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九講 十種非真實色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心念是在心所依處生起,由這種心念産生的心生色法才能夠導致以心生色法爲主的其他的業生色,食生色,時節生色也一起動,于是有了招手的動作。招手這個動作是不是爲了表達他想要叫那個人過來的意念呢?這一種透過身體的行爲表達意思、想法的,稱爲身表,身表就是這樣産生的。

  

惟有有生命的生物,才會有身表,死屍不可能有身表,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已經死了,就沒有身表。有的人問:那些機器人是不是也有身表?機器人的動,純粹就好像風刮走樹葉或者風帶走、吹走其它東西那樣,它是屬于時節生色裏的風界。如果機器人也有身表,那麼證明機器人也應該有心,機器人有沒有心?它沒有心,它純粹只是一些機械的動作而産生的動態而已。同樣的,當一個人死了之後,命根已經斷絕了,心也沒有了,那個時候死屍只是一堆時節生色而已,沒有心識,因爲沒有心識,所以就不會動。

  

即使不是透過動作或姿勢,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人的臉部表情知道他心裏面想什麼,是不是?微笑表達什麼?可能表達開心、高興,也表達同意;或者我們通過皺眉頭、瞪眼、閉著嘴巴,這些也可以表達出一個人的心情。如果臉部表情有感情的話,一個人笑,這也是屬于身表;一個人哭,我們不用去注意他的聲音,只注意他的表情;或者一個人愁眉苦臉,這些其實都是屬于身表。

  

我們在中文的很多成語裏面,比如喜形于色、喜上眉梢、愁眉苦臉,這些其實都是屬于身表的一種表達方式,形容身表呈現在人的臉部,這種臉部的表情其實還是由于內心而産生的。我們不能說純粹臉部的表情就是屬于心,如果臉部的表情都可以直接叫做心的話,那麼我們看的佛像全部都是微笑的,是不是?佛像有沒有心?很多塑像並沒有心,但它們仍然會有那種微笑或者沈思、或者憤怒等等,那純粹只是一堆物質而已。我們人的表情很豐富,其實就是由心念産生的,身表是由心而産生,但它只呈現于色法,所以身表還歸于色法。它的源頭是由心産生,我們稱這一種色法爲心生色法。

  

接著再看語表(vac

  vi¤¤atti)。Vac

  是語言,表是表達,即透過語言來表達。由于心生地界的特別作用,以發出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意志,其作用是表達意志。表現爲作爲語言的因(就是語言産生的原因)。近因是心生地界。

  

例如說每一次要上課之前,督導法師都會在門口說什麼?“大家請起立。”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麼?“請不要說話。”知道是什麼意思麼?現在我在這邊講課,爲什麼會有我說話的聲音呢?是由于有了這種“我想要表達什麼”的心念,然後再透過語言表達出來。由于語言在某一個地區、某一個範圍、某一個人群有共通性,所以我可以透過這種語表,就是我想要表達的語言而傳送給大家,這種語言的聲音就撞擊到大家的耳門,撞擊到大家的耳淨色,昨天剛講到的,于是産生的心路過程就去理解、領會,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語言或語表是怎麼樣産生的呢?語表也是由心生色法産生的。爲什麼會有語言的産生呢?語言的産生先必須得要有“想要說什麼”的心念,在修色業處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階段就是要辨識語表,如何透過修行來辨識語表呢?我們可以先修行四界,在身體裏面修行四界。當見到了色聚之後,再進一步辨識身體裏面的究竟色法,然後在心髒這個地方先辨識心所依處,當我們生起一個“我想要說話”,例如發出一個“啊”這樣的聲音,當你一看心念裏面生起了“我想要發聲”的念頭之後,這時在我們的心所依處這邊,想要發聲的心念就産生了很多的心生色法,這些心生色法很快就擴散到喉嚨,一般所說的聲帶那個地方,裏面有一種色法是業生色法,業生色法是屬于我們過去業所帶來的,這種業生色法,從心髒裏面所擴散的心生色法裏的地界是硬的,然後撞擊到在喉嚨這一帶的業生色法裏的地界,由于地界和地界相碰撞,于是就發出了聲音。任何的兩個物體一旦碰撞就會發出聲音,這是由于物質的地界和地界相碰撞。如果純粹只是外在的物體碰撞,那只是時節生色和時節生色的碰撞而已。但是作爲聲音來說,是由于心生色界碰撞到業生色界。

  

爲什麼每個人的聲音會不同呢?有些人的聲音會很清脆,有些人的聲音會很優美、很動聽、很悅耳,有些人的聲音會很嘶啞、很沙啞,爲什麼?對,這個由心生色産生的結果,還是業生色産生的結果?業生色,對。爲什麼有些歌星、歌手的聲音會那麼動聽呢?由于他們過去所造的業帶來他現在天生一副好歌喉。好像有些戲曲明星,他們可以把自己的聲音提得很高,爲什麼?因爲他們的業使他的喉嚨的業生色法很殊勝,一旦當心生色法裏的地界碰撞到這裏的業生色法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就很優美、很清脆。有些人的聲音就很難聽、很沙啞,爲什麼呢?因爲他的業生色比較低劣。我們聽一只黃鹂和一只烏鴉,它們叫聲也不同。爲什麼呢?因爲它們的業不同。每一種動物的聲音也不同,爲什麼?因爲它們的業造成的。而由于業的差別,所以每個人說話的聲音也不同。

  

語表不僅僅可以表達一個人的意思,甚至還可以表達一個人的感情。由于人的心可以呈現出很多不同的感情,這種感情一旦透過聲音表達出來,變成了什麼?變成了現在很多的歌聲,是不是?有些歌聲聽起來好像很傷感,有些歌聲聽起來好像很亢奮,有些歌聲聽起來很激動人心,有些歌聲聽起來使我們很放松,爲什麼呢

  其實還是由于一個歌手或者唱歌的人,他想要把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感情透過語言表達出來。然後我們聽了、我們在領受了之後,也能夠受到他的一些感情、一些情緒的影響,所以有時候聽了某一些歌聲或者某一些話語之後,也會有情緒的變化。

  

對于人來說,無論是行爲或語言,當這種行爲和語言一旦涉及到倫理,就是涉及到善惡的時候,就會造下一定的業。而爲什麼會有業的産生呢?是由心而來的。正如佛陀在《法句經》的第一頌跟第二頌裏面這樣說: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惡意,或說或行動,如是苦隨彼,如輪隨獸足。”“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淨意,或說或行動,如是樂隨彼,如影隨于形。”

  

這就說明了,無論是身表也好,無論是語表也好,都是透過先有心念産生,有了心念的産生之後,再透過身表發生行爲、動作、姿勢,透過語表産生語言。如果生起的心念是屬于善的,他的行爲也是善的;如果生起的心念是惡的,他的行爲也是惡的;如果生起的心念是善的,他的語言也是善的;如果生起的心念是不善的,那麼語言也是不善的。

  

因此佛陀在判斷善與惡的標准,不一定是依靠效果來判斷,而是依靠動機來判斷,動機就是由心念産生的。有時候,有了良善的心念,有了良善的行爲,不一定會有良善的結果。有時候,有不善的動機,不好的動機,反而有好的結果。但是,佛陀的教法裏面,造業並不是看效果,而是看本身最初的動機。

  

如果我們生起的是善心,當這種善心表現在身體的行爲,表現在語言,他就會有善行跟善語。如果生起的是不善的心,相應的就會有不好的、不良的行爲跟不好的語言。一旦生起了這種心念,而且付諸實踐、付諸行動之後,他就會造作了身、語、意方面的業。其中的意業是純粹屬于意門的,而身業是透過身表來完成的,語業或者稱爲口業是透過語表來完成的。一旦造了這種業,遇到了因緣,業就能夠成熟。一旦業成熟的話,那麼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去避免由于善業帶來的好的、福樂的果報;一旦不善的業成熟了,我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避免由于我們造的不善的身、語、意業帶來的果報。就好像一個人走路一樣,影子就會相隨。

  …

《阿毗達摩 第九講 十種非真實色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