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跟生活联系起来,跟修行联系起来,你会发现到,其实“阿毗达摩”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说,不是拿来辩论的。好,那么我们下面就进入“阿毗达摩”课程的学习。
我相信在座都是佛陀的弟子,都是佛教徒。对于佛教,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自从我们接触到佛教那一天,就跟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到底什么是佛教呢?对于佛教,现在有很多的定义。有人说佛教是宗教;好像在二、三十年前,人家一提到佛教,就会想到什么?封建迷信!是不是?但现在好了。然后在十多二十年前,赵朴老提出:佛教是文化。又有人说佛教是科学,有人说佛教是哲学;在十多年前,又有人说佛教是气功,最近又有人说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那到底佛教是什么呢?我们从它的词源来讲,佛教,巴利语叫做 Buddha-sàsana。Buddha是佛陀。不要读成“不达”,那是错误的读法。我们应该按巴利来读,而不应该按照英文读。是“布特”,或者“布他”都可以。这是指佛陀,佛陀就是觉悟者的意思。sàsana是教导、教法、教诲。例如:有一首偈叫Ovàda pàtimokkha讲到:“莫作一切恶,
具足于诸善,
净化其自心,
是诸佛教导。”
所以佛陀的教导简称佛教。
在经典里面,我们通常看到佛教是用“如来的正法、律”或者“世尊的正法、律”这样的字眼出现的。例如讲到有善男子对佛陀的教法生起信心,听闻佛陀的教法生起信心,于是他们从家到非家,于此法、律中正信出家,也就是说他出家成为佛教的僧人。
讲到佛教,通常可以叫做世尊的正法、律。也就是说:佛陀的教法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包含两大方面,一个是法,一个是律。法叫dhamma,就是佛陀的教导;律叫做vinaya,是佛陀所规定僧人、比库、比库尼应该遵守的生活规范。法在后世被结集为《经藏》和《论藏》,律被结集为《律藏》。法和律的关系是:法是指佛陀教导的法义、法理、义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律是指行为规范、规则,也就是出家人的生活规范,讲到哪些应该做的,哪些不应该做的。我们可以说,法跟律就是佛陀教法中的理论指导跟生活的规则。这就构成了佛陀的教法。
佛陀在世的时候并没有文字记载的经典,因为印度人的习惯是强于记忆而不善于书写的,他们认为书写反而容易亵渎圣典,所以一般他们都是通过师徒口口相传来记忆跟传诵经典的。
有文字记载的经典大概在佛灭五百年后才出现的。第一次把三藏书写成文字是在斯里兰卡。那个时候大概是公元前37年左右,在Aluvihàra那里书写的。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正法、律,是经过历代的长老们口口相传,再经过结集整理成文字经典的,但这些都是在佛陀入灭之后才进行的。例如1954-1956年,在缅甸仰光举行了第六次三藏结集。结集就是大长老们聚集在一起背诵三藏,现在我们看到的所有经典,都是通过结集而来的。
在这里我们简单地谈一谈经典的结集。结集,巴利叫做Sa g ti g
首先我们讲第一次结集。第一次结集的时间是在佛陀入般涅槃之后的三个月时间。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说法,佛陀入灭那一年是在公元前544年。现在所用的佛历,即是从佛陀入灭那一年开始推算的。今年是2009年,佛历是多少?现在还是2552年。如果到了新年之后,当然是印度历的新年之后,开始就是2553年,现在还是2552年。在泰国依照周年算法,现在还是2551年,但在缅甸跟斯里兰卡是2552年。
根据上座部的说法,佛陀入灭那一天是在阳历5月的月圆日,约相当于农历四月十五那一天,也就是现在的卫萨节。佛陀入灭两个月之后,即到了7月月圆日的第二天,僧团开始进入雨安居。在雨安居的第一个月,僧团对房子、住所和举行结集的石窟——七叶窟进行了修理,准备结集的工作。从雨安居的第二个月开始,在马嘎塔国(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里举行了第一次圣典结集。
当时,举行圣典结集的主持人是马哈咖沙巴尊者,也就是摩诃迦叶尊者,一共有五百位大阿拉汉参加,这些参加者都已经是断尽烦恼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所有这五百位长老都亲自听闻过佛陀的教导,都具足了四无碍解智,也就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跟辩无碍解。也就是说他们通达了佛陀的教法,具有很高深的智慧,对佛陀所教导的法,无论是从字、从词、从意义上都精通了解。而且这五百位大阿拉汉都是通过精选的,并不是说只要是出家人就欢迎你来参加。那个时候并不缺人,如果我们看过圣典就知道,当时精挑细选的,一定要能够背诵三藏,而且一定要在证量方面达到很高,同时还要具足神通。但具足神通也有很多,一定要具足四无碍解。在结集的时候,就先由伍巴离尊者,就是优婆离尊者诵出了《律藏》,然后再由阿难尊者诵出了《经藏》。
为什么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先诵出《律藏》呢?因为在佛陀入灭的时候,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并不在场,他正赶往古西那喇城想去见佛陀,结果在半途当中就听到了佛陀入灭、入般涅槃的消息。那些还没有离欲的比库们感到很伤心。其中有一个年老的出家人叫做苏跋达,他听到佛陀入灭的消息之后感到很高兴,他说:“贤友们啊,你们不要忧愁、不要悲伤,我们现在已经摆脱了那个大沙门了,他常使我们起烦恼:“允许你们这样,不允许你们这样”,现在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马哈咖沙巴尊者听了之后,就决定在非法、非律还没有达到强大之前,举… 《阿毗达摩 第一讲 佛教经典的结集及巴利语的起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