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span>在此,阿难尊者叙述佛陀教导可以通过无色界定来修止观。无色界定有四种: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里讲到了依照四无色界定的前面三种来修止观的方法。要依四无色界定来修观,必须先成就无色界定。成就无色界定要先修前行,即准备工作。什么是无色界定的前行呢?即四种色界禅那。除非熟习了十四种御心法的禅修者才有能力直接进入无色界定,一般禅修者想证得无色界定,必须先依次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我们知道,在40种业处中,有30种可以证得禅那;在这30种业处中,有4 种是无色界定,剩下26 种。在这26 种业处中,有11 种只能到达初禅,又有3 种(慈、悲、喜)只能到达第三禅,而舍无量心只能证得第四禅。换言之,只有11种可以成就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在这11 种当中,又应排除入出息念和限定虚空遍。也就是说,禅修者想成就无色界定,必须先修习九种遍之一。
在这里简单地讲一下依地遍证得无色界定的方法。要修地遍先须作遍相。《清净道论》有一品叫《说地遍品》,讲到想修地遍的禅修者到河边去找像黎明颜色的泥,用泥做成一个直径大约30 公分的圆盘,去除草根、沙子、小石块,保持表面干净,并且磨得像鼓面一样平坦。之后把这个泥饼放在寺院的边角或安静没有吵杂的地方,稍微倾斜地摆放,然后坐在那里,微微张开眼睛望着它,内心作意:“地、地、地……”不要注意地的颜色、形状,也不要注意其硬、粗、重……只是作意地的概念,内心持续地默念:“地、地、地……”要将摆在前面的地的遍相看得很纯熟,乃至一闭上眼睛,地的遍相都可以清晰地呈现于意门。换言之,闭上眼睛后,地遍的影像应如睁眼般浮现在面前。此时,你可以闭着眼睛持续专注“地、地、地……”在专注过程中,若地的遍相消失,应再睁开眼睛注视,直到一闭眼,地的遍相都能清晰呈现,才算是成功地取相。取相成功后,可以离开原来的地方,到禅堂或房间中禅坐。
通过不断地专注地的遍相,它将慢慢变得柔和、光洁、明净,于是“似相”生起。当地的似相稳定时,应尝试把它扩大。有些人在过去生曾经修过地遍,他可以一下子把地的遍相扩大到无边无际;如果过去生中没修过或是不善巧的话,则应慢慢地扩大,乃至整个轮围世界、遍一切处皆是地。然后,专注于面前的那块地的遍相:“地、地、地… … ”把心投入进去,成就地遍初禅。查到五禅支之后,再依次成就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成就地遍第四禅之后,想要证得无色界定者,从第四禅出定后如此思维:“由于有了色法,人与人之间有争斗,会遭受鞭打、刀砍、刑罚等;有了色法,会遭受头痛、牙痛、喉咙痛、肩膀痛、腰痛、肚子痛、脚痛等各种病苦。”思维色法的过患后,再思维:“此第四禅是以我厌恶的色法为所缘,且接近敌对的第三禅,它不如空无边处那么寂静。”于是除去地遍,只作意于原先地遍所触及的空间,心中默念:“无边的虚空、无边的虚空……”如此证得空无边处定。对于不善巧的禅修者,也可以去寻找地遍遍相里的空隙,如同寻找皮肤上的毛孔一样。看到空隙之后,再尝试把空隙扩大,乃至无边无际。此时,地的遍相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无边的虚空。将心安住于空无边处,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成就空无边处定之后,想要修识无边处定的禅修者应从空无边处定出定,作意:“空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第四禅,它不如识无边处定那么殊胜。”
于是取遍满无边虚空的心,专注为“识、识、识……”或“无边的识、无边的识……”从而证得识无边处定。证得识无边处定之后,想要修无所有处定的禅修者应从识无边处定出定,作意“识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空无边处定,不如无所有处定那么寂静。”于是专注于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心中默念“空、空、空……”或“无所有、无所有……”从而成就无所有处定。成就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之后,可以再取空无边处定的名色法、识无边处定的名色法和无所有处定的名色法来修观。先辨识它们的名法,及其心生色法,再观照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乃至证悟涅槃。有些人可能会问:“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不是无色界定吗,为什么还有色法可以修观呢?”因为入定者是在五蕴有世间,其心还能产生心生色法,即使无色界定心亦然;除非投生到无色界才完全没有任何色法。
如是,也应辨识由无色界定心所产生的色法,并依之修观。又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教导非想非非想处定呢?”因为非想非非想处定极度微细,唯有佛陀才能逐一地辨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名法,它超越了弟子的范畴。即使像智慧第一的沙利子尊者,也没能力逐一地辨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名法,只能整体观而已。所以阿难尊者在这里没有引述佛陀教导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修止观的方法。我们再看经文:“如是说已,八城居士第十对具寿阿难如此说:“阿难尊者,犹如有人寻求一种宝藏,却一次获得了十一种宝藏;同样的,尊者,我寻求一种不死之门,却一次得听闻到十一种不死之门。尊者,又犹如有人的家有十一个门,当他的家着火时,即使从任一个门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同样的,尊者,我从此十一个不死门的任一个不死门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
当阿难尊者开示结束后,八城居士第十感叹地说出他听闻佛法的喜悦。他举了两个比喻,第一是寻宝的比喻,第二是逃离火灾的比喻。对于第一个比喻,义注解释说:只通过一次努力即获得十一种宝藏。譬如有人前往森林寻找宝藏,一位乐于助人者见到后问:“朋友,你去哪里?”他回答:“我想寻找生活资财。”“朋友,那你过来吧!搬开这块大石。”他搬开该石后不断往下挖,发现了十一个装有珠宝的罐子。如此只通过一次努力即获得十一种宝藏。同样的,八城居士第十只问阿难尊者说:“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是否说过一法,只要比库依之精进禅修,即可获得解脱、断尽烦恼、证悟涅槃?”结果,阿难尊者一次开示了十一种: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慈心解脱、悲心解脱、喜心解脱、舍心解脱、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
这十一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入定,出定之后再辨识名色法,并观照其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乃至断尽烦恼;即使不能断尽烦恼,也能证得第三果,并依所剩下的烦恼投生到梵天界,在梵天界断尽烦恼。八城居士第十感恩地说:“尊者,那些异学都能为老师遍求老师的酬劳,我为何不向具寿阿难作供奉呢?”“那些外学在求学时都知道感恩,知道为老师寻求报酬,我为什么不供养阿难尊者呢?”义注解释说:外学弟子在向其老师学习技术期间或之前、之后,都会从家中拿钱来酬劳。若家中无钱,其亲戚朋友也会帮忙。外学们在不能导向出离的教法中学习技术,都会寻找钱财来供养其师,在这种能够导向出离的教法中,我为何不向为我宣说了十一种生起不死行道的导师作供养呢?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召集了巴嗒厘子城和韦沙离城的比库僧,亲手以美味的嚼食、啖食侍候令满足,又各供一套衣给每一位比库披着,供三衣给具寿阿难披着,并为具寿阿难建造了五百精舍。”于是,八城居士第十邀请了当时巴嗒厘子城和韦沙离城两个大城市的比库僧众作供养。嚼食是蔬菜、水果、瓜、豆之类的非主食食物;啖食是指米饭、面、面制品、炒粮、鱼、肉等主食。他供养每位比库一套袈裟,又特别供养三衣给阿难尊者,同时为阿难尊者建造了一座价值五百金的精舍,这部经的内容就此结束。
佛陀教法的目标是什么?是断尽烦恼、解脱生死。正如佛陀说过:“诸比库,什么是沙门的目标?诸比库,沙门的目标是贪的灭尽、嗔的灭尽、痴的灭尽。诸比库,这称为沙门的目标。”“沙门”即是出家人,我们出家的目标也是为了灭尽贪嗔痴。要如何断除贪、瞋、痴呢?这部经讲的即是!也就是两大要点——止与观,通过修止得定,修观得慧。从这部经我们可以看出,佛陀教法的精要是戒、定、慧。其中的定侧重于禅那,这也是佛陀在世时所普遍教导的;其中的慧侧重于观三界的名色法,如果一个人没有禅那的话,他只能观照欲界名色法,色界、无色界的名法则超越了他的范畴。
所以,佛陀教法的核心是禅修,而禅修离不开止与观。想要断除烦恼、证悟涅槃、出离生死的禅修者,应当致力于修习戒定慧。现在,让我们一起合掌来作回向。在这里先简单地说明回向的意义。我们把在这一期禅修营里所做的一切布施、持戒、禅修、听闻佛法、服务、随喜等的功德善业,转换成禅修的助缘,成为我们最终能早日断尽烦恼、证悟涅槃的助缘!当然,在回向功德的时候,也把这些善业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分享,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平等地得到我们的功德!同时,也祝愿一切众生能够得闻正法、离苦得乐!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止观法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