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論》-序品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6月2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從今天開始就由我馬興德比庫,跟各位同學、各位法師、各位大德一起來學習《清淨道論》,這次馬興德比庫很榮幸能夠接受我們的大和尚衍真法師邀請來這邊,跟大家一起來學習《清淨道論》以及《律藏》關于犍度部分的內容,還將舉行一次止觀的禅修營。
在這次學習當中,課程我們將分爲兩部分:一部分以《清淨道論》爲主的講關于戒律的,也就是《清淨道論》裏面的前面叁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品;第二部分是說戒品還有第二品是說頭陀品;之後將會依據《律藏》裏面記載,在《巴利律藏》裏就是Mahàvagga,C
avagga,就是《大品》和《小品》裏面,講到有關于比庫、比庫尼他們生活的一些規範,在戒律裏面主要涉及到作持的部分,因爲戒律基本上可以分爲止持與作持,那麼我們在這個課程當中主要會著重討論作持部分。
那現在我們將要一起來學習《清淨道論》,《清淨道論》巴利語叫Visuddhi Magga。Visuddhi的意思是清淨,magga是道,因此正確的翻譯方法應該是清淨之道。論是當時了昌法師到斯裏蘭卡留學,(了昌法師也就是葉均居士)在翻譯的時候加上去的。
我們先來談談在上座部佛教裏面《清淨道論》的地位以及它的重要性。巴利佛教我們通常也可以稱爲南傳佛教或者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因爲上座佛教的經典主要是以巴利語來記載的。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巴利語是佛陀當年講經說法時所使用的馬嘎塔口語,故又被稱爲「馬嘎底語」(Màgadhika, Màgadh
古譯爲摩揭陀語)或根本語(M
labhàsa) 。
因爲出于我們對巴利語的尊重,我們也稱這種語言爲(Budda-Bhasa)就是佛陀語。這種語言其實也不叫巴利,本來它不叫巴利,它只叫馬嘎塔語,或Màgadhibhàsa或(Màgadhi喔哈拉)。 後來這種語言隨著叁藏傳到了斯裏蘭卡跟緬甸,當地的那些長老們非常恭敬這種語言體系所記載的經典,因此他們把這種語言也背誦下來,傳誦下來,然後一代一代的相傳。因此現在做爲一位南傳的比庫,他有義務也必須得學習巴利語。而掌握了巴利語後,他會發現到其實我們用的是佛陀的語言,我們用的已經是2600 多年前的語言。雖然這種語言類似于古代中國文言文一樣,類似于古文一樣,已經不再在生活當中使用了,然而在經典裏面我們仍然能夠見到佛陀當年對諸弟子們講經的那份感覺、那份親切。
在巴利語裏面就把佛陀所說的經典,跟所製的戒律分爲叁藏(Ti-pi
aka)。ti就是叁,梵語叫做trini巴利語叫ti。pi
aka的意思有點像一個框,所以我們把叁藏稱爲Ti-pi
aka,可以理解成叁個框,它是類似于叁種不同分類的方法。在漢傳佛教裏面叁藏的次第依次是《經藏》、《律藏》和《論藏》。但是在上座部佛教裏面第一個是《律藏》、第二是《經藏》、第叁是《論藏》。他們分別是Vinayapi
aka是《律藏》;Suttapi
aka是《經藏》以及Abhidhammapi
aka是《論藏》。
爲什麼叁藏是這樣分呢?因爲首先假如一位禅修者他要出家,首先他要學的就是學律,學戒律。而且做爲一位比庫他必須得在五年當中先學通戒律,他必須得對巴帝摩卡也就是波羅提木叉,他必須要知道每一條學處的犯與不犯、犯重犯輕以及違犯了如何忏悔的方法。還有一位比庫也必須在五年之內,他要學通達二十二種堪塔咖(khandhaka),就是犍度,這個都是做爲一個比庫或比庫尼他的義務。如果他通達了《律藏》,或者基本懂得了戒律,自己可以獨立生活了,那麼他可以依次繼續在叁藏方面再深造。
第二才是《經藏》。《經藏》在巴利佛教裏面分爲五部:
第一部是D
ghanikàya,d
gha是長的意思,長短的長,nikàya是部類、分類,有時部派也可以叫做nikàya。
第二是Majjhimanikàya,majjhima是中等的意思。
第叁是Sa§yuttanikàya,sa§是一起的意思,yutta是連接、結合,Sa§yuttanikàya就是相應,我們可以翻譯成相應部。
第四部是A
guttaranikàya,a
guttara是由二個詞組合在一起,a
gu就是一支、一分,一部分的,guttara是上面的意思,有時候我們把A
guttaranikàya翻譯成增支部,這是一法再增一法,再增一法,再增一法,是用增一法來編輯這部經典的,所以稱爲《增支部》。
第五部叫做Khuddakanikàya,khuddaka有時候我們可以把他理解成小,但這裏的小有時候還含有雜碎、瑣碎的意思。我們有時候不能夠把這裏的小理解成微細大小的小,而是含有雜碎,比如說有時候叫做雜碎戒。他就是(khuddanukhuddaka sikkhàpadaü)雜碎戒或者叫做微細戒。因爲這一類的經典內容方面它各有特色,比如說,《法句》、《經集》、《長老偈》、《長老尼偈》、《自說》,這些經典本身它就是在編集方面內容比較龐雜,因此我們在上座部佛教裏面的經藏一共有五部,依次是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
之後是《論藏》,論藏一共有七部論:
第一部論Dhammasa
ga
i,叫《法集論》或《法聚論》,sa
ga
i就是聚在一起,把種種究竟法集合在一起;
第二部論Vibha
ga,vibha
ga是分別,類似分析法的意思;
第叁部論叫做《界論》,Dhàtukathà;
第四部論Puggalapa¤¤atti,是《人施設》,它是討論人的概念的,《人施設論》;
第五部論Kathàvatthu,這部《論事》是在阿育王時代才造,才出現的,他是由Moggaliputta Tissa(古譯爲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在第叁次結集的時候才造出來的;
第六部論Yamaka,yamaka的意思是成對,雙的,所以稱做《雙論》;
第七部論稱爲Pa
hàna,pa
hàna直譯爲發趣,也有出發的意思,Pa
hàna主要是以二十四緣來討論一切的究竟法,這些是巴利語的叁藏。
在巴利語的叁藏之外,還出現了關于部分叁藏的義注。當叁藏由印度傳到了斯裏蘭卡之後,斯裏蘭卡的長老們他們又根據實修和傳承流傳出一些稱爲A
hakathà。A
hakathà就是義注,直譯爲義注,也就是注解、注疏的意思。對于《律藏》的注解Samantapàsàdikà跟Ka
khàvitara
i(《渡脫疑惑注釋》),Ka
khàvitara
i是注解巴帝摩卡的。Samantapàsàdikà也叫做《普端嚴》,咱們中國古代已經翻譯成《善見律毗婆沙》。但是《善見律毗婆沙》跟目前流傳于上座部佛教的Samantapàsàdikà《普端嚴》還是有一定的出入。基本上來說,《善見律毗婆沙》很簡單,在很多戒的解釋方面還沒有巴利語的那麼詳細,有點像節義本。經典、經藏的注解也有。在前面說過的四部,就是《長部》、《中部》、《相應部》跟《增支部》都有注解,而《小部》、《法句經》跟《本生經》有另外的很大部類的注解,這些注解多數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的。另外還有對《小誦》跟《經集》的注解。
在《論藏》裏面第一部論是Dhammasa
ga
i,Dhammasa
ga
i是《法集論》,《法集論》的注解是Atthasalini,Atthasalini就是殊勝義,殊勝義注。《分別論》的注解叫做《迷惑冰消》。然後其它的五部論,比如說《戒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跟《發趣論》只有一本注,叫做《五論合注》。這是屬于現在流傳于巴利語上座部佛教稱a
hakathà就是義注的部分。
這些義注絕大部分都是在我們今天會討論的《清淨道論》裏面的論注,覺音論師他所翻譯和編集的。然而現在有些學者他們認爲這些義注可能是由覺音論師寫的,其實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認爲並不是他寫,而是他編的、他編譯的。
因爲只要我們直接去閱讀巴利文,會發現到覺音論師經常會提到一些古注的名字,比如我們會看到有叫做Mahà
hakathà就是大義注。有時我們也會看到叫做Kurund
就是Kurund
注,很多古代的注解。然而這些古代的義注在覺音論師之前,它們都是以Sinhala僧伽羅文記載的。因此主要就限定在斯裏蘭卡古代那些大長老們和那些出家人他們閱讀的。後來覺音論師從中印度菩提場(Buddhagayq)那個地方去到了斯裏蘭卡之後才著手把這些整理,再翻譯重新編輯之後才形成現在在巴利叁藏裏面這些義注、這些解釋跟注解。
如果我們在閱讀經典的時候,通常有些經典,他們可能是短短的一句話,然後就一帶而過,然而我們也應當要了解我們現在所傳誦的經典和目前能夠看到的經典,它都是屬于結集出來的,並不是當年世尊佛陀親手寫出來,而是後來結集的。結集就必須有結集傳誦的方法和一套傳誦的規範。或者說,我們打個比喻,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經典就有點類似于會議記要那樣的一種形式,因此我們在閱讀經典的時候很多是非常簡略的。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談到緣起時,佛陀經常會這樣說:
“Avijjàpaccayà sa
kharà, sa
khàrapaccayà vi¤¤à
a§, v…
《《清淨道論》-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