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hu, so imaü vija
aye ja
an ti.”
我们在这里又讲到了我们禅修必须具足的哪些方法。如果一个人能够投生为三因结生的,他的结生心是三因结生的,那么,可以说他具足了在这一生能够证得禅那以及证得道果的基础或者称为巴拉密。然而一个人光靠巴拉密,他有很强的善根福德因缘,也不能够证入涅槃,也不能够断除烦恼,他还必须很精进地禅修,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因为在《人设施论》里面,以及在《增支部》的第四集里面,佛陀提到了有四种人:
一种是略开知者(uggha
ita¤¤
)。略开知者的意思就是只要佛陀或其它的弟子,只要跟他很简短的开示乃至说一首偈颂,他通过听闻偈颂,听闻简短的开示,他就能够证悟道果。比如说,优婆提舍(Upatissa)跟Kolita,Upatissa是沙利补答尊者(Sàriputta,古译舍利弗)在还没有加进佛教,成为比库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外道时候的名字,叫Upatissa。当他听到了阿沙基(Assaji古译阿说示)尊者在王舍城,只是说了一首偈颂:
“Ye dhammà hetuppabhavà,
Tesaj hetuj tathàgato àha,
Tesa¤ ca yo nirodho,
Evajvàdi mahàsamano.”
「诸法因缘生,如来说其因;诸法由因灭,此大沙门说。」
在这首偈颂里,说到了一切行法都是由因而生,而且由因而灭的。所以这里讲到的一切的法都是属于苦圣谛,由因而生是属于苦集圣谛,由因而灭是属于灭圣谛,而灭的因,是导致苦灭之道圣谛,也就是跟缘起有关的或者跟四圣谛有关的一首偈颂。那么,当时的优婆提舍一听到这首偈颂,他就证得了初果。
又比如说在我们的佛陀教法中,最短时间证得阿拉汉开悟的,是佛陀在《增支部》的第一集里说到,在我的弟子中,速通达第一的是一个叫做Bahiya的人。他之前是个外道,关于他的故事是这样的:
Bahiya原来是一个商人,有一天,他与同伴们进入大海采宝做生意。后来遇到大风暴,整个船都被风暴打翻,沉没了。当时,整个船只有他一个人抓住一根木头而逃生。他在大海里飘了很长时间后,被冲上了岸。当他冲上岸之后,他的衣服也没有了。有一天,他已经非常疲惫了,当他光着身子坐在沙滩上,正好被附近鱼村的渔民看见。渔民以为他少欲不穿衣服,是位圣者,于是上前礼敬他,并给他食物,供养他,然后说他是阿拉汉。这件事情传开后,许多人都来礼敬他,布施他许多物品、食物。他自己也把自己当成是阿拉汉,装成阿拉汉,接受人们的供养和礼拜。后来有一次,一位他过去世同在迦叶佛时期修习佛法的同修,已证三果的圣者投生到梵天界。
这个同修知道Bahiya的巴拉密将要成熟了。于是,他没有显形,只是以声音告诉Bahiya说:「你并不是阿拉汉,你根本不具有阿拉汉的法。」 Bahiya听到后毛骨悚然,急忙说:「是的,我不是阿拉汉。请问,这个时代有没有阿拉汉?」这个梵天人便告诉他:「有。现在在某某地方、某个城市里,我们的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已经出现于世了,你可以去亲近他。」(Bahiya)一听到佛陀、世尊、正等觉者这些名字,极为欣喜,于是就连夜赶路。据说已经走了十二由旬的路。
当他见到佛陀时,已是早上,佛陀正拿着钵准备出外托钵。这个时候,他急忙礼敬,并请求佛陀说:
「世尊,请您跟我说法,尊者,请您给我开示。」当时世尊并没有跟他说任何东西,因为佛陀见他赶路已身心非常的疲倦。但他还是不断地请求佛陀:
「您不用跟我说多,您跟我说一句就可以。」
结果,世尊就去观察他,发现Bahiya将在当天会死去。于是,世尊跟他说:
「禅修的方法就是,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嗅只是嗅、尝只是尝。」
只是这样简短的开示。世尊还没有说完的时候,他已经证得了阿拉汉。证得了阿拉汉之后,他就礼敬世尊,请求佛陀说:
「我现在请求在世尊的正法律当中出家。」
佛陀回答说:
「如果不具足衣钵,是不能够出家的。」
于是,Bahiya说:
「我现在就去准备衣钵。」结果在他离开不久,被一头疯母牛撞死了。当时,这个消息传到了佛陀耳中,佛陀便跟比库们说:
「你们去按照阿拉汉的葬法埋葬他。」
当时,比库们很奇怪:
「他只是一个外道,而且只是见过你一面,为什么要以阿拉汉的葬法去葬他?」
世尊说:
「他已经是漏尽者了,他已经断尽一切烦恼。而且,在我所有的弟子当中,他是最快证悟的一个人”。
当然了,其实Bahiya在过去生怎么样努力禅修,如果我们听了也是会很感动的。在过去佛的时代,当时据说有五位禅修者比库,他们相约爬到一个山顶上,山顶的下面就是悬崖,那里有一个山洞。他们这五个人都发誓言说,如果我们还不证悟的话,我们宁可死去也不去托钵,也不离开这个山洞,结果他们就在那个山洞里面非常精进的禅修,有几位比库已经证得阿拉汉飞走了,有二位并没有证得阿拉汉,证得了三果阿那嘎弥(Anàgàmi,古译阿那含)结果就死去了。Bahiya当时还是凡夫身,没有证得任何道果也死掉了,然后就一直轮回,轮回到我们现在苟答马(Gotama,古译乔达摩)佛陀的时代。就是那个投生到梵天界的三果的圣者,当时提醒他:你不是阿拉汉,真正的阿拉汉世尊已经出世了,你必须得去见他的。这就是他过去生的同修。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里讲到的略开知者,他们都是在过去生有很强的巴拉密(pàram
,古译波罗密),因此才有可能在今生只是通过听闻很短暂的开示,听闻很简短的偈颂,他都可以证悟,这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称为广演知者(vipa¤cita¤¤
),广演就是很详尽的说法,很详尽的演说,很详尽的开示。知就是通达、了知、证悟。也就是说他通过听闻详尽的说法,就能够证悟圣道圣果的这一类的禅修者,这一类的人。比如说,在我们佛陀教法当中第一位比库——安雅衮丹雅尊者(A¤¤à-Ko
óa¤¤a,古译阿若乔陈如),就是属于广演知者,因为佛陀跟他讲了整部的《转*轮经》,讲完了他证得了初果索答般那(Sotàpanna,古译须陀洹)。还有其它的四位比库也是,瓦巴(Vappa)、跋帝亚(Bhaddiya)、马哈那马(Mahànàma)、阿沙基(Assaji)。佛陀经常给他们讲,结果他们每天一位证得初果。最后佛陀再给他们讲《无我相经》(Anattalakkha
asuttaü),结果这五位都证得了阿拉汉果。
这一类人,必须得由佛陀或其它弟子跟他很详尽的解说、开示,他能够证悟任何的道果,这种人称为广演知者,就是详尽的解说他就能够证悟的。
然而,现在离佛陀的时代已经二千六百年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前面这两种人了,这种人只是通过听闻后起观就可以证悟。正如说在树上的苹果已经很熟了,只要我们伸手一摘,手中就有苹果。现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了,因为这种人,就等于说他的巴拉密非常强,非常雄厚。
现在只有后面那二种人,第一种人叫做(neyya),就是引导者,应当被引导的意思。这种人必须很有系统的禅修,他必须先持戒,然后修习止观,培育戒定慧,通过次第来禅修,这种人如果他听闻了佛法之后很精进的禅修,他可能在一天证悟、在七天证悟、在半个月证悟、在一个月证悟、在三个月证悟、在七个月证悟,在一年、三年、七年、十年、十五年乃至六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假如这种人如果他放逸的话,即使他有很强的巴拉密能够使他在今生证悟的话,然而因为他的放逸也有可能错失了机会。这种人也是属于三因结生的。
最后一种人叫做文句为最者(padaparama),pada是句子,文句的意思,法句就是dhammapada,parama就是最高的。文句为最者这种人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和道果,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结生心是二因结生或无因结生。这种人我们在谈到障碍法里面这种人叫果报障,或者叫异熟障。这种人无论他再精进都不可能证得任何道果。然而并不是说这种人就不需要禅修啦,这种人更需要积累巴拉密。
我们就打一个比方,用一个世俗的例子来讲:好比一个人,如果他的资本非常雄厚,这个时候他想要买一辆车,假如现在出了一辆新款的,质量非常高的名牌车,如果一个人资金很雄厚,有很多钱,他可以很轻而易举的买到这部车。假如说有些人已经有了一点钱,还不够,他必须得再努力的去赚钱,他才能够有本钱买这部车。如果有些人很穷,连衣食温饱都不能够保证,那么要叫他买一辆车,那就超越了他的能力。在这个例子里面说到的本钱就是相当于我们的巴拉密,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过去生禅修的资本。而努力的赚钱就相当于我们今生的精进。而所谓这一部车就比喻我们在佛陀教法当中所获得的利益,比如说:圣道、圣果、涅槃。
因此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个人禅修,他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过去生的禅修,过去修行的资粮,也就是我们称得巴拉密。第二还必须得精进。在这首偈颂里面我们讲了这些就很容易理解这首偈颂了,「住戒有慧人」,这里的有慧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他的巴拉密,他具有能够证悟道果的可能,因为他是三因结生者。有勤(àtàp
),这里的勤就是今生的精进,今生的努力,除了有巴拉密,除了有精进,还必须有智(nipako),这里的智指的是pàrihàriyapa¤¤à,pàrihàriya的意思就有一种叫做取来的,拿来的,或者拥有的,还有另处一种…
《《清净道论》-序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