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息息相關的。如果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跟生活聯系起來,跟修行聯系起來,你會發現到,其實“阿毗達摩”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說,不是拿來辯論的。好,那麼我們下面就進入“阿毗達摩”課程的學習。
我相信在座都是佛陀的弟子,都是佛教徒。對于佛教,我們是再熟悉不過的。自從我們接觸到佛教那一天,就跟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然而,到底什麼是佛教呢?對于佛教,現在有很多的定義。有人說佛教是宗教;好像在二、叁十年前,人家一提到佛教,就會想到什麼?封建迷信!是不是?但現在好了。然後在十多二十年前,趙樸老提出:佛教是文化。又有人說佛教是科學,有人說佛教是哲學;在十多年前,又有人說佛教是氣功,最近又有人說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那到底佛教是什麼呢?我們從它的詞源來講,佛教,巴利語叫做 Buddha-sàsana。Buddha是佛陀。不要讀成“不達”,那是錯誤的讀法。我們應該按巴利來讀,而不應該按照英文讀。是“布特”,或者“布他”都可以。這是指佛陀,佛陀就是覺悟者的意思。sàsana是教導、教法、教誨。例如:有一首偈叫Ovàda pàtimokkha講到:“莫作一切惡,
具足于諸善,
淨化其自心,
是諸佛教導。”
所以佛陀的教導簡稱佛教。
在經典裏面,我們通常看到佛教是用“如來的正法、律”或者“世尊的正法、律”這樣的字眼出現的。例如講到有善男子對佛陀的教法生起信心,聽聞佛陀的教法生起信心,于是他們從家到非家,于此法、律中正信出家,也就是說他出家成爲佛教的僧人。
講到佛教,通常可以叫做世尊的正法、律。也就是說:佛陀的教法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包含兩大方面,一個是法,一個是律。法叫dhamma,就是佛陀的教導;律叫做vinaya,是佛陀所規定僧人、比庫、比庫尼應該遵守的生活規範。法在後世被結集爲《經藏》和《論藏》,律被結集爲《律藏》。法和律的關系是:法是指佛陀教導的法義、法理、義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律是指行爲規範、規則,也就是出家人的生活規範,講到哪些應該做的,哪些不應該做的。我們可以說,法跟律就是佛陀教法中的理論指導跟生活的規則。這就構成了佛陀的教法。
佛陀在世的時候並沒有文字記載的經典,因爲印度人的習慣是強于記憶而不善于書寫的,他們認爲書寫反而容易亵渎聖典,所以一般他們都是通過師徒口口相傳來記憶跟傳誦經典的。
有文字記載的經典大概在佛滅五百年後才出現的。第一次把叁藏書寫成文字是在斯裏蘭卡。那個時候大概是公元前37年左右,在Aluvihàra那裏書寫的。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正法、律,是經過曆代的長老們口口相傳,再經過結集整理成文字經典的,但這些都是在佛陀入滅之後才進行的。例如1954-1956年,在緬甸仰光舉行了第六次叁藏結集。結集就是大長老們聚集在一起背誦叁藏,現在我們看到的所有經典,都是通過結集而來的。
在這裏我們簡單地談一談經典的結集。結集,巴利叫做Sa g ti g
首先我們講第一次結集。第一次結集的時間是在佛陀入般涅槃之後的叁個月時間。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說法,佛陀入滅那一年是在公元前544年。現在所用的佛曆,即是從佛陀入滅那一年開始推算的。今年是2009年,佛曆是多少?現在還是2552年。如果到了新年之後,當然是印度曆的新年之後,開始就是2553年,現在還是2552年。在泰國依照周年算法,現在還是2551年,但在緬甸跟斯裏蘭卡是2552年。
根據上座部的說法,佛陀入滅那一天是在陽曆5月的月圓日,約相當于農曆四月十五那一天,也就是現在的衛薩節。佛陀入滅兩個月之後,即到了7月月圓日的第二天,僧團開始進入雨安居。在雨安居的第一個月,僧團對房子、住所和舉行結集的石窟——七葉窟進行了修理,准備結集的工作。從雨安居的第二個月開始,在馬嘎塔國(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裏舉行了第一次聖典結集。
當時,舉行聖典結集的主持人是馬哈咖沙巴尊者,也就是摩诃迦葉尊者,一共有五百位大阿拉漢參加,這些參加者都已經是斷盡煩惱的。佛陀在世的時候,所有這五百位長老都親自聽聞過佛陀的教導,都具足了四無礙解智,也就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辭無礙解、跟辯無礙解。也就是說他們通達了佛陀的教法,具有很高深的智慧,對佛陀所教導的法,無論是從字、從詞、從意義上都精通了解。而且這五百位大阿拉漢都是通過精選的,並不是說只要是出家人就歡迎你來參加。那個時候並不缺人,如果我們看過聖典就知道,當時精挑細選的,一定要能夠背誦叁藏,而且一定要在證量方面達到很高,同時還要具足神通。但具足神通也有很多,一定要具足四無礙解。在結集的時候,就先由伍巴離尊者,就是優婆離尊者誦出了《律藏》,然後再由阿難尊者誦出了《經藏》。
爲什麼第一次結集的時候先誦出《律藏》呢?因爲在佛陀入滅的時候,當時馬哈咖沙巴尊者並不在場,他正趕往古西那喇城想去見佛陀,結果在半途當中就聽到了佛陀入滅、入般涅槃的消息。那些還沒有離欲的比庫們感到很傷心。其中有一個年老的出家人叫做蘇跋達,他聽到佛陀入滅的消息之後感到很高興,他說:“賢友們啊,你們不要憂愁、不要悲傷,我們現在已經擺脫了那個大沙門了,他常使我們起煩惱:“允許你們這樣,不允許你們這樣”,現在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馬哈咖沙巴尊者聽了之後,就決定在非法、非律還沒有達到強大之前,舉… 《阿毗達摩 第一講 佛教經典的結集及巴利語的起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