那是不可能的。正如佛陀说过的,五取蕴就是病,有了这个身心就是病。

  

当我们在平时受到别人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往往是排斥,跟他作对。如果如理作意的话,我们可以做到虽然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我们内心仍然稍微一如理作意,反正现在别人要这么样对待我,我要改变他也没办法。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包容,可以学习承受,甚至我们反而要对对方散播慈爱。这样的话,我们的内心所生起的受就不一定和我们的身体所遭受的受是相等的。

  

因此对于凡夫来说,五种受都有,即身体的苦、乐,心理的苦、乐受都有。但是对于已经离欲的圣者来说,第四种受就是忧受完全不可能生起。圣者其他的四种受都有可能生起,即乐受、苦受、悦受和舍受都有可能生起,但是已经没有第四种受。一位离欲的圣者,也会有身体的乐受,也会有身体的苦受,心理也会有欢喜的感受,也会有舍受,但是不会有心理的忧受。换而言之,身体的乐受和苦受是由于果报的成熟带来的身体的舒适的感受或者身体痛苦的感受。

  

对于心来说,佛陀和那些离欲的弟子们内心也会欢喜,例如:当他进入初禅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受属于什么受?也是属于悦受或者称为乐受,或者那些阿拉汉弟子们,当他们听闻佛法的时候,他们的受是什么受?也是悦受。对。然而有时候当他们在走路、在托钵的时候,或者在进入第四禅或者在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有可能是舍受,也就是他不偏于苦,也不偏于乐的那一边,内心平等的、平淡的去观照。

  

所以在这五种受当中,第一种受和第二种受是属于果报的受,这种受,我们通常来说,不能够说它是善,也不能够说它是恶,因为它的本质只是果报来的,它只是一种结果。由于善业的成熟,一个人可以经验到乐受,这是身体的受;由于不善业的成熟,一个人经受到苦受,这也是属于果报;

  

但第三种,对一般的人来说,第三种受可以是善的,可以是不善的,也可以是唯作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当你很贪着一样东西,你很喜爱那样东西,你太贪着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是什么受?是悦受,你太喜欢了。例如:你想要追求一样东西,或者现在突然你赚了很多钱,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生起的是什么受?悦受,这种受是善的还是不善的?你的心念已经粘着在钱上,善的还是不善?又例如:当你在听闻佛法,或者见到佛陀的像很庄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心生起的是乐受还是?是乐受。这种乐受是善的还是不善的?是善的,对!

  

如果是对于阿拉汉来说,他的心里面只是唯作。所以对于阿拉汉圣者来说,他的受是悦受或者是舍受,都是属于唯作的。

  

同时,由于内心也有可能会有果报的悦受。例如:有些人一投生,他由于在过去生造了一些善业、很欢喜地造善业,这个时候,他这一种很欢喜地造善业的业成熟而使他投生为人,而投生为人的结生心里面也会有乐受,这种乐受是属于第三种,那是属于果报的。

  

对于第四种忧受来说,肯定是不善的。没有任何的忧是善的。即使你说我为了修行,我担心我的修行不能进步,也就是佛陀讲到,在《大念处经》里面的九种受的无物染的苦受的时候,也是属于不善的。所以为什么我们经常强调大家要很高兴、很欢喜的、很快乐的禅修,不要生起忧受,为什么?因为忧受。你的内心有担心就会有焦虑,有期待就会有追求,于是你的内心就会患得患失,这个时候,你的内心就有忧受,忧受必然是不善的。

  

对于舍受来说,它也是很多种,它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不善的,也可以是唯作,也可以是果报。例如:你现在刚刚买了一件新衣服,你会很喜欢这件新衣服,这件新衣服又是很时髦、又是很名牌,你穿上它,内心这时候生起的是快乐的还是中舍的?是快乐的,对!但是当这件衣服你经常穿的时候,你还会不会每次穿都是很高兴的穿上它?会不会?不会了。但是你会对这件名牌的衣服有贪爱么?有么?有。既然有贪爱,你会不会一穿上去也很高兴呢?不一定!这个时候,你对这件名牌衣服,你还是有贪爱,但是你这个时候生起的受也许是属于舍受。

  

对于善来说,舍受也有可能产生。例如:当我们感受平平的,没有很欢喜地去做布施,然后在持戒也一样,持戒,大家不可能说每天都很高兴地持戒,是不是?这个时候也是属于舍受。禅修也是,有时候大家并不是很高兴的,每天都很快乐的禅修,有些人禅修再修出一大堆烦恼出来,修出烦恼那是忧受。如果感受平平,那是舍受。对于果报来说也是,有可能是属于舍受。

  

对于唯作,例如:阿拉汉圣者,他也可能内心很平等的,没有任何苦和乐的去托钵,去接受食物,或者有时候他看到一些本来可以使一般人生起乐受的,他也可以生起舍受。

  

当然这些受我们也可以通过造作来生,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体验到所缘的味道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可以造作它是乐或造作它是苦。但是这只是属于下面的三种,而不是前面那两种,前面那两种是果报的受,我们没办法转变它,但是后面那几种我们可以转变它。本来一样东西是很好的。由于你的不如理作意,也会埋怨它、会抱怨它,是不是?

  

例如:现在在这边,其实大家一起共修,一起创造一个很良好的气氛,本来你的心应该心怀感恩,应该很欢喜的禅修,但是如果你的心老是挑着某些人的毛病,挑着这里的毛病,那里的毛病,你的心就充满了排斥、充满了厌恶,充满了抗拒,你的心老是去挑别人,挑这里、挑那里的毛病,你的心生起的是什么受?是属于忧受。

  

或者在修行的环境,假如是很不好,比如说周围的环境很嘈杂,在你们的家里面,可能外面马路的声音又吵着你,然后你的家里人在旁边走动,或者在外面看电视的声音也吵着你,如果是这样的话,假如你的心稍微不如理作意的话,很容易粘着那些声音然后就排斥,甚至你出去骂他一顿,怪他一顿:“为什么那么吵?”但是如果你稍微转一念,反正他们也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尊重他们,毕竟他也尊重我,他已经提供那么好的条件给我禅修,我应该心怀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成就我,现在还在这边,至少他没有拉我出去陪他一起看电视,或者没给我一些杂务做,这样的话,我们反而会生起一种感恩的心去修行。

  

对于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在公司或者在单位,或者在大家交朋处友,处事待人的时候,也是这么样。有时候当别人在怪你,在埋怨你的时候,如果你用种包容的心、慈爱的心,那个时候你生起的反应,不一定是忧受,反而有可能是乐受。如果你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即使好的东西,你的善的果报成熟,你也有可能产生的是忧受。只要你产生了忧受,你的内心必定是遭受到忧虑、担心或者讨厌、厌恶的煎熬,这种忧受可以说也叫做自作自受。

  

因此我们学了受之后,平时要多点如理作意,要培养的是善的悦受或者善的舍受,而应该避免的是不善的悦受、不善的舍受,更应当远离忧受。当然对前面那两种乐受和苦受,我们没办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转化后面那三种受。

  

《阿毗达摩 第十三讲 遍一切心所之触、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