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心念是在心所依处生起,由这种心念产生的心生色法才能够导致以心生色法为主的其他的业生色,食生色,时节生色也一起动,于是有了招手的动作。招手这个动作是不是为了表达他想要叫那个人过来的意念呢?这一种透过身体的行为表达意思、想法的,称为身表,身表就是这样产生的。
惟有有生命的生物,才会有身表,死尸不可能有身表,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已经死了,就没有身表。有的人问:那些机器人是不是也有身表?机器人的动,纯粹就好像风刮走树叶或者风带走、吹走其它东西那样,它是属于时节生色里的风界。如果机器人也有身表,那么证明机器人也应该有心,机器人有没有心?它没有心,它纯粹只是一些机械的动作而产生的动态而已。同样的,当一个人死了之后,命根已经断绝了,心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死尸只是一堆时节生色而已,没有心识,因为没有心识,所以就不会动。
即使不是透过动作或姿势,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人的脸部表情知道他心里面想什么,是不是?微笑表达什么?可能表达开心、高兴,也表达同意;或者我们通过皱眉头、瞪眼、闭着嘴巴,这些也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心情。如果脸部表情有感情的话,一个人笑,这也是属于身表;一个人哭,我们不用去注意他的声音,只注意他的表情;或者一个人愁眉苦脸,这些其实都是属于身表。
我们在中文的很多成语里面,比如喜形于色、喜上眉梢、愁眉苦脸,这些其实都是属于身表的一种表达方式,形容身表呈现在人的脸部,这种脸部的表情其实还是由于内心而产生的。我们不能说纯粹脸部的表情就是属于心,如果脸部的表情都可以直接叫做心的话,那么我们看的佛像全部都是微笑的,是不是?佛像有没有心?很多塑像并没有心,但它们仍然会有那种微笑或者沉思、或者愤怒等等,那纯粹只是一堆物质而已。我们人的表情很丰富,其实就是由心念产生的,身表是由心而产生,但它只呈现于色法,所以身表还归于色法。它的源头是由心产生,我们称这一种色法为心生色法。
接着再看语表(vac vi
例如说每一次要上课之前,督导法师都会在门口说什么?“大家请起立。”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么?“请不要说话。”知道是什么意思么?现在我在这边讲课,为什么会有我说话的声音呢?是由于有了这种“我想要表达什么”的心念,然后再透过语言表达出来。由于语言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范围、某一个人群有共通性,所以我可以透过这种语表,就是我想要表达的语言而传送给大家,这种语言的声音就撞击到大家的耳门,撞击到大家的耳净色,昨天刚讲到的,于是产生的心路过程就去理解、领会,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语言或语表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语表也是由心生色法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语言的产生呢?语言的产生先必须得要有“想要说什么”的心念,在修色业处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阶段就是要辨识语表,如何透过修行来辨识语表呢?我们可以先修行四界,在身体里面修行四界。当见到了色聚之后,再进一步辨识身体里面的究竟色法,然后在心脏这个地方先辨识心所依处,当我们生起一个“我想要说话”,例如发出一个“啊”这样的声音,当你一看心念里面生起了“我想要发声”的念头之后,这时在我们的心所依处这边,想要发声的心念就产生了很多的心生色法,这些心生色法很快就扩散到喉咙,一般所说的声带那个地方,里面有一种色法是业生色法,业生色法是属于我们过去业所带来的,这种业生色法,从心脏里面所扩散的心生色法里的地界是硬的,然后撞击到在喉咙这一带的业生色法里的地界,由于地界和地界相碰撞,于是就发出了声音。任何的两个物体一旦碰撞就会发出声音,这是由于物质的地界和地界相碰撞。如果纯粹只是外在的物体碰撞,那只是时节生色和时节生色的碰撞而已。但是作为声音来说,是由于心生色界碰撞到业生色界。
为什么每个人的声音会不同呢?有些人的声音会很清脆,有些人的声音会很优美、很动听、很悦耳,有些人的声音会很嘶哑、很沙哑,为什么?对,这个由心生色产生的结果,还是业生色产生的结果?业生色,对。为什么有些歌星、歌手的声音会那么动听呢?由于他们过去所造的业带来他现在天生一副好歌喉。好像有些戏曲明星,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声音提得很高,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业使他的喉咙的业生色法很殊胜,一旦当心生色法里的地界碰撞到这里的业生色法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就很优美、很清脆。有些人的声音就很难听、很沙哑,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业生色比较低劣。我们听一只黄鹂和一只乌鸦,它们叫声也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业不同。每一种动物的声音也不同,为什么?因为它们的业造成的。而由于业的差别,所以每个人说话的声音也不同。
语表不仅仅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意思,甚至还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感情。由于人的心可以呈现出很多不同的感情,这种感情一旦透过声音表达出来,变成了什么?变成了现在很多的歌声,是不是?有些歌声听起来好像很伤感,有些歌声听起来好像很亢奋,有些歌声听起来很激动人心,有些歌声听起来使我们很放松,为什么呢
对于人来说,无论是行为或语言,当这种行为和语言一旦涉及到伦理,就是涉及到善恶的时候,就会造下一定的业。而为什么会有业的产生呢?是由心而来的。正如佛陀在《法句经》的第一颂跟第二颂里面这样说: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如是苦随彼,如轮随兽足。”“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如是乐随彼,如影随于形。”
这就说明了,无论是身表也好,无论是语表也好,都是透过先有心念产生,有了心念的产生之后,再透过身表发生行为、动作、姿势,透过语表产生语言。如果生起的心念是属于善的,他的行为也是善的;如果生起的心念是恶的,他的行为也是恶的;如果生起的心念是善的,他的语言也是善的;如果生起的心念是不善的,那么语言也是不善的。
因此佛陀在判断善与恶的标准,不一定是依靠效果来判断,而是依靠动机来判断,动机就是由心念产生的。有时候,有了良善的心念,有了良善的行为,不一定会有良善的结果。有时候,有不善的动机,不好的动机,反而有好的结果。但是,佛陀的教法里面,造业并不是看效果,而是看本身最初的动机。
如果我们生起的是善心,当这种善心表现在身体的行为,表现在语言,他就会有善行跟善语。如果生起的是不善的心,相应的就会有不好的、不良的行为跟不好的语言。一旦生起了这种心念,而且付诸实践、付诸行动之后,他就会造作了身、语、意方面的业。其中的意业是纯粹属于意门的,而身业是透过身表来完成的,语业或者称为口业是透过语表来完成的。一旦造了这种业,遇到了因缘,业就能够成熟。一旦业成熟的话,那么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去避免由于善业带来的好的、福乐的果报;一旦不善的业成熟了,我们无论如何都没办法避免由于我们造的不善的身、语、意业带来的果报。就好像一个人走路一样,影子就会相随。
…
《阿毗达摩 第九讲 十种非真实色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