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n>7. 不会被火、毒药、刀所伤害。8. 心迅速得定。9. 容颜光泽:修慈心的人越修越漂亮。10. 临终不昏迷。11. 即使今生没有证得阿拉汉果,死后犹如睡醒一般投生到梵天界去。
这些是修慈心的十一种功德,其中有人们喜爱、为非人喜爱、受诸天守护、不会被火、毒药、刀所伤害,可见它会保护我们。佛陀说:“于慈心解脱习行、修习、多作、习惯、作根基、实行、熟练、善精勤者,可期望此十一种功德。”所以我们应该多多修慈。慈心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特别是对那些容易烦躁、情绪波动的人,瞋心比较强,更应该修慈。今天晚上和大家学习了修习慈心的方法,我鼓励也建议大家每天利用一点时间,五分钟也好、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也好,善用时间修修慈心,修慈心有很多利益。
已介绍通过修入出息念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方法,证得禅那之后再观照其名色法,最终达到证悟涅槃。接着又一起学习了修慈心证得慈心解脱,再依慈心禅那修观断烦恼的方法。在《八城经》里,阿难尊者继续讲修习悲、喜、舍:“再者,居士,比库以悲俱之心…喜俱之心…舍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舍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舍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阿难尊者接着讲了佛陀所教导的依照修悲心证得禅那、修喜心证得禅那和修舍心证得禅那,证得禅那之后再出定修观,通过提升观智乃至断烦恼的方法。依照悲、喜、舍来修观,必须先证得悲、喜、舍心禅那。我们在上一讲学习了修慈心的方法,修慈心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和第三禅,但是不能证得更高的禅那。悲心和喜心也是最高只能达到第三禅,但舍心并没有初、二、三禅,只有第四禅。在这里,我们简单讲一讲如何修悲、修喜、修舍证得禅那的方法。慈心的所缘是一切有情的幸福快乐,悲心的所缘是一切众生的痛苦。平时我们习惯说慈悲、慈悲,慈与悲是复合词。
慈的巴利语是mettà,悲是karuà,它们的对象略有差别,虽然都是面对一切有情,但一个是众生的快乐,一个是众生的痛苦。祝愿众生快乐,这是慈;希望众生解脱痛苦,不愿见到众生受苦,这是悲。修慈是祝福他人,修悲是悲悯他人;修慈是与乐,修悲是免苦。这是慈与悲的不同之处。如何修悲呢?我们可以先取一个可怜的人,例如他贫困潦倒,或者身罹疾病、遭遇不幸等。当然,刚开始不适合选怨敌,也不应取异性和死去的人,而应取你觉得值得同情的人,特别是正在受苦、你不希望他受苦的人。你取他痛苦的样子,然后内心对他产生悲悯,如此祝愿他:“愿他不要痛苦!”或“愿此善人解脱痛苦!”你的内心必须真诚地希望对方没有痛苦,希望对方摆脱痛苦的折磨和煎熬,如此向对方散播悲悯之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悲悯心比慈心更容易生起,因为有些人对祝福他人、希望他人快乐觉得有点勉强;但是当你看到他人受苦的样子,只要你不愿意见到他受苦,你的同情心、悲悯心就生起了。如果将修悲作为应用业处的话,他可以持续地向这位受苦的人散播悲心,衷心地、至诚地希望他没有痛苦,愿他解脱痛苦。
把这种悲悯心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乃至证得悲心禅那。修悲和修慈一样,能让我们心的状态由僵硬变为柔和。修慈可以软化我们的心,软化对抗他人的心;同样的,当你讨厌、排斥一个人时,可以思维:难道你希望他受苦吗?他一直在为非作歹,真的很可怜!只要你希望他不要受苦,你的悲心就这样发出来了。可以持续对一个人修悲后,再换另一个受苦的众生;如此选若干个受苦的人之后,再换其他类的人,例如尊敬的或亲爱的人。慈心通常从恭敬的人修起,悲心则先对痛苦的人修起。对那些看上去很幸福、快乐的人怎么培育悲悯呢?我们可以这样思维:即使一个众生再幸福、快乐,生活再富裕,也避免不了老、避免不了病、避免不了死,这是一切有情都不能避免的。同时,只要一个人还没有断尽烦恼,轮回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三果圣者,也还要面临投生到梵天界的轮回。如果是凡夫,那更不用说了,一切凡夫都免不了堕落恶趣的可能,即使菩萨亦然。
我们思维:除了漏尽者之外的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中,都还没有脱离轮回,所以值得我们悲悯、同情,我们衷心希望他们最终都能脱离痛苦。如是将悲心发出去。对于那些丰衣足食、飞黄腾达、呼风唤雨的人,只要他们还没有断除烦恼,他日必定还是要受苦的。我们可以取他们不能脱苦的现实来散播悲心,愿他们最终都能解脱痛苦。然后再取不会太喜欢、也不会讨厌的中性者,例如认识的人、亲戚、朋友、同事等,对他们修悲,之后再对不喜欢的人修悲。同样的,修悲也要达到破除界限,破除界限即对亲密、喜欢的人可以修悲;对不喜欢的、讨厌的人也可以修悲。正如对自己,你不是希望自己没有痛苦吗?是的,你希望自己没有痛苦。那你也同样衷心地祝愿他人没有痛苦,通过这样来修悲。
修悲也容易使我们生起包容心。由于我们习惯地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区分自他,既放不下自己,也容不下他人,于是产生排斥、抗拒、讨厌、瞋恨,乃至仇恨,心变得扭曲、僵硬、狭隘、窄小。因此,我们应该培养悲悯之心,多体谅他人、同情他人、理解他人,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轮回中的受苦人。例如我们现在来这禅修营里禅修,大家是不是都抱着良善的动机来呢?是不是基于想要灭苦的动机而来呢?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痛苦、烦恼呢?如果是,我们就应该彼此散播悲心,应该同情、悲悯、包容、宽恕他人!同时,前来修行的人都可以说是追求圆满的人,都希望自己更完美。可是,追求圆满的人是否就等于已经圆满的人呢?不是!所以我们不应该用圆满的标准去衡量一个正在追求圆满的人。否则,我们将会紧紧地盯住别人的缺点或过失。如果眼里只看到别人的不是,我们的心会变得僵硬,对别人的缺点、过失耿耿于怀,于是心就被他人的缺点绑住了。
其实并非别人故意要把缺点显示给我们看,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总喜欢一头往别人的缺点里扎进去。如果能够想到大家都是抱着良善的心来修行,都想提升自己,都在追求圆满、追求完善,我们就应该衷心地希望大家都解脱痛苦。我们要将心比心,自己不希望自己痛苦,也应该祝愿他人解脱痛苦。把这种悲心发出来,发出来后你就能够放下自我。能把悲心真诚地发出来,你就不会太计较你、我、他!平时经常这样训练自己,这也是如理作意,你生起的是善心,悲悯的心必定是善心。如果经常这么做,心会变得柔软,于是想修任何一种业处都很容易。因为成就悲心解脱者和慈心一样,也能获得十一种功德。慈心功德中有一种是“心迅速得定”。为什么?心柔软故。心柔软必然伴随着心的适业性,心适合从事任何工作。如果心僵硬,连自己都管不了自己,如何想要它随顺你的意愿,要它做什么就做什么呢?所以,拥有慈、悲的心必定是柔软的心,必定是和蔼的心、明亮的心。如果你能辨识色法的话,将能看到由慈悲的心生起的心生色法是明亮的、清明的,而由瞋心生起的心生色法是暗黑的、沉重的。
你可以经常这样训练自己:“在这世间上,你是否希望看到有任何一个众生受苦呢?你是否希望有任何一个众生不能摆脱痛苦呢?”如果发现你还会希望不喜欢的人遭受痛苦,希望他倒霉,证明你还有瞋恨心,还有仇恨。只要你的内心还有一丝仇恨,你就不可能过得很快乐。所以,无论我们散播慈心也好,散播悲心也好,都要真心,要动感情地祝愿他人快乐,祝愿他人解脱痛苦。做到这样,你就能够坦然地、无愧地面对一切人。把这份悲心持续下去,以此面对一切众生,希望他们脱离痛苦,你的心可以很快变得柔软,你的定力将很容易培育起来。可以对一切人培育悲心之后,也同样像修慈一样,先限定一个范围,例如整个禅堂,祝愿这禅堂里所有的人解脱痛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寺院的范围、整个乡镇、整个县、整个市、整个省、整个国家……,慢慢地把修悲的范围扩大。当然,并非说限定了范围后就不能超越,只是说在内心先预设一个范围,由小到大,最后乃至整个轮围世界、无边世界,把悲心…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