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法要▪P17

  ..续本文上一页散播出去。

  

做到这样之后,再对十二类众生遍满悲心: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众生、一切个体、一切拥有个体生命者,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一切诸天、一切人类、一切堕恶趣者。对这十二类的每一类众生都这样祝愿:“愿他们解脱痛苦!”(愿一切有情解脱痛苦)对他们遍满悲心。之后再继续向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东南方、西北方、东北方、西南方、下方和上方这十方,对每一方的十二类众生遍满悲心。如果你拥有禅那的话,可以对每一方的每一类众生都遍满悲心,依次达到第一禅、第二禅和第三禅,用这样的方式遍满悲心。遍满悲心达到悲心解脱者,将能够获得悲心的十一种功德,即:睡眠安乐、醒来快乐、不做恶梦、为人喜爱、为非人喜爱、受诸天保护、不受火毒刀所伤害、容颜光泽、心容易得定、临终不昏迷、即使今生没有证得阿拉汉果,死后将投生到梵天界。

  

证得悲心禅那之后,可再观照悲心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一直到获得解脱。成就悲心解脱之后,还可以再修喜心。这里的喜不是欢喜,而是随喜(mudità)。随喜与慈、悲略有不同,慈是希望他人快乐,悲是不愿见到他人痛苦,随喜是对他人的所得感到欢喜,希望他人不会失去所得的成就。修随喜与修悲心也稍有不同,修悲心是取痛苦的众生,但修随喜应该取快乐的众生,或者有成就、有福报、受人恭敬、尊重的人、经常行善的人。取他为所缘,衷心地祝福:“愿此善人不失去所得的成就!”并持续维持这种对他人的良好祝愿。有两种随喜,一种是随喜他人的福报;另一种是随喜他人的善业。一个是果,一个是因。见到他人有成就、有福报而感到欢喜,这是随喜果报;见到他人做善行、善事,例如布施、持戒、禅修、服务等,对他所做的善行感到欢喜,这是随喜善因。看到别人在做布施,即使你自己没有布施,但对他所做的善行感到欢喜,乃至说:Sàdhu! Sàdhu! Sàdhu!也是随喜。

  

只要发自内心,并从口中说出来,这种随喜是随口所得的。在修随喜之前,可以先祝愿自己:“愿我不失去自己的所得!”然后再祝愿他人,或者直接祝愿那些有福报的人也可以。我们可以先对一个富有、有福报、有成就的朋友修随喜,祝愿他不会失去自己的所得,祝愿他常保自己的福报,如此持续地维持对其所得成就的那份欢喜之心。然后,对亲爱的人、敬爱的人、感恩的人修随喜心。接着再对既不讨厌、也不很喜欢的中性者修喜心,之后再对讨厌的人修喜心。对于你不喜欢的人,也不应该希望他倒霉,也要祝愿他不失去其所得;如果你希望他倒霉,这是你的心理问题,不是他的问题。你要衷心祝愿他们不会失去自己的财产、不会失去自己的成就、不会失去自己的名誉、不会失去自己的眷属。之后,再对四类人破除界限:

  

喜爱者、中性者、讨厌者和自己,做到可以毫无差别地、平等地随喜任何一个对象。

  

破除界限后,再限定一个范围修随喜,例如祝愿禅堂里的所有众生不失去所得的成就;限定整个寺院、整个乡、整个县、整个省……慢慢地把心量扩大,乃至无量。众生无量,你的随喜心也是无量,这就是成就喜无量心的方法。我们应当经常培养随喜心。有一类人妒忌心很重,看到别人修行好,心里就酸溜溜的,恨不得弄些声音干扰他、做些事情影响他。不要认为你现在可以得逞,可以把他的定力搞下去,须知你因为妒忌心干扰了他人禅修,你已经为以后的禅修、以后的解脱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实在是很愚蠢的做法。我们应该随喜他人的成就,如果别人拥有禅那,他就有能力造极强的善业;我们随喜别人的强力善业,我们也能造很强的善业。如果别人修到维巴沙那,我们随喜他的成就,我们同样也造了很强的善业。须知布施的善业不如持戒的善业,持戒的善业不如禅修的善业。如果别人证果,你随喜他,你也造了很强的善业。

  

为什么呢?因为证果的功德是无量的。我们要学会赞叹他人,赞叹也是一种随喜。因为你对他人的功德、善业、成就感到欢喜,才会赞叹,这是随喜的表现。例如他人乐善好施,我们赞叹他人乐善好施;他人禅修好,我们赞叹他人禅修好;他人有定力,我们赞叹他人有定力,这些都是随口可做的随喜。所以我们应该以随喜而造善业,不要因嫉妒而造恶业、造不善业。造善与不善,只需将心一转就可以造了。请记住:不要喜欢批评!批评他人多数是因为妒忌、瞋恨或傲慢,这是在造不善业。因为妒忌,我们会造不善业,甚至造毁谤业。如果你毁谤的对象是一位圣者,那必定将给你的禅修和解脱造成障碍。我们随喜值得随喜的人,赞叹值得赞叹的事,如此也是在造善业。须知在十种造福业事中就有一种是随喜,所以我们应该多多随喜。

  

修了随喜之后,可以修舍心。修随喜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和第三禅,但是修舍心只能证得第四禅。我们先讲如何修舍,然后再讲证禅那的方法。什么是舍呢?这里的舍不是放弃、放舍的舍,而是平等、中舍的意思。舍偏于慧,与业果智有关,对他人的快乐、痛苦、成就、失败等保持内心的平等,这称为舍。我们可以透过业果思维来修习舍心:“一切众生都是业的主人,业的继承者,以业为根源,以业为眷属,以业为归依,无论所造的是善或恶的业,都要自己承担。”如此对一切众生保持舍心。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业的所有者,他们并不会因为我们散播慈爱就得到快乐,不会因为我们散播悲心就解脱痛苦,也不会因为我们散播喜心就能永保自己的成就。毕竟一切众生都在承担自己的业,无论他们现在是享乐或受苦,都是在承受自己过去所造的善业或不善业而已。

  

作如此的业果思维,就不会为别人的快乐感到兴奋、为别人的痛苦感到担忧,不会因为别人的得得失失、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你自己也患得患失、波动不定。基于这种业果观,我们的心可以处于中舍的状态,思维:“这只是业果而已,他只是在承受自己过去所造业的果报而已。”如此,我们的心就可以对众生保持平等,这种平等心就是舍心。如果禅修者拥有了禅那,他可以依次先修慈心,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再修悲心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再修喜心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当他从喜心第三禅出定之后,思维:“一切众生都是业的主人,他并不会因为我修慈而快乐,不会因为我修悲而解脱痛苦,也不会因为我修喜而不失去自己的所得,他只是业的继承者。”然后取“一切众生都是业的主人”而直接进入第四禅。为什么舍心不能证得初禅、第二禅和第三禅呢?因为没有喜和乐故。

  

慈、悲、喜能基于他人的快乐,自己内心也生起快乐,有喜、有乐才能入初禅、第二禅,到第三禅就只有乐、没有喜;但是舍心的受必定是舍受,所以修舍心没有初、二、三禅,只有第四禅。证得舍心禅那后,出定再观照其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对它们修观,乃至获得解脱。以上是简单介绍修习悲、喜、舍的方法。我们再看经文,阿难尊者接着说:“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无边的虚空。”成就并住于空无边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空无边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无边之识。”成就并住于识无边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识无边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什么都没有。”成就并住于无所有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无所有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居士,这也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