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散播出去。
做到這樣之後,再對十二類衆生遍滿悲心: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衆生、一切個體、一切擁有個體生命者,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聖者、一切非聖者、一切諸天、一切人類、一切墮惡趣者。對這十二類的每一類衆生都這樣祝願:“願他們解脫痛苦!”(願一切有情解脫痛苦)對他們遍滿悲心。之後再繼續向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東南方、西北方、東北方、西南方、下方和上方這十方,對每一方的十二類衆生遍滿悲心。如果你擁有禅那的話,可以對每一方的每一類衆生都遍滿悲心,依次達到第一禅、第二禅和第叁禅,用這樣的方式遍滿悲心。遍滿悲心達到悲心解脫者,將能夠獲得悲心的十一種功德,即:睡眠安樂、醒來快樂、不做惡夢、爲人喜愛、爲非人喜愛、受諸天保護、不受火毒刀所傷害、容顔光澤、心容易得定、臨終不昏迷、即使今生沒有證得阿拉漢果,死後將投生到梵天界。
證得悲心禅那之後,可再觀照悲心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一直到獲得解脫。成就悲心解脫之後,還可以再修喜心。這裏的喜不是歡喜,而是隨喜(mudità)。隨喜與慈、悲略有不同,慈是希望他人快樂,悲是不願見到他人痛苦,隨喜是對他人的所得感到歡喜,希望他人不會失去所得的成就。修隨喜與修悲心也稍有不同,修悲心是取痛苦的衆生,但修隨喜應該取快樂的衆生,或者有成就、有福報、受人恭敬、尊重的人、經常行善的人。取他爲所緣,衷心地祝福:“願此善人不失去所得的成就!”並持續維持這種對他人的良好祝願。有兩種隨喜,一種是隨喜他人的福報;另一種是隨喜他人的善業。一個是果,一個是因。見到他人有成就、有福報而感到歡喜,這是隨喜果報;見到他人做善行、善事,例如布施、持戒、禅修、服務等,對他所做的善行感到歡喜,這是隨喜善因。看到別人在做布施,即使你自己沒有布施,但對他所做的善行感到歡喜,乃至說:Sàdhu! Sàdhu! Sàdhu!也是隨喜。
只要發自內心,並從口中說出來,這種隨喜是隨口所得的。在修隨喜之前,可以先祝願自己:“願我不失去自己的所得!”然後再祝願他人,或者直接祝願那些有福報的人也可以。我們可以先對一個富有、有福報、有成就的朋友修隨喜,祝願他不會失去自己的所得,祝願他常保自己的福報,如此持續地維持對其所得成就的那份歡喜之心。然後,對親愛的人、敬愛的人、感恩的人修隨喜心。接著再對既不討厭、也不很喜歡的中性者修喜心,之後再對討厭的人修喜心。對于你不喜歡的人,也不應該希望他倒黴,也要祝願他不失去其所得;如果你希望他倒黴,這是你的心理問題,不是他的問題。你要衷心祝願他們不會失去自己的財産、不會失去自己的成就、不會失去自己的名譽、不會失去自己的眷屬。之後,再對四類人破除界限:
喜愛者、中性者、討厭者和自己,做到可以毫無差別地、平等地隨喜任何一個對象。
破除界限後,再限定一個範圍修隨喜,例如祝願禅堂裏的所有衆生不失去所得的成就;限定整個寺院、整個鄉、整個縣、整個省……慢慢地把心量擴大,乃至無量。衆生無量,你的隨喜心也是無量,這就是成就喜無量心的方法。我們應當經常培養隨喜心。有一類人妒忌心很重,看到別人修行好,心裏就酸溜溜的,恨不得弄些聲音幹擾他、做些事情影響他。不要認爲你現在可以得逞,可以把他的定力搞下去,須知你因爲妒忌心幹擾了他人禅修,你已經爲以後的禅修、以後的解脫造成了嚴重的障礙,這實在是很愚蠢的做法。我們應該隨喜他人的成就,如果別人擁有禅那,他就有能力造極強的善業;我們隨喜別人的強力善業,我們也能造很強的善業。如果別人修到維巴沙那,我們隨喜他的成就,我們同樣也造了很強的善業。須知布施的善業不如持戒的善業,持戒的善業不如禅修的善業。如果別人證果,你隨喜他,你也造了很強的善業。
爲什麼呢?因爲證果的功德是無量的。我們要學會贊歎他人,贊歎也是一種隨喜。因爲你對他人的功德、善業、成就感到歡喜,才會贊歎,這是隨喜的表現。例如他人樂善好施,我們贊歎他人樂善好施;他人禅修好,我們贊歎他人禅修好;他人有定力,我們贊歎他人有定力,這些都是隨口可做的隨喜。所以我們應該以隨喜而造善業,不要因嫉妒而造惡業、造不善業。造善與不善,只需將心一轉就可以造了。請記住:不要喜歡批評!批評他人多數是因爲妒忌、瞋恨或傲慢,這是在造不善業。因爲妒忌,我們會造不善業,甚至造毀謗業。如果你毀謗的對象是一位聖者,那必定將給你的禅修和解脫造成障礙。我們隨喜值得隨喜的人,贊歎值得贊歎的事,如此也是在造善業。須知在十種造福業事中就有一種是隨喜,所以我們應該多多隨喜。
修了隨喜之後,可以修舍心。修隨喜可以證得初禅、第二禅和第叁禅,但是修舍心只能證得第四禅。我們先講如何修舍,然後再講證禅那的方法。什麼是舍呢?這裏的舍不是放棄、放舍的舍,而是平等、中舍的意思。舍偏于慧,與業果智有關,對他人的快樂、痛苦、成就、失敗等保持內心的平等,這稱爲舍。我們可以透過業果思維來修習舍心:“一切衆生都是業的主人,業的繼承者,以業爲根源,以業爲眷屬,以業爲歸依,無論所造的是善或惡的業,都要自己承擔。”如此對一切衆生保持舍心。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業的所有者,他們並不會因爲我們散播慈愛就得到快樂,不會因爲我們散播悲心就解脫痛苦,也不會因爲我們散播喜心就能永保自己的成就。畢竟一切衆生都在承擔自己的業,無論他們現在是享樂或受苦,都是在承受自己過去所造的善業或不善業而已。
作如此的業果思維,就不會爲別人的快樂感到興奮、爲別人的痛苦感到擔憂,不會因爲別人的得得失失、起起落落、浮浮沈沈,你自己也患得患失、波動不定。基于這種業果觀,我們的心可以處于中舍的狀態,思維:“這只是業果而已,他只是在承受自己過去所造業的果報而已。”如此,我們的心就可以對衆生保持平等,這種平等心就是舍心。如果禅修者擁有了禅那,他可以依次先修慈心,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再修悲心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再修喜心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當他從喜心第叁禅出定之後,思維:“一切衆生都是業的主人,他並不會因爲我修慈而快樂,不會因爲我修悲而解脫痛苦,也不會因爲我修喜而不失去自己的所得,他只是業的繼承者。”然後取“一切衆生都是業的主人”而直接進入第四禅。爲什麼舍心不能證得初禅、第二禅和第叁禅呢?因爲沒有喜和樂故。
慈、悲、喜能基于他人的快樂,自己內心也生起快樂,有喜、有樂才能入初禅、第二禅,到第叁禅就只有樂、沒有喜;但是舍心的受必定是舍受,所以修舍心沒有初、二、叁禅,只有第四禅。證得舍心禅那後,出定再觀照其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對它們修觀,乃至獲得解脫。以上是簡單介紹修習悲、喜、舍的方法。我們再看經文,阿難尊者接著說:“再者,居士,比庫超越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無邊的虛空。”成就並住于空無邊處。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空無邊處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再者,居士,比庫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無邊之識。”成就並住于識無邊處。他如是審察、了知:“此識無邊處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再者,居士,比庫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什麼都沒有。”成就並住于無所有處。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無所有處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爲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居士,這也是一法爲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
<…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