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四十业处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4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无论我们是在讲经,还是在做任何的功德、做羯摩乃至到在书里面,当我们打开第一页,上面肯定会出现有“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这样的字眼,它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想跟大家先来讨论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发的这一张(纸上面)巴利语的那一页,就是有《随喜功德》那一页的第一行跟第二行,第一行是巴利语,用罗马体的巴利语,第二行是它的意思。
第一行是namo,namo是礼敬、恭敬的意思,这也是我们经常念到的。
Tassa,它是作为一种谓格,巴利语有八个格,名词有八个格,这个是谓格,它的词根是ta,ta的意思是他、那位;tassa就是给他,为了那一位,所以用英文来说就是“to him”(给他),这里的ta(他)是指佛陀、世尊。
接着下面的是bhagavato,古代翻译成「婆伽梵」或者「婆伽婆」,它的意思是世尊,要分析来说就是bhaga+vant,bhaga的意思是祥瑞、吉祥、贤的,再加vant是具足,所以是bhagavant,这里也是作为为格,所以是bhagavato,因为古代一直都翻译为「世尊」,连玄奘大师也翻译为「世尊」,所以我们也顺古不新翻,因此,我们也翻译成「世尊」。
Arahato,araha是有资格、应当、堪任、堪能、有能力的意思,古代有时候也翻译成「应供」,其实「应」才是它本身的意思,现在来说就是「资格」的意思,他有资格领受一切的礼敬、供养、恭敬。在古代,翻译成「阿罗汉」,有时候也翻译成「阿罗诃」。
Sammàsambuddha,sammà是正,正确的正,与邪相对。比如我们说到的八圣道:正见(sammàdi
hi)、正思维(sammàsa
kappo)、正语(sammàvàcà)、正业(sammàkammanto)、正命(sammà-àj
vo)、正精进(sammàvàyàmo)、正念(sammàsati)、正定(sammàsamàdhi),这里的正都一样的是sammà,梵文叫做samyak。接着sambuddha,这里的sam是等的意思,平等的等,buddha它是名词的形式,它的动词形式是budh,是觉悟、醒悟的意思,它的名词形式是觉者,觉悟了的人,所以古代翻译成「佛陀」,也就是觉者。
在《清净道论》里把sambuddha解释成「自觉」,因为一切的佛陀都是无师的,没有导师的而自己觉悟了真理的、觉悟了圣谛的,所以也可以称为自觉者。在这里sammàsambuddha的意思是正等觉或者正自觉都可以。然后再加上后面的ssa,这里的ssa跟前面的tassa的ssa都是同一个格谓。Tassa是对他、给他,是表示我们礼敬的对象,我们礼敬的目标,是给他,他是谁呢?他就是世尊、他就是阿拉汉、他就是正等觉者,所以古代把sammàsambuddha也翻译成「三藐三菩陀」,或者「三藐三菩达」。
如果说要用古代的音译来说,就是「那摩达萨,婆伽梵多,阿罗诃多,三藐三菩陀(或者三藐三婆陀)」的意思。因此,我们一般不论是在上课,还是讲经,都会先用巴利语来礼敬我们的世尊――佛陀。
这句话在巴利圣典,在经典里面是非常常用的。当一些在家居士,乃至婆罗门,当他们听到了对佛陀功德的称赞之后,他们都心不由衷地都发出了“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这样的感叹,对世尊的礼敬,从心而生的礼敬。
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无论是在做任何有功德、有利益的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先礼敬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现在大家一起上课,在上课之前也让我们一起合掌来礼敬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各位法师,各位大德:
现在开始,就继续来讲我们讲课的内容就是《清净道论》。
在上一节课,我们简单地讨论跟学习了《清净道论》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当中对于教理跟对禅修方面的地位,接着我们又分析了《清净道论》的意思,就是《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的语义,同时我们也根据《清净道论》论本里的《序品》讲到了那一首偈颂,就是「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库,彼当解此结。」大概的分析,因此,在上一节课可以说是略讲了清净之道是什么意思。清净之道,这里的清净是指「远离了一切秽垢的究竟清净的涅槃」的意思。道就是通往涅槃之道,证悟涅槃的道路,也就是戒、定、慧,换一句话说就是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观。这是在上一节课简单地讨论过,所以可以说是略讲。
今天将进一步来学习在《清净道论》里面所揭示的道次第。一般上来说,有些人如果只是从字面上来看可能会认为《清净道论》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教理的集大全,或者说可以称它为南传佛教的百科全书。很多各国的佛教学者都去研究它、学习它,然而,《清净道论》的真正意义并不只是停留在它的完整系统、它的文字上、字面上而已,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禅修者可以由一个凡夫通过不断地修习禅修的资粮、修习止观而在今生今世证得涅槃、断除烦恼的一种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提到的道次第,修道的次第、行道的过程。
正如我们在上一节课谈到,《清净道论》所说的总纲,所说的内容就是戒、定、慧这三种内容。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清净道论》里面的清净理解成七清净。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清净道论》在一方面它是在指导修习戒、定、慧的方法,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说是在讲述修习七清净的方法。
七清净的方法在《长部》和《中部》都有记载。在《中部》有一部专门讲七清净的经典,这部经典叫做《传车经》。在北传佛教的《中阿含经》里面也有一部叫做《七车经》的,这部经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讲述七清净,而这七清净也是一种次第的关系,它不是一跃而成的,而是一步一步的。
在《传车经》里面,通过两位阿拉汉的对话,而且用比喻来说明修行七清净的次第。当时沙利补答(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就问本那满答尼补答(Pu
amantàn
putta,富楼那满慈子)(*录音中是说:马哈咖比那(Mahàkappina,摩诃劫宾那))尊者说,因为当时他们两位还不认识,以前素未谋面,但是沙利补答尊者就听到了本那满答尼补答尊者非常有辩才、非常有智慧,而且本那满答尼补答尊者是四无碍解第一的弟子。因此,他也慕名而去,然后听说本那满答尼补答尊者已经去到一棵树下作午间的休息。休息之后,沙利补答尊者就去到他那里,互相问候之后,他就问:
「Avuso(这是佛世尊在世的时候比库们互相称呼的,就是贤友、朋友、同修的意思。),你证悟涅槃是不是通过修行戒清净而证悟的?」
本那满答尼补答尊者说:
「不是,我不是通过修行戒清净而证悟的。」
沙利补答尊者接着说:「那你是不是通过修习心清净而证得的?」
「也不是通过修行心清净。」
「那是修行见清净呢?」
「也不是通过修行见清净。」
……
从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一直问到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七种清净都问了,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那接着他说:
「那这样的话,你是不是不用这七种清净?」
他说:「不是,我必须要通过这七种清净而达到涅槃的,证悟涅槃的。」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问你是不是通过戒清净?您说不是。心清净?不是。那问你说离开这七清净又不是,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本那满答尼补答尊者就举了一个例子来回答:
「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国王,他要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他必须要从这里到一个地方;之后他要坐马车去下一个地方;他到达了那个地方,他要下马车,下了马车之后,他要换另外一辆马车;然后再坐到另外一个地方又再下马;一共他坐了七辆车才到达那个地方。」
就正如现在我们如果想要去缅甸的帕奥禅林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要先在宝峰寺坐车到靖安县或者坐车到南昌;到南昌之后,还要坐飞机到广州或昆明;再由昆明坐飞机到仰光;到达了仰光之后还要坐汽车,坐到毛淡棉;毛淡棉还要再坐车到帕奥禅林。
就是说要经过这么一站、一站地换乘一种交通工具,通过这样才能够到达我们要去的目的地,它的意思就是这么样。
「同样地,如果你问我说一个人只是通过戒清净就能够证悟涅槃,那得到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就比如说我现在只是坐这里的巴士到达靖安县,是不是通过这样就到达了缅甸帕奥禅林呢?得到的答案当然是「不是」啦,那么,它是一步、一步的。这里说的这七种清净,它是一种次第的关系,而这次第是缺一不可的。
这七种清净其实也是在讲三样东西,它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次第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得修行戒,要清净戒行,镇服粗重的烦恼,之后我们才修习心。戒在经典里面通常也叫做adhis
la,就是增上戒、增上戒学,为什么称增上(adhi)呢?因为「戒」它必须得要更殊胜的,必须得增上的,不是为了戒而戒。
因此,在《大般涅槃经》(Mahàparinibbànasuttaü)里面,世尊强调了不止七次,在一部经里面强调了不止七次,说到了: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修习戒,能得大果报大功德的定。完全修习了…
《《清净道论》-四十业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