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錢。他們說:“朋友們哪,你們給僧衆錢吧,僧衆們需要資財。”那個時候,有一位從西方地區來的阿拉漢叫做亞薩·咖甘嗒咖子,他見到之後,對那些居士們說:“朋友們,請不要給僧衆們金錢,金錢對沙門釋迦子是不允許的,沙門釋迦子不能使用金錢,沙門釋迦子不能接受金錢,沙門釋迦子放棄珠寶、黃金,遠離金錢。”但是那些居士聽了之後,仍然將錢布施給僧衆。
當時,瓦基族的比庫們把所討來的錢收集之後,再平分給每一個僧衆,只要在那個地方住的,人人都有份,但亞薩尊者不肯接受。當地的那些比庫很氣憤,指責亞薩尊者,說他誹謗有信心的居士,使他們失去信心,要叫他向居士們去道歉,還要舉他的罪。
于是亞薩尊者就到其他地方,邀請了很多長老、上座一起來到韋沙離城,共同裁決這件事。據說前來參加裁決的一共有七百位比庫。由于人數太多,雙方都各選了四位大長老作爲代表,共同來判斷瓦基族比庫們的行爲到底符不符合佛陀的教法。當時在僧團會議當中一共討論了十件有關當地那些瓦基比庫認爲是允許的戒律問題。例如說:把鹽儲存在器皿裏面,在沒有鹽的時候可以當食物來吃;又例如說,太陽過了正午兩指,在兩指之間還是可以繼續吃飯;可以使用沒有邊緣的坐具(尼師壇);特別是對于第十條——可以接受金錢這一件事情。
因爲那個時候佛陀入般涅槃才一百年,當時還有一位受具足戒已經一百二十年,即戒齡已經是120個瓦薩的大長老,是地上僧中的長老,名字叫做薩拔咖彌,他還是阿難尊者的弟子,于是請他做僧中的長老。大長老們通過很嚴格的審核方法,一致認爲瓦基族比庫所做的十種行爲都是“邪法、邪律,偏離導師的教導”。
當參加集會的大長老們平息了這件事之後,決定再結集法和律,于是又花了八個月的時間重新結集了叁藏。但是,本地的那些瓦基族比庫不肯接受上座僧團的如法裁決,他們另外糾集了一萬個出家人,說:“他們既然把我們的這些行爲說成是邪法、邪律,但是我們人數更多,我們另行做表決。”于是他們另立僧團,另外編集了自己的叁藏。從那個時候開始,佛陀的僧團就開始有了部派的分裂。當時由于參加第二次結集的是以長老、上座爲主,因此稱爲“上座部”,而瓦基族方面由于人多勢衆,所以稱爲“大衆部”。
佛陀的僧團在之前的一百年是和合的,在教理上都是一味的,但是到了佛滅一百年開始就有了分歧。上座部堅持保守佛陀的教法,維持佛陀教導的傳統,但是大衆部認爲佛法可以因時、因地做一些修改。大家在原則上有了分歧。上座部堅持說:“我們應當保守佛陀的教導,不應該隨意篡改!”但是,大衆部說:“佛陀的教導可以因時、因地做變通和發展。”這種原則性的分歧到了後來一發不可收拾。大家不在一起共住,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于是,佛陀的僧團在那個時候開始(佛滅一百年開始)有了部派的分歧。
我們再看第叁次結集。在佛滅兩百多年,印度出現了一位很聞名的大王叫做阿首咖王(Asoka,阿育王)。Asoka是“無憂”、沒有憂愁的意思。阿首咖王統一了印度,當時的版圖甚至比現在印度的版圖還要大,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方。
阿首咖王早年是個暴君,到處征戰,也殺害了自己的很多兄弟,奪得了王位。但是後來他受到佛教出家人的感化,信了佛教。阿首咖王信佛教之後,投入了很多的財力和精力來弘揚佛法,成爲佛教史上很有名的護法大王。阿首咖王大力地弘揚佛法,對佛教的僧人很恭敬,每天都用大量的食物供養佛教的出家人。那個時候就有很多外道苦于生計,連吃飯都成問題。于是他們剃光了頭,穿上了袈裟,冒充佛教的僧人也來接受供養。當這些外道冒充了僧人、冒充了比庫之後,他們並不是想認真地學習佛法,卻把自己的見解、修行方法也混雜到佛陀的教法當中來,用自己的觀點和方式來解釋佛法,仍然還是修行外道那一套。
由于佛陀的正法受到擾亂,當時的比庫們不願意跟這些假的僧人在一起誦戒、在一起共住。當阿首咖王知道之後,感到很震怒,想要整頓,于是派一個大臣去整頓僧團。結果這個大臣誤會了阿首咖王的意思。當他去到寺院Asokàràma (無憂園寺)之後,命令那些僧人說:“你們一定要在一起誦戒,你們一定要和合。”結果,那些大長老們不願意跟外道、假僧人一起誦戒。結果那個大臣很生氣,把大長老逐個逐個抓起來,問他們說:“你們要不要和合?”那些大長老堅持就是不跟假僧人在一起,結果就把僧中的大長老一個一個地殺了。
後來阿首咖王知道之後,感到很懊惱,又沒辦法解決。最後他從阿厚崗嘎山請了當時很有名的一位阿拉漢聖者,叫做摩嘎離之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大長老來整頓僧團。Moggal是他母親的名字,putta是兒子,帝思是他本人的名字。印度人很喜歡在稱呼的時候把他母親或父親的名字都加上去,我們說沙利子,玄奘大師翻譯成舍利子,又稱爲什麼?舍利弗,舍利弗多羅。弗多羅是梵語putra,巴利叫putta。所以當我們稱爲舍利弗其實就是舍利的兒子、沙利的兒子。現在這個Moggal
在淘汰外道、整頓僧團之後,摩嘎離之子·帝思大長老就在當時的首都巴嗒厘子(華氏城)舉行了第叁次結集,以阿首咖王爲外護。這次聖典結集一共有一千位阿拉漢參加。在這次結集當中,完整地誦出了《律藏》、《經藏》和《論藏》。
在第叁次結集之後,僧團又作出決定,派出九個弘法使團到印度國內外各地去弘揚佛法。其中第八個使團由索納尊者和伍答拉尊者帶領到達了金地一帶。金地就是現在緬甸南部、下緬甸的達通到泰國佛統府一帶的孟族人所居住的地方。例如現在泰國的機場叫什麼機場?曼谷的機場叫做Suva a- bh mi hama hama 《阿毗達摩 第一講 佛教經典的結集及巴利語的起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