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宝的信)、戒(他们持五戒)、闻(他们多闻)、施或者舍(他们布施)、慧(他们具足了慧),因为他们具足了这些功德,所以他们能够投生于天界,而我也具足这些功德,因此,我以后也将能够有具足天人的功德,是取这样的,就是以天人所具备的那些功德而再对比自己,而证得的定力,这种禅修的业处称为天随念。
死随念是念于死、念于死的必然性、念于死的自然性,这也是上座部佛教传统当中四种护卫业处的其中一种,是死随念。
接着是身至念(Kàyagatàsati),身至念也称为三十二身分的。
接着是阿那巴那念,阿那巴那的意思是入出息、呼吸,如果我们专注于呼吸,我们就能够修习这种安般念(anàpànasati,入出息念)。
最后一种是Upasamànussati,upasama是寂止、寂静、寂灭的意思,它是涅槃的另外一个名词,是忆念于涅槃的寂静、涅槃的寂止,在取相的话他是取“Etam santaü, etam pa
taü.”这样取涅槃的功德,而随念这种方法称为寂止随念。
在这十种随念当中,其中有八种随念只能够达到近行定,不能得安止,连初禅都不行,它们分别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以及寂止随念,这八种随念并不能够得安止,不能够证得禅那,只能够达到近行定,而身至念(也就是三十二身分)可以证得初禅,而anàpànasati(入出息念)可以证得第四禅。
接着是四种梵住,四种梵住我们通常称为四种无量心。无量心就是心的无量,心的广阔无边,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边界、没有边际,也可以是所缘的无量,就是取有情为所缘。它们是慈(mettà)、悲(karu
à)、喜(mudità)、舍(upekkhà)这四种无量心。古代把这四种修习无量心翻译成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舍心观,其实这不是一种非常准确的翻译,也许这跟北方的《说一切有部》里面的五停心观有关系,因此习惯上称为慈心观。或者有时候把不净也称为观,其实在上座部佛教传承里面修习不净,修习慈心、悲心、喜心、舍心都不是属于观,有时候连阿那巴那也称为观,为什么呢?因为观是不能证得安止的,然而修止可以证得安止的。所以在上座部佛教里面把观和止分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确。
巴利语里面把慈心的修习叫做mettàbhàvanà,mettà是慈、慈心、慈爱的意思;bhàvanà,我们平时说到的禅修就是bhàvanà,修行也叫bhàvanà,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bhàvanà原来的意思就是培育。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培育慈心,或者说修习慈心、慈心的修习。
悲心也是一样,karu
à是悲。
喜(mudità),这里的喜不是欢喜的喜,而是随喜的喜。
舍,这里的舍不是放舍的意思,而是中舍,心的平等,心的不偏不倚的意思。
这四种无量心的所缘都是一切的众生,没有分别的。不是说我只对他行慈,我不对他行慈;我只悲悯他,我不悲悯他;我只对我喜爱的人、我只对我的朋友、我认识的人修行慈爱,我讨厌的人我就不修行慈爱。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慈肯定是有限的,肯定不是无量的。因为众生无量,慈心也应当无量,如果还有限量、还有区分、还有界限,那不叫无量心,这种心是有量的、有限的、狭窄的、狭隘的。
因此,当一个人能够证得慈心禅那的时候,他会发现到一切众生平等无异地他都能够对他们散播慈爱,这种慈爱就好象大海遍满大地一样,充满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在他的慈心散播的所缘当中,所以,他的慈爱是广大无边的。
在修习慈心的时候,通常我们会依照《无碍解道》(Pa
isambhidàmagga)里面的教导,教导禅修者依照《无碍解道》里面的方法修习而证得五百二十八种安止,或者说以五百二十八种方式来证得慈心禅那,而每一种方式都必须要具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唯有这样的话,才可以说他已经完全地平等无异地得到了慈心的解脱。
接着是修行悲,慈和悲是不同的,平时我们一般说到慈悲、慈悲,但是在修习当中,它们的所缘是不同的。修慈的对象是众生的福乐、有情的幸福安乐;而悲是众生的痛苦。所以我们修慈是予乐,是祝愿一切有情快乐、安稳,我们修习悲是愿一切的众生解脱痛苦、拔除痛苦,它的对象是众生的痛苦,是不忍见到众生的痛苦。
而喜是随喜,随喜是对一切众生的成就感到欢喜。
而舍是由于对于业果智的信心,而知道众生的苦、乐是由于他们的业所造成的,因此,他的心处于一种中舍的状态,这称为舍。
慈、悲、喜、舍所证得的禅那也不同。修习慈心、修习悲心、修习喜心能够证得第三禅,而修习舍心直接证得第四禅,没有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直接证得第四禅。因此,我们说如果一个人具足了慈心禅那、悲心禅那、喜心禅那、舍心禅那,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已经证得了无量心,他是具足了慈、悲、喜、舍这四种功德。
接着是四种无色,四种无色分别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要修习这四种无色界定必须要具足色界的四种禅那,他必须要达到色界的第四禅,而且它的所缘并不是阿那巴那,也不是其它业处,它的所缘是以遍业处,就是kasi
a。他可以先取地遍来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之后在地遍第四禅的基础上再修习空无边处、再修习识无边处、再修习无所有处、再修习非想非非想处。
然后他可以以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来修,然而一般并不以限定虚空遍来修,因为限定虚空遍跟空无边处是非常相象的,虽然它们还是有区别,但是非常相象的,因此,我们通常不用限定虚空遍来修习而证得无色界定。
接着是一想,这里的想是食厌想,食厌想是取食物的厌恶而修习的。
然后接着是四界分别,就是一个差别,差别是四界分别,这里的四界是地界(pathav
dhàtu)、水界(àpodhàtu)、火界(tejodhàtu)、风界(vàyodhàtu),这里的地、水、火、风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地、水、火、风,我们必须要知道,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是《阿毗达摩》里面所提到的究竟法里的地、水、火风,它们跟我们前面提到的四种遍业处里的地、水、火、风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这里的四界或者称为四大,它是一切的色法都具备的,乃至到空气,都有地、水、火、风在。如果我们有观智的话,我们去分析空气里面有很多很多物质,很多很多色法在里面。我们也照样可以取任何的色法,然后来分析它,我们都可以见到地水火风。这里的地、水、火、风是组成一切色法的最基本的究竟法,最基本的元素,它们是不可分离的。
而修习四界分别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简略法;
第二种是详尽法。
简略法和详尽法在帕奥禅林都会有教导。然而一般上来说我们先教导的是简略法,就是观照身体里面地、水、火、风的十二种特相,之后在修色业处的时候我们才会教导详尽法。
那现在我们很粗略地谈到了这四十种业处,但是这四十种业处其实每一种业处我们都可以修习的,除了现在修习十种不净稍微有点困难的话,但是并不是不能够修习。现在在帕奥禅林里面这些业处除了十种不净,我们通常会教一些禅修者直接先进入禅那,之后再去取一种不净相,就是用一种不净来成就不净业处,而不会每一种都修,而对于其他的业处,如果禅修者愿意的话,每一种业处都可以教导,而如果大家是有兴趣的话,每一种业处都可以修习。
这四十种业处是依什么分别的呢?是依所缘分别的。我们说到了地、水、火、风这四种遍,青、黄、红、白这四种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这些都是所缘,它不是依禅那而分的。十种随念也是依所缘而分的,十种不净也是依所缘而分的,慈、悲、喜、舍也是依所缘而分的,四种无色也是依所缘而分的,还有一想跟一差别也是依所缘来分的。
所以,依所缘而分为四十种业处,这是《清净道论》里面把佛陀所教导的止业处所整理出来的。因为在《经藏》里面佛陀教导了很多种业处,然后把这些业处整理成四十种。因此,在上座部佛教的传承里面说到修止,说到培育心清净,说到修习增上心学,离不开这四十种业处。
有时候,我们说的四禅八定,其实真正来说是指四种色界的禅那以及四种无色界的定。四种禅那是依照所证得的功德而说的,而不是依所缘而说的。如果依所缘来说,证得四种禅那,他是依照十遍、依照四种无量、依照十种不净以及依照身至念跟阿那巴那念来证得。
四种无色并不是禅那取一种所缘,这四种无色界定的所缘都不同的。比如说空无边处定,它是取无边虚空为所缘而证得了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是取遍一切的空无边处的禅心,这种定心,取它的心为所缘,这种心称为识而证得的。而无所有处是取空无边处的禅心的没有而证得的。而非想非非想处心是取无所有处禅心、无所有处定心的微妙、殊胜而证得的。因此,它们的所缘也是不同的。
在这里还必须得再说明一下为什么有些业处可以证得禅那,有些业处不能证得禅那?我们可以稍微分析一下。所有可以证得色界禅那的,在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三十种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哪三十种呢?大家知道吗?十遍、十不净、阿那巴那、身至念、四种梵住、四种无色,这三十种是可以证得禅那的。
我们先不讲四种无色,除了这四种无色之外,其它的二十六种禅那都是色界的禅那,其中十种遍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而十种不净可以证得色界的初禅,身至念也只能证得色界的初禅,阿那巴那可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慈、悲、喜三种梵住可以证得色界的第三禅,而舍心修习可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
它们的所缘…
《《清净道论》-四十业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