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法、律的結集。
到了結集的時候,馬哈咖沙巴尊者先征求大家的意見。他說:“賢友們,我們現在應先結集什麼?是法還是律呢?”當時參加會議的大長老們都說:“馬哈咖沙巴尊者,律是佛陀教法的壽命,唯有律住世時,佛陀的教法才能住世!”因此大家推舉持律第一的伍巴離尊者先誦出《律藏》,然後再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
不過,在第一次結集要結束的時候發生了一段小插曲。阿難尊者當時說:“尊者們,世尊在臨般涅槃前曾經對我說:“阿難,假如僧團願意的話,在我去世之後,可以舍去微細又微細的學處。””也就是說“小小戒可以舍”。于是那些長老們就問阿難尊者說:“賢友,當時你有沒有問世尊說:“尊者,哪些是微細又微細的戒?”阿難尊者回答說:“尊者,我沒有問世尊說:“尊者,哪些是微細又微細的戒?””
于是,與會者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些長老說:“除了四種波羅夷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細又微細的戒。”有一些人又說:“除了四波羅夷跟十叁桑喀地謝沙(僧始終)之外,其他都是微細又微細的戒。”有的人又說:“除了四波羅夷、十叁種僧殘跟二不定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細又微細的戒。”還有些人說包括了舍心墮,有些人說包括了波逸提.大家的意見不一樣。
于是,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團當中說:“賢友們,請僧衆聽我說,我們的學處(戒律)跟在家人有關,在家人也知道:“這個對你們沙門釋迦子是允許的,這個對你們是不允許的。”假如我們廢除了微細又微細的學處,他們將會說:“沙門苟答馬(喬達摩)爲弟子們製定的學處好象煙一樣(很快就消亡了),當他們導師在世的時候就學習這些學處,他們的導師一去世就不再學習這些學處了。””
當時,馬哈咖沙巴尊者就在僧團當中做甘馬(kamma,羯磨)強調說:“尚未製定者,不應再製!已經製定者,不應廢除!只按已製定的學處受持遵行!”這是對佛陀所製定的戒律和教法的基本原則。
其實,這叁項基本原則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反複強調的,如果我們看巴利的《經藏》跟《律藏》,就會發現佛陀其實也曾經強調過。例如在《長部》第16經裏,佛陀強調了如果想要讓僧團興旺而不會衰敗,其中的第叁條就是:沒有製定的不要再製,已經製定的不要廢除,只按已製定的學處來受持遵行,這樣的話,僧團將有希望興旺而不會衰敗。
在《增支部》第七集裏,佛陀也同樣的強調;同時在《律藏》裏面,佛陀也曾經強調。所以現在有些學者跟有些佛學者認爲這個是迦葉尊者的意見。其實不是!馬哈咖沙巴尊者只是把佛陀的意見在這個時候重新提出來而已。當馬哈咖沙巴尊者重新提出來的時候,得到了與會的所有大長老、阿拉漢們的一致通過。因爲所有參加第一次結集的這些比庫們都是大長老、上座,所以他們的這一項決定就稱爲Theravàda。thera的意思是上座、長老;vàda是觀點、思想、學說、主張,Theravàda就是上座們的觀點,上座們的主張,所以簡稱“上座部”。
我們也可以說,上座部的長老們堅持這叁項原則:
1、佛陀還沒有製定的戒律,還沒有說過的法,我們不應該添加。
2、佛陀已經製定的戒律,已經說過的法,我們不應當廢除,不應當隨意地篡改和刪改。
3、只應當按照佛陀所製定的戒律和佛陀所教導的法遵行。
也就是說:上座部佛教認爲只有佛陀才有資格製定戒律,因爲佛陀具有一切知智,還有大悲智。唯有同時具足一切知智和大悲智的人,才有資格製定戒律。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這樣的資格,能夠同時具足這兩種智慧。所以,我們作爲佛弟子,就只有遵循的份。也正是因爲這樣,凡是堅持這叁項原則的就稱爲“上座部”。
所以當你們看到南傳比庫、南傳的僧人時,不要感到奇怪。例如我們穿的衣服跟現在的社會格格不入,是不是?我們現在還是穿著,在你們看來像是被單一樣。當我們拿著缽去托缽的時候,有的人會說:“诶,爲什麼他要抱著安全帽到處跑來跑去?”因爲,現在上座部佛教的僧人所穿的袈裟,要按照《律藏》裏的規定來裁剪、來割截、來染衣,然後拿來穿。
例如,當我們去到居民區的時候,必須要通披。在寺院、在山林或者在禮敬的時候,我們必須偏袒右肩,這些大家在看經典的時候,都應該能夠看得到。還有一些很細微的,例如說當我們用吃的食物一定要經過授與,要經過手授。不手授的話,甯可沒有飯吃。爲什麼呢?因爲佛陀規定的,我們就要做,我們是佛陀的弟子,我們要尊重我們的導師,要尊重戒律。正是因爲這樣,所以當你看到上座部佛教有些現象,用現在的觀點看是不可理喻的事情,請不要見怪。因爲我們的原則就是按照佛陀,佛陀如何說,我們如何做。
到了佛滅一百年,也就是大概在公元前444年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導致僧團開始有分歧。這件事情最後導致了經典的第二次結集,第二次叁藏結集,地點在韋沙離城(吠舍離城)。主持人是亞薩尊者,或者說亞薩·咖甘嗒咖子尊者。參加的人有七百位阿拉漢。
爲什麼會導致這一次結集呢?
因爲當時住在韋沙離城的瓦基族比庫向在家人要錢,他們在每個月的齋戒日,用銅缽裝了水之後,放在僧團中間,然後開口向前來的在家人要… 《阿毗達摩 第一講 佛教經典的結集及巴利語的起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