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n>J
vaka,就是耆婆醫生幫佛陀包紮他的腳,即使連我們的佛陀都會經受這些病痛,現在有些修行人說,“我要修行,我要沒有病痛。”這個有可能麼?或者你們聽信某一些外道,或者某一些附法外道:“你們修行什麼什麼法,你們就不會病,不用看病!”有可能麼?連我們的佛陀也看病,難道有誰的福報能夠超越過佛陀的?是不是?所以很明顯的,只要有這個果報身,我們就要承受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果報。對于身體的苦受,我們沒辦法避免,但是如果我們的心不粘著于這些苦受,不再執著于這個色身,我們的心就可以做到不會跟隨著身體的痛苦而産生痛苦。
因爲佛陀和一切投生爲人,乃至到只要還有這個色身,還有五蘊身存在的,他就必須得經受由于果報成熟而帶來的痛苦。但是我們想一想,佛陀有沒有可能産生憂受呢?有沒有可能?不可能!爲什麼呢?因爲憂受必定伴隨著嗔心,或者換而言之,嗔心一定是伴隨著憂受,嗔心所體驗的受就是憂受。佛陀還有嗔心麼?還有嗔心麼?你不是像有些俗人說到連佛都會發火,有可能麼?那個是不可能的。佛陀,由于他已經斷除了嗔恚,已經斷除了嗔恨心了,所以他不可能産生憂的受。不要說佛陀,即使是一位叁果聖者,由于叁果聖者已經斷除了嗔,叁果聖者也不會有憂受。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嗔恨、嗔恚心是屬于五下分結。在叁果、一位禅修者當他證得了第叁道的時候,第叁道的不來道智就能夠斷除嗔。斷除嗔,從此以後,一位叁果聖者就不可能再産生任何的憂慮、憂郁、擔心、憂愁、焦慮、緊張、恐懼、悲傷,都不可能有。例如:在我們的佛陀入般涅槃之後,當時在佛陀身邊的弟子,有兩種反應。在經典裏面講到那些還沒有離欲的,因爲當佛陀入般涅槃的時候,在他的身邊所有的人都是聖者,連最後的Subhadda,那個遊方的外道,當他聽了佛陀說法之後離開,但佛陀當時說在這大衆當中最低的限度都已經是初果了,所以我們知道,在佛陀入滅的時候,留在佛陀身邊的弟子至少都是初果聖者。
當佛陀入滅之後,弟子當中有兩種反應:對于那些沒有離欲的,就是初果聖者、二果聖者來說,他們見到佛陀入滅就很悲傷,很傷心。例如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佛陀入滅的時候,他還是屬于什麼?對,他只是初果聖者。他還沒有斷盡一切煩惱,他還有貪、嗔、癡,所以阿難尊者在哭泣,是不是?但是對于那些已經斷盡煩惱,或者說那些離欲者,離欲者就包括了叁果聖者和四果聖者(阿拉漢聖者)。這兩種人見到了佛陀入滅之後,他想起的是什麼?“諸行無常,生者有滅,會合有離。”要讓存在的永遠不壞滅,要讓會合的永遠不分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然後他就思維著諸行無常或者講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那些離欲者就這麼樣思維,思維無常。我們的導師的去了,思維無常,他們的內心並沒有任何的憂傷、痛苦、悲傷。對于那些初果和二果聖者來說,他會痛哭流涕,甚至會捶胸倒地,在那邊大聲嚎啕大哭都有,這就是初果和二果聖者的反應,叁果、四果的反應。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初果、二果聖者還沒有離嗔,所以還會有憂受的産生,叁果和四果聖者由于已經斷了嗔恨心,所以自然沒有憂受。
因爲我們在生活中必定會感受到很喜愛的東西會破壞,很喜歡的人、很心愛的人會離散,生離死別,都會這樣,但是對于已經離欲的聖者來說,他只是思維世間的無常而已,並不會因爲這些世間的變幻內心産生痛苦、憂愁的感受。這些是聖者的離欲,對于我們平時來說,應該如何來把握呢?應該如何來學習呢?我們要學習如理作意,例如:當我們的身體體驗到痛苦,體驗到不好的感受,我的身體遭到病痛的折磨,疼的時候,平時的反應往往是怨天尤人,或者怪其他的原因。但如果我們如理作意的話,我們就學習承受,有了這個身體,你要使它沒病,那是不可能的。正如佛陀說過的,五取蘊就是病,有了這個身心就是病。
當我們在平時受到別人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的反應往往是排斥,跟他作對。如果如理作意的話,我們可以做到雖然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我們內心仍然稍微一如理作意,反正現在別人要這麼樣對待我,我要改變他也沒辦法。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包容,可以學習承受,甚至我們反而要對對方散播慈愛。這樣的話,我們的內心所生起的受就不一定和我們的身體所遭受的受是相等的。
因此對于凡夫來說,五種受都有,即身體的苦、樂,心理的苦、樂受都有。但是對于已經離欲的聖者來說,第四種受就是憂受完全不可能生起。聖者其他的四種受都有可能生起,即樂受、苦受、悅受和舍受都有可能生起,但是已經沒有第四種受。一位離欲的聖者,也會有身體的樂受,也會有身體的苦受,心理也會有歡喜的感受,也會有舍受,但是不會有心理的憂受。換而言之,身體的樂受和苦受是由于果報的成熟帶來的身體的舒適的感受或者身體痛苦的感受。
對于心來說,佛陀和那些離欲的弟子們內心也會歡喜,例如:當他進入初禅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受屬于什麼受?也是屬于悅受或者稱爲樂受,或者那些阿拉漢弟子們,當他們聽聞佛法的時候,他們的受是什麼受?也是悅受。對。然而有時候當他們在走路、在托缽的時候,或者在進入第四禅或者在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有可能是舍受,也就是他不偏于苦,也不偏于樂的那一邊,內心平等的、平淡的去觀照。
所以在這五種受當中,第一種受和第二種受是屬于果報的受,這種受,我們通常來說,不能夠說它是善,也不能夠說它是惡,因爲它的本質只是果報來的,它只是一種結果。由于善業的成熟,一個人可以經驗到樂受,這是身體的受;由于不善業的成熟,一個人經受到苦受,這也是屬于果報;
但第叁種,對一般的人來說,第叁種受可以是善的,可以是不善的,也可以是唯作的。爲什麼這樣說呢?當你很貪著一樣東西,你很喜愛那樣東西,你太貪著了,這個時候你的心是什麼受?是悅受,你太喜歡了。例如:你想要追求一樣東西,或者現在突然你賺了很多錢,這個時候你的心理生起的是什麼受?悅受,這種受是善的還是不善的?你的心念已經粘著在錢上,善的還是不善?又例如:當你在聽聞佛法,或者見到佛陀的像很莊嚴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心生起的是樂受還是?是樂受。這種樂受是善的還是不善的?是善的,對!
如果是對于阿拉漢來說,他的心裏面只是唯作。所以對于阿拉漢聖者來說,他的受是悅受或者是舍受,都是屬于唯作的。
同時,由于內心也有可能會有果報的悅受。例如:有些人一投生,他由于在過去生造了一些善業、很歡喜地造善業,這個時候,他這一種很歡喜地造善業的業成熟而使他投生爲人,而投生爲人的結生心裏面也會有樂受,這種樂受是屬于第叁種,那是屬于果報的。
對于第四種憂受來說,肯定是不善的。沒有任何的憂是善的。即使你說我爲了修行,我擔心我的修行不能進步,也就是佛陀講到,在《大念處經》裏面的九種受的無物染的苦受的時候,也是屬于不善的。所以爲什麼我們經常強調大家要很高興、很歡喜的、很快樂的禅修,不要生起憂受,爲什麼?因爲憂受。你的內心有擔心就會有焦慮,有期待就會有追求,于是你的內心就會患得患失,這個時候,你的內心就有憂受,憂受必然是不善的。
對于舍受來說,它也是很多種,它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不善的,也可以是唯作,也可以是果報。例如:你現在剛剛買了一件新衣服,你會很喜歡這件新衣服,這件新衣服又是很時髦、又是很名牌,你穿上它,內心這時候生起的是快樂的還是中舍的?是快樂的,對!但是當這件衣服你經常穿的時候,你還會不會每次穿都是很高興的穿上它?會不會?不會了。但是你會對這件名牌的衣服有貪愛麼?有麼?有。既然有貪愛,你會不會一穿上去也很高興呢?不一定!這個時候,你對這件名牌衣服,你還是有貪愛,但是你這個時候生起的受也許是屬于舍受。
對于善來說,舍受也有可能産生。例如:當我們感受平平的,沒有很歡喜地去做布施,然後在持戒也一樣,持戒,大家不可能說每天都很高興地持戒,是不是?這個時候也是屬于舍受。禅修也是,有時候大家並不是很高興的,每天都很快樂的禅修,有些人禅修再修出一大堆煩惱出來,修出煩惱那是憂受。如果感受平平,那是舍受。對于果報來說也是,有可能是屬于舍受。
對于唯作,例如:阿拉漢聖者,他也可能內心很平等的,沒有任何苦和樂的去托缽,去接受食物,或者有時候他看到一些本來可以使一般人生起樂受的,他也可以生起舍受。
當然這些受我們也可以通過造作來生,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們體驗到所緣的味道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可以造作它是樂或造作它是苦。但是這只是屬于下面的叁種,而不是前面那兩種,前面那兩種是果報的受,我們沒辦法轉變它,但是後面那幾種我們可以轉變它。本來一樣東西是很好的。由于你的不如理作意,也會埋怨它、會抱怨它,是不是?
例如:現在在這邊,其實大家一起共修,一起創造一個很良好的氣氛,本來你的心應該心懷感恩,應該很歡喜的禅修,但是如果你的心老是挑著某些人的毛病,挑著這裏的毛病,那裏的毛病,你的心就充滿了排斥、充滿了厭惡,充滿了抗拒,你的心老是去挑別人,挑這裏、挑那裏的毛病,你的心生起的是什麼受?是屬于憂受。
或者在修行的環境,假如是很不好,比如說周圍的環境很嘈雜,在你們的家裏面,可能外面馬路的聲音又吵著你,然後你的家裏人在旁邊走動,或者在外面看電視的聲音也吵著你,如果是這樣的話,假如你的心稍微不如理作意的話,很容易粘著那些聲音然後就排斥,甚至你出去罵他一頓,怪他一頓:“爲什麼那麼吵?”但是如果你稍微轉一念,反正他們也有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尊重他們,畢竟他也尊重我,他已經提供那麼好的條件給我禅修,我應該心懷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成就我,現在還在這邊,至少他沒有拉我出去陪他一起看電視,或者沒給我一些雜務做,這樣的話,我們反而會生起一種感恩的心去修行。
對于我們在平時日常生活當中,例如:在公司或者在單位,或者在大家交朋處友,處事待人的時候,也是這麼樣。有時候當別人在怪你,在埋怨你的時候,如果你用種包容的心、慈愛的心,那個時候你生起的反應,不一定是憂受,反而有可能是樂受。如果你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即使好的東西,你的善的果報成熟,你也有可能産生的是憂受。只要你産生了憂受,你的內心必定是遭受到憂慮、擔心或者討厭、厭惡的煎熬,這種憂受可以說也叫做自作自受。
因此我們學了受之後,平時要多點如理作意,要培養的是善的悅受或者善的舍受,而應該避免的是不善的悅受、不善的舍受,更應當遠離憂受。當然對前面那兩種樂受和苦受,我們沒辦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轉化後面那叁種受。
《阿毗達摩 第十叁講 遍一切心所之觸、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