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四十业处▪P5

  ..续本文上一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什么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pa¤¤atti或者称为概念法。也许我们稍微再解释一下,大家就会很容易理解,比如说修地遍,这里的“地”是指我们平时看到的土地的地,是不是?为什么修四界分别不能够证得禅那呢?

  因为四界分别的所缘是paramattha dhamma,parama是殊胜、最高的意思,再加attha,attha的意思是义或者利益、意义都可以。这个是究竟的、最高的、殊胜的,因此直接的翻译它是称为胜义法。如果一个禅修者要修习四界分别,分析色法的地、水、火、风,因为这里的地、水、火、风并不是我们一般所看到的那种地、水、火、风,它是属于究竟法的地、水、火、风。因此,取究竟法为所缘不能证得色界的禅那,他只能够证得近行定。

  而取概念法,比如说我们取地的概念,只是作意它是「地、地、地……」,这里的地是平时我们看到的大地、土地的地。因为所见到的这些地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是不存在的。它是可分析的,它只是由于概念而形成,正如我们说到的人,比如说我们要修慈心、修悲心、修喜心、修舍心,为什么能够证得禅那呢?

  因为它的对象是有情,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没有所谓的有情、没有所谓的人、没有所谓的猪、没有所谓的鸡、狗等等,乃至到没有所谓的佛陀、没有所谓的弟子、没有所谓的出家的比库、没有所谓的在家人,这些都是概念,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它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然而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它的名色法,我们只是作意它的概念,这个时候取概念为所缘就可以证得禅那。

  所以我们说如果是取概念为所缘的,无论是地、水、火、风这四种我们平时所看到的这些物质的形态,或者说青、黄、红、白这四种颜色,光明或者限定的虚空这些都是属于概念,属于施设法,乃至可以称为假名,它可以证得禅那。

  不净是指尸体,真正有所谓的尸体吗?没有,它只是一堆时节生色而已,如果我们分析这尸体里面的时节生色,那么我们不可能证得禅那,如果我们只是取这尸体的不净、厌恶,是可以证得禅那的。

  同样地,当我们修习身至念,就是三十二身分的时候,真正有所谓的头发、体毛、牙齿、指甲、皮肤、肉、骨等等吗?没有,它只是四因生色的组合而已,只是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跟食生色的组合而已。并没有所谓的称为骨啊,称为肉啊等等这样的东西,然而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它,我们只是注意它,头发就是头发、毛就是毛、指甲就是指甲、牙齿就是牙齿、皮肤就是皮肤、肉就是肉、筋腱就是筋腱、骨就是骨、骨髓就是骨髓,还是可以证得初禅的,因为概念法。

  阿那巴那也是概念,我们的呼吸里面有很多色法在里面,但是我们不能去分析,我们只是知道这个呼吸的概念本身就可以了,不要去分析它。如果你去分析它,你会见到很多色聚,然后再继续分析色聚,还会见到很多究竟色法。

  因此,我们知道如果只是取概念为所缘可以证得禅那,如果去取究竟法是不能证得禅那的。佛随念也是,我们取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功德,因为这种功德是属于佛陀的素质、佛陀的功德,这个是胜义法,而不是概念法,因此修佛随念不能证得禅那,只能够证得近行定。

  所以,我们说到的证得四种色界禅那,它的所缘必须是概念法。然而,请别忘记我们刚才所说的是先排除了四种无色界,在四种无色界定里面有两种定是取概念法为所缘,有两种定是取胜义法为所缘。空无边处取的是无边的虚空为所缘,因此,无边的虚空还是属于概念。还有取空无边处禅心里面的没有,这也是属于概念。然而如果是取空无边处的定心,这是属于究竟法,再取无所有处定心而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它的所缘也是究竟法。

  因此,在四种无色界定里面有两种是概念法,两种是胜义法。因此,我们刚才在提到的时候,我们先说的是二十六种业处,这二十六种业处它们的所缘之所以能够证得禅那,是因为它们的所缘是取概念法的原故。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分别的话,那么将会很清晰。

  接着我们再来讲,在这些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些是有禅相的,有些是没有禅相的。四十种业处当中只有二十二种有禅相,其他的业处没有禅相,有禅相的业处是那些呢?它们是:

  十种遍(dasakasi

  a),这些都必须要有禅相,而它的所缘必须要是似相;

  十种不净,十种不净也必须要有相,有禅相;

  还有另外一种是身至念;

  最后一种是阿那巴那念,古代有时候也称安般念,安波念。

  这二十二种业处有禅相,其它的都没有禅相。

  禅相是什么呢?禅相巴利语叫做nimitta,nimitta的意思是什么?它是标记、标志、标向。在戒律里面经常也会提到nimitta,戒律里面提到nimitta是s

  mànimitta,s

  mà就是界,界、界标、界相叫做s

  mànimitta,这个是属于叫界标、界相。这里所说到的nimitta也是标记、标志、标向的意思,它是什么的标记?它是定力的标记。

  禅相是由什么产生的?由心而产生,由心想而产生,它是心的影像,也是概念法,禅相不是究竟法,也是概念法,一般上来说禅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刚才讲到修习白遍的时候也粗略地讲到这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

  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

  取相(uggaha-nimitta);

  似相(pa

  ibhàga-nimitta)。

  举修阿那巴那、修入出息念为例子。我们的呼吸就是称为parikamma-nimitta,pari就是准备,kamma就是工作,准备工作就是意作,称为意作相或称为遍作相。当一个禅修者要修习阿那巴那念的时候,只要他在这个地方(人中)专注自己的呼吸,这个时候他的呼吸就是遍作相。如果他持续地专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地他的定力提升,会发现到呼吸慢慢地变成光,如果这种光还是白色的,象棉花一样、象云一样、象雾一样,这个时候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Uggaha的意思就是拿取,当然这个只是名词。

  如果说在修习地遍、水遍、火遍、风遍、白遍、红遍、青遍、黄遍、光明遍的时候,他的取相就是我们刚才所说到的,如果你闭上眼睛那种相已经呈现在你的面前,你的意门那里,那个叫做取相。之前的数数地取相,数数地去关注,这个叫做遍作相。

  在阿那巴那里面稍微有点不同。阿那巴那里面的取相是指已经成为了相,这里在《清净道论》里面有很清晰、很详细的分析。我们现在在这里又继续地以阿那巴那为例子来讲。如果当他在鼻头这边呼吸已经变成了有白色的云、白色的雾这样的光明的时候,那么他持续地专注,再专注呼吸,如果这个时候呼吸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光,而且光跟呼吸合二为一,他分不清什么是呼吸什么是光,这个时候他就可以把心投进禅相里面。

  通常,我们在此前的阶段不会随便去说这个是禅相,这个不是禅相,然而如果当他的禅相非常稳固、很稳定地出现在这个地方,而且会发现到呼吸就是光,光就是呼吸。如果你一定要把光和呼吸分开来,反而心会波动,反而心会不舒服,那个时候心自然投进光里面,我们称这个时候为禅相。

  当然这个时候禅相很有可能是似相,但也有可能是取相,然而似相跟取相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取相是象手电筒的光,那么似相很可能象太阳的光;如果说取相是象蜡烛的光,那么似相很可能就象十五、十六晴朗的夜空中的明月那样的光。而我们如果能够在修习阿那巴那的时候专注在似相,而似相就是阿那巴那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所缘。如果离开了似相,要修所谓的阿那巴那是不得的,是不成就的。因为所缘差别故,因为所缘取错了。

  同样地,如果我们要修三十二身分的话,也可以有禅相。然而有些禅那是没有禅相的,比如说修无量心、修慈心,他取的是一切的众生。刚开始在修习慈心的时候,他要对个别的有情修习,这个时候也许会有相。比如说,他要取他很恭敬的老师作为修习慈心(的所缘),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感觉到有老师的像出现在那里,而且是跟他所散播慈爱的那种比如说愿他没有精神的痛苦,那么他所看到的相是一样的。

  当他要取一切众生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不能够说他是禅相,那个是一切众生的相。如果他取天人,他可以看到天人;如果他取地狱的众生,他可以看到地狱的众生;如果他取非人,他可以看到非人的相。但是这种相是无量的,因为无量故,所以我们称这种禅那为无量。

  而四种无色定也是一样。四种无色定其中的空无边是无边的虚空,无边的虚空我们不能够说它是一种相,它只是一种所缘。类似于一个人假如说他能够飞上天上,望上去一望无际的那种虚空,只能够这样比喻。然后识无边,这里的识是心的意思,这个时候它是属于究竟法,我们也不能够说它是属于相。

  无所有处是空无边处禅心里的没有,就是任何东西都没有,完全没有,“natthi, natthi, natthi……”就是「没有、没有、没有……」取这样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够说这个是属于相,非想非非想更不能够说它是一种相。

  因此,在四十种业处当中,只有二十二种业处有相。这二十二种业处分别是:十遍、十不净、身至念以及阿那巴那念。这个是对在《清净道论》里面所说到的心清净里面四十种业处的分别,或者说从它的功德上来说是四种色界的禅那以及四种无色定的分别。不过这些都是属于世间定,在修观的时候,修vipassanà的时候,所有这些禅心也必须要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

  所以在佛陀的教法里面是一层比一层殊胜的,是层层增上的。戒清净是为了定,定的清净(心的清净)是为了慧。虽然定有非常多殊胜的功德,而且定本身就非常殊胜,能够入定的禅修者报告那种喜跟乐是非常微妙的、非常殊胜的。然而不用担心,只要是在佛陀的教法里面,我们一般都不会执着于这些定的。因为知道有更上的东西在里面,但是我们通常把定作为一种工具,它的目标是慧。然而,慧也不能够只是满足于世间慧。

  我们将会讲到十六种观智,十六种观智里面的其中的十四种都是属于世间慧。只有道智跟果智两种才是属于出世间慧。至于说讲增上慧学,或者说讲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跟智见清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简单地谈谈。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Buddh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Dhamm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Sa

  gha§ p

  jemi

  Addhàimàyapa

  ipattiyàjà

  i-jarà-mara

  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清净道论》-四十业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