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hu, so imaü vija
aye ja
an ti.”
我們在這裏又講到了我們禅修必須具足的哪些方法。如果一個人能夠投生爲叁因結生的,他的結生心是叁因結生的,那麼,可以說他具足了在這一生能夠證得禅那以及證得道果的基礎或者稱爲巴拉密。然而一個人光靠巴拉密,他有很強的善根福德因緣,也不能夠證入涅槃,也不能夠斷除煩惱,他還必須很精進地禅修,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
因爲在《人設施論》裏面,以及在《增支部》的第四集裏面,佛陀提到了有四種人:
一種是略開知者(uggha
ita¤¤
)。略開知者的意思就是只要佛陀或其它的弟子,只要跟他很簡短的開示乃至說一首偈頌,他通過聽聞偈頌,聽聞簡短的開示,他就能夠證悟道果。比如說,優婆提舍(Upatissa)跟Kolita,Upatissa是沙利補答尊者(Sàriputta,古譯舍利弗)在還沒有加進佛教,成爲比庫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外道時候的名字,叫Upatissa。當他聽到了阿沙基(Assaji古譯阿說示)尊者在王舍城,只是說了一首偈頌:
“Ye dhammà hetuppabhavà,
Tesaj hetuj tathàgato àha,
Tesa¤ ca yo nirodho,
Evajvàdi mahàsamano.”
「諸法因緣生,如來說其因;諸法由因滅,此大沙門說。」
在這首偈頌裏,說到了一切行法都是由因而生,而且由因而滅的。所以這裏講到的一切的法都是屬于苦聖谛,由因而生是屬于苦集聖谛,由因而滅是屬于滅聖谛,而滅的因,是導致苦滅之道聖谛,也就是跟緣起有關的或者跟四聖谛有關的一首偈頌。那麼,當時的優婆提舍一聽到這首偈頌,他就證得了初果。
又比如說在我們的佛陀教法中,最短時間證得阿拉漢開悟的,是佛陀在《增支部》的第一集裏說到,在我的弟子中,速通達第一的是一個叫做Bahiya的人。他之前是個外道,關于他的故事是這樣的:
Bahiya原來是一個商人,有一天,他與同伴們進入大海采寶做生意。後來遇到大風暴,整個船都被風暴打翻,沈沒了。當時,整個船只有他一個人抓住一根木頭而逃生。他在大海裏飄了很長時間後,被沖上了岸。當他沖上岸之後,他的衣服也沒有了。有一天,他已經非常疲憊了,當他光著身子坐在沙灘上,正好被附近魚村的漁民看見。漁民以爲他少欲不穿衣服,是位聖者,于是上前禮敬他,並給他食物,供養他,然後說他是阿拉漢。這件事情傳開後,許多人都來禮敬他,布施他許多物品、食物。他自己也把自己當成是阿拉漢,裝成阿拉漢,接受人們的供養和禮拜。後來有一次,一位他過去世同在迦葉佛時期修習佛法的同修,已證叁果的聖者投生到梵天界。
這個同修知道Bahiya的巴拉密將要成熟了。于是,他沒有顯形,只是以聲音告訴Bahiya說:「你並不是阿拉漢,你根本不具有阿拉漢的法。」 Bahiya聽到後毛骨悚然,急忙說:「是的,我不是阿拉漢。請問,這個時代有沒有阿拉漢?」這個梵天人便告訴他:「有。現在在某某地方、某個城市裏,我們的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已經出現于世了,你可以去親近他。」(Bahiya)一聽到佛陀、世尊、正等覺者這些名字,極爲欣喜,于是就連夜趕路。據說已經走了十二由旬的路。
當他見到佛陀時,已是早上,佛陀正拿著缽准備出外托缽。這個時候,他急忙禮敬,並請求佛陀說:
「世尊,請您跟我說法,尊者,請您給我開示。」當時世尊並沒有跟他說任何東西,因爲佛陀見他趕路已身心非常的疲倦。但他還是不斷地請求佛陀:
「您不用跟我說多,您跟我說一句就可以。」
結果,世尊就去觀察他,發現Bahiya將在當天會死去。于是,世尊跟他說:
「禅修的方法就是,你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嘗只是嘗。」
只是這樣簡短的開示。世尊還沒有說完的時候,他已經證得了阿拉漢。證得了阿拉漢之後,他就禮敬世尊,請求佛陀說:
「我現在請求在世尊的正法律當中出家。」
佛陀回答說:
「如果不具足衣缽,是不能夠出家的。」
于是,Bahiya說:
「我現在就去准備衣缽。」結果在他離開不久,被一頭瘋母牛撞死了。當時,這個消息傳到了佛陀耳中,佛陀便跟比庫們說:
「你們去按照阿拉漢的葬法埋葬他。」
當時,比庫們很奇怪:
「他只是一個外道,而且只是見過你一面,爲什麼要以阿拉漢的葬法去葬他?」
世尊說:
「他已經是漏盡者了,他已經斷盡一切煩惱。而且,在我所有的弟子當中,他是最快證悟的一個人”。
當然了,其實Bahiya在過去生怎麼樣努力禅修,如果我們聽了也是會很感動的。在過去佛的時代,當時據說有五位禅修者比庫,他們相約爬到一個山頂上,山頂的下面就是懸崖,那裏有一個山洞。他們這五個人都發誓言說,如果我們還不證悟的話,我們甯可死去也不去托缽,也不離開這個山洞,結果他們就在那個山洞裏面非常精進的禅修,有幾位比庫已經證得阿拉漢飛走了,有二位並沒有證得阿拉漢,證得了叁果阿那嘎彌(Anàgàmi,古譯阿那含)結果就死去了。Bahiya當時還是凡夫身,沒有證得任何道果也死掉了,然後就一直輪回,輪回到我們現在苟答馬(Gotama,古譯喬達摩)佛陀的時代。就是那個投生到梵天界的叁果的聖者,當時提醒他:你不是阿拉漢,真正的阿拉漢世尊已經出世了,你必須得去見他的。這就是他過去生的同修。
我們也可以看到,這裏講到的略開知者,他們都是在過去生有很強的巴拉密(pàram
,古譯波羅密),因此才有可能在今生只是通過聽聞很短暫的開示,聽聞很簡短的偈頌,他都可以證悟,這是第一種人。
第二種人稱爲廣演知者(vipa¤cita¤¤
),廣演就是很詳盡的說法,很詳盡的演說,很詳盡的開示。知就是通達、了知、證悟。也就是說他通過聽聞詳盡的說法,就能夠證悟聖道聖果的這一類的禅修者,這一類的人。比如說,在我們佛陀教法當中第一位比庫——安雅衮丹雅尊者(A¤¤à-Ko
óa¤¤a,古譯阿若喬陳如),就是屬于廣演知者,因爲佛陀跟他講了整部的《轉*輪經》,講完了他證得了初果索答般那(Sotàpanna,古譯須陀洹)。還有其它的四位比庫也是,瓦巴(Vappa)、跋帝亞(Bhaddiya)、馬哈那馬(Mahànàma)、阿沙基(Assaji)。佛陀經常給他們講,結果他們每天一位證得初果。最後佛陀再給他們講《無我相經》(Anattalakkha
asuttaü),結果這五位都證得了阿拉漢果。
這一類人,必須得由佛陀或其它弟子跟他很詳盡的解說、開示,他能夠證悟任何的道果,這種人稱爲廣演知者,就是詳盡的解說他就能夠證悟的。
然而,現在離佛陀的時代已經二千六百年了,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存在前面這兩種人了,這種人只是通過聽聞後起觀就可以證悟。正如說在樹上的蘋果已經很熟了,只要我們伸手一摘,手中就有蘋果。現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存在了,因爲這種人,就等于說他的巴拉密非常強,非常雄厚。
現在只有後面那二種人,第一種人叫做(neyya),就是引導者,應當被引導的意思。這種人必須很有系統的禅修,他必須先持戒,然後修習止觀,培育戒定慧,通過次第來禅修,這種人如果他聽聞了佛法之後很精進的禅修,他可能在一天證悟、在七天證悟、在半個月證悟、在一個月證悟、在叁個月證悟、在七個月證悟,在一年、叁年、七年、十年、十五年乃至六十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夠證悟任何一種道果的人。假如這種人如果他放逸的話,即使他有很強的巴拉密能夠使他在今生證悟的話,然而因爲他的放逸也有可能錯失了機會。這種人也是屬于叁因結生的。
最後一種人叫做文句爲最者(padaparama),pada是句子,文句的意思,法句就是dhammapada,parama就是最高的。文句爲最者這種人無論如何他都不可能在今生證得禅那和道果,爲什麼呢?因爲他的結生心是二因結生或無因結生。這種人我們在談到障礙法裏面這種人叫果報障,或者叫異熟障。這種人無論他再精進都不可能證得任何道果。然而並不是說這種人就不需要禅修啦,這種人更需要積累巴拉密。
我們就打一個比方,用一個世俗的例子來講:好比一個人,如果他的資本非常雄厚,這個時候他想要買一輛車,假如現在出了一輛新款的,質量非常高的名牌車,如果一個人資金很雄厚,有很多錢,他可以很輕而易舉的買到這部車。假如說有些人已經有了一點錢,還不夠,他必須得再努力的去賺錢,他才能夠有本錢買這部車。如果有些人很窮,連衣食溫飽都不能夠保證,那麼要叫他買一輛車,那就超越了他的能力。在這個例子裏面說到的本錢就是相當于我們的巴拉密,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過去生禅修的資本。而努力的賺錢就相當于我們今生的精進。而所謂這一部車就比喻我們在佛陀教法當中所獲得的利益,比如說:聖道、聖果、涅槃。
因此我們必須得知道一個人禅修,他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過去生的禅修,過去修行的資糧,也就是我們稱得巴拉密。第二還必須得精進。在這首偈頌裏面我們講了這些就很容易理解這首偈頌了,「住戒有慧人」,這裏的有慧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他的巴拉密,他具有能夠證悟道果的可能,因爲他是叁因結生者。有勤(àtàp
),這裏的勤就是今生的精進,今生的努力,除了有巴拉密,除了有精進,還必須有智(nipako),這裏的智指的是pàrihàriyapa¤¤à,pàrihàriya的意思就有一種叫做取來的,拿來的,或者擁有的,還有另處一種…
《《清淨道論》-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