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一讲 佛教经典的结集及巴利语的起源▪P3

  ..续本文上一页行法、律的结集。

  

到了结集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他说:“贤友们,我们现在应先结集什么?是法还是律呢?”当时参加会议的大长老们都说:“马哈咖沙巴尊者,律是佛陀教法的寿命,唯有律住世时,佛陀的教法才能住世!”因此大家推举持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先诵出《律藏》,然后再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

  

不过,在第一次结集要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阿难尊者当时说:“尊者们,世尊在临般涅槃前曾经对我说:“阿难,假如僧团愿意的话,在我去世之后,可以舍去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也就是说“小小戒可以舍”。于是那些长老们就问阿难尊者说:“贤友,当时你有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戒?”阿难尊者回答说:“尊者,我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戒?””

  

于是,与会者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长老说:“除了四种波罗夷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有一些人又说:“除了四波罗夷跟十三桑喀地谢沙(僧始终)之外,其他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有的人又说:“除了四波罗夷、十三种僧残跟二不定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还有些人说包括了舍心堕,有些人说包括了波逸提.大家的意见不一样。

  

于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当中说:“贤友们,请僧众听我说,我们的学处(戒律)跟在家人有关,在家人也知道:“这个对你们沙门释迦子是允许的,这个对你们是不允许的。”假如我们废除了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他们将会说:“沙门苟答马(乔达摩)为弟子们制定的学处好象烟一样(很快就消亡了),当他们导师在世的时候就学习这些学处,他们的导师一去世就不再学习这些学处了。””

  

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就在僧团当中做甘马(kamma,羯磨)强调说:“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这是对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教法的基本原则。

  

其实,这三项基本原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反复强调的,如果我们看巴利的《经藏》跟《律藏》,就会发现佛陀其实也曾经强调过。例如在《长部》第16经里,佛陀强调了如果想要让僧团兴旺而不会衰败,其中的第三条就是:没有制定的不要再制,已经制定的不要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来受持遵行,这样的话,僧团将有希望兴旺而不会衰败。

  

在《增支部》第七集里,佛陀也同样的强调;同时在《律藏》里面,佛陀也曾经强调。所以现在有些学者跟有些佛学者认为这个是迦叶尊者的意见。其实不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只是把佛陀的意见在这个时候重新提出来而已。当马哈咖沙巴尊者重新提出来的时候,得到了与会的所有大长老、阿拉汉们的一致通过。因为所有参加第一次结集的这些比库们都是大长老、上座,所以他们的这一项决定就称为Theravàdathera的意思是上座、长老;vàda是观点、思想、学说、主张,Theravàda就是上座们的观点,上座们的主张,所以简称“上座部”。

  

我们也可以说,上座部的长老们坚持这三项原则:

  

1、佛陀还没有制定的戒律,还没有说过的法,我们不应该添加。

  

2、佛陀已经制定的戒律,已经说过的法,我们不应当废除,不应当随意地篡改和删改。

  

3、只应当按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佛陀所教导的法遵行。

  

也就是说:上座部佛教认为只有佛陀才有资格制定戒律,因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还有大悲智。唯有同时具足一切知智和大悲智的人,才有资格制定戒律。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资格,能够同时具足这两种智慧。所以,我们作为佛弟子,就只有遵循的份。也正是因为这样,凡是坚持这三项原则的就称为“上座部”。

  

所以当你们看到南传比库、南传的僧人时,不要感到奇怪。例如我们穿的衣服跟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是不是?我们现在还是穿着,在你们看来像是被单一样。当我们拿着钵去托钵的时候,有的人会说:“诶,为什么他要抱着安全帽到处跑来跑去?”因为,现在上座部佛教的僧人所穿的袈裟,要按照《律藏》里的规定来裁剪、来割截、来染衣,然后拿来穿。

  

例如,当我们去到居民区的时候,必须要通披。在寺院、在山林或者在礼敬的时候,我们必须偏袒右肩,这些大家在看经典的时候,都应该能够看得到。还有一些很细微的,例如说当我们用吃的食物一定要经过授与,要经过手授。不手授的话,宁可没有饭吃。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规定的,我们就要做,我们是佛陀的弟子,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导师,要尊重戒律。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当你看到上座部佛教有些现象,用现在的观点看是不可理喻的事情,请不要见怪。因为我们的原则就是按照佛陀,佛陀如何说,我们如何做。

  

到了佛灭一百年,也就是大概在公元前444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导致僧团开始有分歧。这件事情最后导致了经典的第二次结集,第二次三藏结集,地点在韦沙离城(吠舍离城)。主持人是亚萨尊者,或者说亚萨·咖甘嗒咖子尊者。参加的人有七百位阿拉汉。

  

为什么会导致这一次结集呢?

  

因为当时住在韦沙离城的瓦基族比库向在家人要钱,他们在每个月的斋戒日,用铜钵装了水之后,放在僧团中间,然后开口向前来的在家人要…

《阿毗达摩 第一讲 佛教经典的结集及巴利语的起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