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n>7. 不會被火、毒藥、刀所傷害。8. 心迅速得定。9. 容顔光澤:修慈心的人越修越漂亮。10. 臨終不昏迷。11. 即使今生沒有證得阿拉漢果,死後猶如睡醒一般投生到梵天界去。
這些是修慈心的十一種功德,其中有人們喜愛、爲非人喜愛、受諸天守護、不會被火、毒藥、刀所傷害,可見它會保護我們。佛陀說:“于慈心解脫習行、修習、多作、習慣、作根基、實行、熟練、善精勤者,可期望此十一種功德。”所以我們應該多多修慈。慈心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特別是對那些容易煩躁、情緒波動的人,瞋心比較強,更應該修慈。今天晚上和大家學習了修習慈心的方法,我鼓勵也建議大家每天利用一點時間,五分鍾也好、十分鍾、半小時、一小時也好,善用時間修修慈心,修慈心有很多利益。
已介紹通過修入出息念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的方法,證得禅那之後再觀照其名色法,最終達到證悟涅槃。接著又一起學習了修慈心證得慈心解脫,再依慈心禅那修觀斷煩惱的方法。在《八城經》裏,阿難尊者繼續講修習悲、喜、舍:“再者,居士,比庫以悲俱之心…喜俱之心…舍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叁、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處,一切如自己,對具一切有情的世間以舍俱之心、廣、大、無量、無怨敵、無瞋害遍滿而住。他如是審察、了知:“此舍心解脫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
阿難尊者接著講了佛陀所教導的依照修悲心證得禅那、修喜心證得禅那和修舍心證得禅那,證得禅那之後再出定修觀,通過提升觀智乃至斷煩惱的方法。依照悲、喜、舍來修觀,必須先證得悲、喜、舍心禅那。我們在上一講學習了修慈心的方法,修慈心可以證得初禅、第二禅和第叁禅,但是不能證得更高的禅那。悲心和喜心也是最高只能達到第叁禅,但舍心並沒有初、二、叁禅,只有第四禅。在這裏,我們簡單講一講如何修悲、修喜、修舍證得禅那的方法。慈心的所緣是一切有情的幸福快樂,悲心的所緣是一切衆生的痛苦。平時我們習慣說慈悲、慈悲,慈與悲是複合詞。
慈的巴利語是mettà,悲是karuà,它們的對象略有差別,雖然都是面對一切有情,但一個是衆生的快樂,一個是衆生的痛苦。祝願衆生快樂,這是慈;希望衆生解脫痛苦,不願見到衆生受苦,這是悲。修慈是祝福他人,修悲是悲憫他人;修慈是與樂,修悲是免苦。這是慈與悲的不同之處。如何修悲呢?我們可以先取一個可憐的人,例如他貧困潦倒,或者身罹疾病、遭遇不幸等。當然,剛開始不適合選怨敵,也不應取異性和死去的人,而應取你覺得值得同情的人,特別是正在受苦、你不希望他受苦的人。你取他痛苦的樣子,然後內心對他産生悲憫,如此祝願他:“願他不要痛苦!”或“願此善人解脫痛苦!”你的內心必須真誠地希望對方沒有痛苦,希望對方擺脫痛苦的折磨和煎熬,如此向對方散播悲憫之心。對大多數人來說,悲憫心比慈心更容易生起,因爲有些人對祝福他人、希望他人快樂覺得有點勉強;但是當你看到他人受苦的樣子,只要你不願意見到他受苦,你的同情心、悲憫心就生起了。如果將修悲作爲應用業處的話,他可以持續地向這位受苦的人散播悲心,衷心地、至誠地希望他沒有痛苦,願他解脫痛苦。
把這種悲憫心維持很長的一段時間,乃至證得悲心禅那。修悲和修慈一樣,能讓我們心的狀態由僵硬變爲柔和。修慈可以軟化我們的心,軟化對抗他人的心;同樣的,當你討厭、排斥一個人時,可以思維:難道你希望他受苦嗎?他一直在爲非作歹,真的很可憐!只要你希望他不要受苦,你的悲心就這樣發出來了。可以持續對一個人修悲後,再換另一個受苦的衆生;如此選若幹個受苦的人之後,再換其他類的人,例如尊敬的或親愛的人。慈心通常從恭敬的人修起,悲心則先對痛苦的人修起。對那些看上去很幸福、快樂的人怎麼培育悲憫呢?我們可以這樣思維:即使一個衆生再幸福、快樂,生活再富裕,也避免不了老、避免不了病、避免不了死,這是一切有情都不能避免的。同時,只要一個人還沒有斷盡煩惱,輪回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叁果聖者,也還要面臨投生到梵天界的輪回。如果是凡夫,那更不用說了,一切凡夫都免不了墮落惡趣的可能,即使菩薩亦然。
我們思維:除了漏盡者之外的一切衆生都在輪回中,都還沒有脫離輪回,所以值得我們悲憫、同情,我們衷心希望他們最終都能脫離痛苦。如是將悲心發出去。對于那些豐衣足食、飛黃騰達、呼風喚雨的人,只要他們還沒有斷除煩惱,他日必定還是要受苦的。我們可以取他們不能脫苦的現實來散播悲心,願他們最終都能解脫痛苦。然後再取不會太喜歡、也不會討厭的中性者,例如認識的人、親戚、朋友、同事等,對他們修悲,之後再對不喜歡的人修悲。同樣的,修悲也要達到破除界限,破除界限即對親密、喜歡的人可以修悲;對不喜歡的、討厭的人也可以修悲。正如對自己,你不是希望自己沒有痛苦嗎?是的,你希望自己沒有痛苦。那你也同樣衷心地祝願他人沒有痛苦,通過這樣來修悲。
修悲也容易使我們生起包容心。由于我們習慣地以自我爲中心,喜歡區分自他,既放不下自己,也容不下他人,于是産生排斥、抗拒、討厭、瞋恨,乃至仇恨,心變得扭曲、僵硬、狹隘、窄小。因此,我們應該培養悲憫之心,多體諒他人、同情他人、理解他人,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其實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輪回中的受苦人。例如我們現在來這禅修營裏禅修,大家是不是都抱著良善的動機來呢?是不是基于想要滅苦的動機而來呢?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有痛苦、煩惱呢?如果是,我們就應該彼此散播悲心,應該同情、悲憫、包容、寬恕他人!同時,前來修行的人都可以說是追求圓滿的人,都希望自己更完美。可是,追求圓滿的人是否就等于已經圓滿的人呢?不是!所以我們不應該用圓滿的標准去衡量一個正在追求圓滿的人。否則,我們將會緊緊地盯住別人的缺點或過失。如果眼裏只看到別人的不是,我們的心會變得僵硬,對別人的缺點、過失耿耿于懷,于是心就被他人的缺點綁住了。
其實並非別人故意要把缺點顯示給我們看,而是我們自己的心,總喜歡一頭往別人的缺點裏紮進去。如果能夠想到大家都是抱著良善的心來修行,都想提升自己,都在追求圓滿、追求完善,我們就應該衷心地希望大家都解脫痛苦。我們要將心比心,自己不希望自己痛苦,也應該祝願他人解脫痛苦。把這種悲心發出來,發出來後你就能夠放下自我。能把悲心真誠地發出來,你就不會太計較你、我、他!平時經常這樣訓練自己,這也是如理作意,你生起的是善心,悲憫的心必定是善心。如果經常這麼做,心會變得柔軟,于是想修任何一種業處都很容易。因爲成就悲心解脫者和慈心一樣,也能獲得十一種功德。慈心功德中有一種是“心迅速得定”。爲什麼?心柔軟故。心柔軟必然伴隨著心的適業性,心適合從事任何工作。如果心僵硬,連自己都管不了自己,如何想要它隨順你的意願,要它做什麼就做什麼呢?所以,擁有慈、悲的心必定是柔軟的心,必定是和藹的心、明亮的心。如果你能辨識色法的話,將能看到由慈悲的心生起的心生色法是明亮的、清明的,而由瞋心生起的心生色法是暗黑的、沈重的。
你可以經常這樣訓練自己:“在這世間上,你是否希望看到有任何一個衆生受苦呢?你是否希望有任何一個衆生不能擺脫痛苦呢?”如果發現你還會希望不喜歡的人遭受痛苦,希望他倒黴,證明你還有瞋恨心,還有仇恨。只要你的內心還有一絲仇恨,你就不可能過得很快樂。所以,無論我們散播慈心也好,散播悲心也好,都要真心,要動感情地祝願他人快樂,祝願他人解脫痛苦。做到這樣,你就能夠坦然地、無愧地面對一切人。把這份悲心持續下去,以此面對一切衆生,希望他們脫離痛苦,你的心可以很快變得柔軟,你的定力將很容易培育起來。可以對一切人培育悲心之後,也同樣像修慈一樣,先限定一個範圍,例如整個禅堂,祝願這禅堂裏所有的人解脫痛苦。然後再擴大到整個寺院的範圍、整個鄉鎮、整個縣、整個市、整個省、整個國家……,慢慢地把修悲的範圍擴大。當然,並非說限定了範圍後就不能超越,只是說在內心先預設一個範圍,由小到大,最後乃至整個輪圍世界、無邊世界,把悲心…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