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一講 佛教經典的結集及巴利語的起源▪P5

  ..續本文上一頁Rama¤¤à族。這一帶的民族分布在緬甸的下緬甸,包括勃固,包括Mawlamyine(毛淡棉)和泰國中南部那一帶,這一帶的佛教很古老。孟族人相信,早在阿首咖王的時代,佛教已經傳到那裏,後來這一地區的佛教又傳到了緬甸,成爲緬甸佛教的發源地。

  

第九個使團由阿拉漢馬興德(Mahinda)帶領到達了獅子島,也就是今天的斯裏蘭卡。我們看一看,這是阿首咖王時代佛教的傳播圖。當時的首都是巴嗒厘子城,這是首都,上面這個是吠舍厘,下面這個是王舍城,當時的首都就在這個地方。阿首咖王當時派出了九個使團,從北一直到YonaYona相當于現在的北印度,當時是希臘人所居住的地方。然後到了西印度阿巴蘭答,又到了南印度的案達羅和馬興薩曼達喇這一帶地區。根據阿首咖王的石刻記載,當時阿首咖王甚至派使團到達了波斯,乃至歐洲的地中海一帶地區,從阿首咖王的石刻裏面可以反映出來。古代的波斯也叫做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在古代安息國出了一個王子叫什麼?來到中國的,叫安世高。安世高其實就是現在伊朗人,他是安息國王子,到中國漢地傳播佛教並且翻譯了很多經典。那個時候,這一帶地區都是佛教很興盛的地方。例如我們剛才講到的,現在的克什米爾,當時叫迦濕彌羅,還有犍陀羅,犍陀羅也是佛教藝術的發源地,現在是屬于哪個國家?巴基斯坦。阿富汗當時也是說一切有部很發達的地區。咱們漢地的佛教就是從這一帶傳播過去的,但現在這一帶都是什麼國家?都是伊斯蘭教的國家。

  

其中由索納尊者和伍答拉尊者帶領的第八個使團到達了這一帶地區,這一帶地區就是緬甸,後來佛教又擴大到這整個地區,叫做Suva

  a-bh

  mi金地。第九個使團到了蘭卡島(斯裏蘭卡),當時叫做獅子島或者叫做楞伽,北傳的《楞伽經》其實就是Lanka(蘭卡)的意思。由于第八個使團到達了緬甸和現在泰國這一帶,第九個使團到達了斯裏蘭卡,這一帶都是在中印度的南方,因此稱這一帶地區的佛教叫南傳佛教,南傳佛教是這麼樣來的。由于阿首咖王所護持的佛教屬于上座部語系,因此傳到緬甸、斯裏蘭卡,並且一直流傳到現在的佛教就稱爲上座部佛教。在傳統上的上座部佛教國家一共有五個:它們是斯裏蘭卡、緬甸、泰國、老撾跟柬埔寨。現在在這一帶印度的東北部跟孟加拉國的東部,靠近緬甸這一帶是傳統上的上座部佛教地區。越南靠近柬埔寨的地方,也是上座部佛教的地區。還有中國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州,這一帶在傳統上也流行著上座部佛教,這就是上座部佛教分布的地區。

  

我們再來看巴利語的來源,我們講到叁藏,上座部佛教的經典語言稱爲巴利語,但是巴利(Pà

  i)這個詞本來不是語言的意思,它是佛語或者聖典的意思,巴利語是屬于古印度中國,也就是中印度一帶地區的方言。這裏的“中國”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而是指佛教中國。

  

這個地區是叫做佛教中國。佛陀在世的時候,摩揭陀國的首都在哪裏?在王舍城(Ràjagaha), 從王舍城這裏往北走就是那爛陀(Nàlanda),那爛陀就是沙利子尊者出生的地方,後來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個大學,很有名的叫什麼大學?那爛陀大學。我們中國的玄奘大師去印度的時候,當時這一帶就是佛教非常興旺的地方,他就是在那爛陀大學留學的。再往那爛陀大學一直往上到了恒河邊,這條是恒河,恒河邊這個就是巴嗒厘子城,然後再過來是韋沙離(毗舍城),再過來這個是古西那拉(kusinàra古音譯拘屍那揭羅),佛陀入般涅槃的地方。再過這裏就是倫比尼,菩薩誕生的地方。再過這,就是(Kapilavatthu)這一帶,是釋迦國的地方,叫做迦毗羅衛。這個地方就是沙瓦提城,古代翻譯成舍衛城。

  

佛陀一生主要行化在王舍城,沙瓦提城這一帶,這個地方叫做Bàrà

  as

  (巴拉納西、古譯波羅奈城),還有這個是仙人墮處。這個是叫高賞比(古譯憍賞彌)。佛陀再往西最遠所到的就是現在大概新德裏那個地方。因爲佛陀講《大念處經》是在Kammàsadhammaü這個地方,古代叫做古盧國,這個是佛陀遊化最西的地方,最東的地方就在這兒,當時是叫昂咖。我們說到的佛教中國就是從這個地方一直到現在尼泊爾的南端,然後再到印度新德裏這一帶地區,這稱爲佛教中國。這是佛陀覺悟的Bodhi Gayà(菩提伽耶)。這就是印度中國,去過印度朝聖的人都應該很熟悉的。

  

佛陀在世的時候,佛陀所說的就是這一帶的方言。佛陀是反對講梵語的,因爲在《律藏·小品·小事》裏面記載,當時有兩個婆羅門出身的兄弟比庫,他向佛陀建議說:“尊者,那些比庫們,他們不同名、不同姓、不同出身、不同家庭來出家,他們用各自的語言來汙損佛語。尊者,請讓我們用梵語來統一佛語。”梵語是高等種姓所說的話,比較優雅、高貴,不象那些低等人所說的話那麼粗俗。當時佛陀就呵斥了他並且製定了一條學處,說:“諸比庫,不得用梵語來統一佛語。如果這樣做的話,犯惡作。諸比庫,我允許用自己的方言,自己的語言來學習佛語。”從那個時候開始,比庫們就用方言來傳誦佛語。佛陀在世的時候所說的方言是哪一種呢?就是這一帶的語言,也就是現在所說到的巴利語或根本語。我們再來看第一次結集在哪裏?王舍城,是不是?第二次結集在哪裏?在韋沙離城,第叁次結集在巴嗒厘子城。也就是說,叁次結集都是在古代Magadha 摩揭陀國)的區域。佛陀所使用的語言跟結集所使用的語言,是什麼語言?必定是這一帶的方言,是不是?在第叁次結集之後,以這種馬嘎底語爲載體的佛教經典就傳到了斯裏蘭卡、緬甸跟泰國。雖然這些地方原先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但是爲了表達對佛陀的尊重,對聖典的尊重,當時的長老們不敢隨意改變佛陀的語言,于是就直接用馬嘎底語來傳誦經典,乃至一直到現在,所有南傳的比庫在誦經的時候,他們並不是用自己的語言,而是用巴利語。

  

但巴利語是在佛滅一千年之後才使用的,古代一直都叫做Magadha bhāsā(摩揭陀語)或者叫做根本語,也叫做(Buddha-vacana)佛陀的語言。有些長老也很自豪地說這個是我們的sàvaka-vacana,就是佛陀弟子的語言。因爲語言經常都會改變,後來摩揭陀語就在印度本土消失了。但是這種語言至今仍然在斯裏蘭卡、緬甸、泰國等地方被保留跟使用著。現在上座部的比庫平時他們不是講巴利語,這種語言只是拿來誦經、拿來記載經典,因此稱爲聖典語或佛語。聖典就叫做巴利,記載聖典的語言叫做巴利語。巴利語就是這樣來的。我們再看佛的弘化都是在這一帶地區,所以這一帶地區的語言就是現在所說的巴利語。當然了也有一些學者,他們根據一些考古的研究又有各自的意見,有人說現在的巴利語是屬于喬薩羅這一帶的語言,又有人說這是屬于阿槃提這一帶的語言。

  

如果我們再去看看第叁次結集之後,當時有九個使團,其中第九個使團Mahinda阿拉漢,把叁藏傳到了斯裏蘭卡。Mahinda阿拉漢就是出生在阿槃提國的伍揭尼,他小的時候在那裏長大,但是他是在摩揭陀國出家受具足戒,並且學習叁藏的,所以現在的南傳佛教講的巴利語,還是帶有一點點阿槃提國的語言。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種語言已經二千叁百多年了,連一些地方口音又都帶有,那就可以證明這種語言保留的精確度是多少,連語言的某些地方口音都帶上,對于保持、保證法義方面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們可以說現在的巴利語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中印度一帶的地方方言。

  

另外,現在的巴利聖典是迄今爲止最古老的聖典,巴利語也是佛教當中最古老的語言,即聖典的經典語。不過,到了佛滅五百到八百年,婆羅門教就開始複興。特別是到了笈多王朝,當時的國王信仰了婆羅門教,他們把梵語當成國家統一的規範語言。那個時候佛教既要跟婆羅門教對抗,又受到國家王權的壓力。于是印度的僧人們就開始將流傳在各地,各種語言版本的佛教經典逐漸改寫成梵文,也就是用婆羅門的雅語來統一經典。但是在改寫的時候,他們又不是完全用婆羅門教的語言,所以就創造了一種叫做混合梵語或者佛教梵語的一種語言,這個是佛教特有的語言,但是它的語法跟一些發音都擁有梵語的特點,所以還是屬于梵語。我們佛學院開過梵語課,如果大家學過梵文,又學過巴利,就會知道這兩種語言很相象,畢竟它們都是屬于古印度的語言,但是它們還是有區別。巴利語是一種很簡單的語言,它是屬于民衆語,發音也簡單,語法也不難,而且變化也很靈活;但是作爲梵文來說就不同,它特別講究發音,講究音韻、文法跟格律,比巴利語要複雜的多。當然,梵語讀起來比巴利語更好聽,畢竟巴利語叫做俗語,而梵語叫做雅語。

  

《阿毗達摩 第一講 佛教經典的結集及巴利語的起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