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序品▪P3

  ..续本文上一页tti科系,也就是禅修系吧。这一个系里面所学习、研究的就是我们手头这本清净之道。

  而在传统的上座部佛教里面,如果讲到禅修离不开《清净道论》,如果离开《清净道论》很可能是依照个人的经验发挥出来的。一直以来,从佛教流传到斯里兰卡、流传到缅甸,一直到觉音论师的年代,对于戒定慧的禅修次第都是非常明显的、非常明确的,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的。因此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非常明确的禅修体系,因此,觉音论师就把这套体系再引经据典,再根据巴利的三藏以及义注把它结集出来,因此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清净道论》。

  然而当我们看《清净道论》的时候,我们又会碰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跟我们看经藏时有点类似,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慧学那个部分的时候,如果没有南传佛教《阿毗达摩》的基础的话,我们看起来会觉得很吃力,比如说讲到速行,讲到五门转向,讲到眼识,讲到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跟彼所缘,又讲到有分,或者说再讲到意门转向、又讲到速行,彼所缘,或者说如果讲到禅那的时候,会谈到了意门转向、然后一个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然后是速行。这些在《清净道论》里面基本上都没有很详细的解释。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觉因论师在编译这本《清净道论》的时候,这些其实对当时那些比库和僧团们,是很基本的概念,都是常识,因此觉因论师没必要再对他们进行解释。同样的,现在我们也用刚才讲到的,当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有时候佛陀并没有很详细的解释,阿难达尊者在结集经藏的时候也没有进行解释。

  然而,这对于当时那些大阿罗汉们、那些比库们、那些僧团们,这个也是常识。然而,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流失,很可能那些常识的东西,大家一致共识的东西很可能慢慢的慢慢的给人淡忘了,特别是一但传承断了,只是剩下经典的时候,那么人家更难理解。

  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我们想要学习三藏,依照巴利语南传佛教的传统学习律藏也好、学习经藏也好、论藏也好,我们必须得要依照义注里面的解释。因为义注里面它会很详细的讲解原来它的意思,讲到每一种胜义法、究竟法的时候,它都会依照相、味、现起、足处。也就是巴利语lakkhana、rasa、paccu-patthana、padatthana 这四分法来解释。

  同样的,如果我们现在要学习《清净道论》也必须要具备《阿毗达摩》的知识。《阿毗达摩》对现在南传上座部佛教那些出家人来说都是常识,真的是常识,这些一点都不为过。我曾经有一次就到一位长老的ku

  i(寮房)里面去,当时有几个在家人在那里,然后那些长老就把帕奥西亚多的讲经、他的一些讲经说法就给那些居士。当时我就问那些居士说:「你听得懂帕奥禅师讲的经吗?」换而言之就是现在假如让我们去看《智慧之光》,看《如实知见》,没有一定的佛学基础看得懂吗?我的意思就是这样。我问那些居士,那些居士很普通的,他也只是到斋日到寺院里面去听经,做供养、持戒等等,我问他听得懂吗?他说听得懂,我感觉到很惊讶。

  因为帕奥禅师的很多讲经说法他都是依照《阿毗达摩》,依照批注的。然而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应出对《阿毗达摩》的知识在缅甸的那些普通信众当中已经是很普及了,他们听得懂也不足为怪了。现在目前在缅甸对《阿毗达摩》的研究、学习跟传习也是非常严密的。

  如果说一个小沙马内拉(sàma

  era,古译沙弥)一入学他们所要学的是哪样呢?基本上他们可以学的是四个部分:

  一个部分就是基本上的保护经,就是平时要念诵的那些,就相当于我们的课诵一样。

  第二个他们要背的是巴帝摩卡,就是波罗提木叉。小沙马内拉五、六岁,七、八岁一进寺院就要教你背,背巴帝摩卡,背227条比库戒。

  第三要背巴利的文法书,就是那些巴利词汇词语的变化,词语名词词汇的变化,动词词汇的变化,他们叫dada就是 sadda的意思,sadda也有点类似于声明的那种。

  第四个就是Abhidhammatthasa

  gaho翻译成中文就是《摄阿毗达磨义论》或者《阿毗达摩释义》。

  在缅甸你如果问那些出家有几年的小沙马内拉:「你会不会背这部《摄阿毗达磨义论》?」很大部分都可以背出来。在背的时候不仅仅是背,而且那些长老也会教他《阿毗达摩》,他会依照一些附注来去教导这些沙马内拉,因此,在缅甸的出家人即使在沙马内拉的阶段,他们已经把阿毗达摩的基础和戒律的基础已经学进肚子里了。所以当他成长之后,他要继续去攻读其它更高的学位,比如说去考Dhammàcariya法师,或者是考Abhivamsa或考其它的学位呢,那么这些基础都是很扎实的。如果他们认为说不想在教理方面深造而必须在实践方面深造,他们也可以到一些禅修道场。

  目前流传于缅甸的禅修道场,无论是任何一种教法,比如说Mogok Sayadaw的教法,Ledi Sayadaw的教法,特别是Pa-Auk Sayadaw的教法乃至MahAsi Sayadaw的教法,在这些禅修教法里面都离不开《阿毗达摩》,我们都可以看到《阿毗达摩》的影子,虽然说他们的分量可能有所差别,但是都离不开《阿毗达摩》以及对义注的引用,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要学习《清净道论》必须要先打好基础,这种基础其实就是对《阿毗达摩》的一些基本概念要清楚、要了解。而《阿毗达摩》主要是讲究竟法,它不象经藏那样是以施设法、概念法来讲,它是讲究竟法、讲胜义法。

  特别是我们要禅修的时候,在修到毗婆舍那(vipassanà),修到观智的阶段更是离不开《阿毗达摩》,因为《阿毗达摩》或者我们现在将要学习的《清净道论》,它都是为了禅修的。不是只是为了一种学问才有的,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而为了禅修才有这一套学习,而现在也是非常荣幸,直至佛灭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阿毗达摩》的实修方法、《清净道论》的传承,仍然在缅甸非常完整的被保存着、被保留着。因此我们今天仍然能够依照《清净道论》的指示,依照《阿毗达摩》里面的教导,我们还可以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来禅修,乃至在今生今世断尽烦恼,现证涅槃。

  (休息)

  我们在上一节简单介绍了《清净道论》在巴利语系的上座部佛教中的地位,接着我们来讲《清净道论》的大纲,它的内容概要。

  我们翻开《清净道论》这本书的第二页,清净之道Visuddhimagga。这里visuddh是清净,清净指的是什么呢?在巴利语里说到:

  “Tattha visuddh

   ti sabbamalavirahitaü, accanta-parisuddhaü nibbànaü veditabbaü.”

  「当知称为清净的是指远离了一切垢,而达到了究竟的清净,也就是涅槃。」

  换而言之,我们说到的「清净之道」的「清净」是指涅槃。

  “Tatthà visuddhiyà maggo ti Visuddhi-Maggo. Maggo ti adhigamupàyo vuccati.”

  「到达清净的道路,到达涅槃的道路,我们称为清净之道,道是指通往该地的这条道路。」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手头的这本《清净道论》是讲解如何达到证悟涅槃的方法,讲如何解脱轮回,如何了生脱死,如何断除烦恼的道次第。

  在《清净道论》开章的第一页里说:

  “S

  le pati

  hàya naro sapa¤¤o, cittaü pa¤¤a¤ ca bhàvayaü, àtàp

   nipako bhikkhu, so imaü vija

  aye ja

  an ti.”

  「住立于戒而具有智慧的人,他培育心以及智慧,热勤而有智慧的比库,他能够解开这种结。」

  这是巴利语里面讲的意思。

  这里的结也就是我们所说到的烦恼,以爱为主的爱结(ta

  hā)。之所以我们有生老病死,有种种的苦,是因为我们缠结于轮回当中,我们束缚于各种各样的爱、烦恼当中,我们应当如何解开这样的结呢?换而言之,我们应当如何断除烦恼呢?如何砍断、如何斩断导致我们不断的轮回,不断受苦的这些结、这些锁链、这些枷锁呢?

  佛陀说:「住于戒而有智慧的人,他培育心与慧。」

  住于戒也就是戒清净的意思。(第三页)住于戒也就是安住于戒,也就是我们说的清净戒,圆满戒的人,称为住戒者。人,就是指我们平时说的有情,这里有慧的人是指他的结生心是三因结生的。大家理解什么是三因结生心吗?三因结生就是在他的结生心以及有分心里面具足了三种因,也就是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因。唯有三因结生的人和天人、梵天人,他才有可能在这一生当中证得禅那以及道果。二因结生以及无因结生的人,都不可能在这一生当中证得任何的道果,乃至禅那都不得。

  因此在这里所说到的有慧的人,这里的慧是指在他的果报心里面他所具足的慧根(amoha或者pa¤¤indriya)。「修习心与慧」(cittaü pa¤¤a¤ ca bhàvayaü)这里的心(cittaü)是指增上心学。

  三学当中我们知道:

  第一是增上戒学(adhis

  la);

  第二是增上心学(adhicitta);

  第三是增上慧学(adhisapa¤¤a)。

  在这里讲到的「心与慧」就是增上心学,慧就是增上慧学,换而言之,就是指修习samatha和vipassanà,修习止跟观。所以,佛陀在这里说到的「修习心与慧」是指这一个人他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观。

  接着下面的偈子:

  “àtàp

   nipako bhikk…

《《清净道论》-序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