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四十業處▪P5

  ..續本文上一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什麼呢?他們的共同特點是pa¤¤atti或者稱爲概念法。也許我們稍微再解釋一下,大家就會很容易理解,比如說修地遍,這裏的“地”是指我們平時看到的土地的地,是不是?爲什麼修四界分別不能夠證得禅那呢?

  因爲四界分別的所緣是paramattha dhamma,parama是殊勝、最高的意思,再加attha,attha的意思是義或者利益、意義都可以。這個是究竟的、最高的、殊勝的,因此直接的翻譯它是稱爲勝義法。如果一個禅修者要修習四界分別,分析色法的地、水、火、風,因爲這裏的地、水、火、風並不是我們一般所看到的那種地、水、火、風,它是屬于究竟法的地、水、火、風。因此,取究竟法爲所緣不能證得色界的禅那,他只能夠證得近行定。

  而取概念法,比如說我們取地的概念,只是作意它是「地、地、地……」,這裏的地是平時我們看到的大地、土地的地。因爲所見到的這些地從究竟意義上來說是不存在的。它是可分析的,它只是由于概念而形成,正如我們說到的人,比如說我們要修慈心、修悲心、修喜心、修舍心,爲什麼能夠證得禅那呢?

  因爲它的對象是有情,從究竟意義上來說沒有所謂的有情、沒有所謂的人、沒有所謂的豬、沒有所謂的雞、狗等等,乃至到沒有所謂的佛陀、沒有所謂的弟子、沒有所謂的出家的比庫、沒有所謂的在家人,這些都是概念,從究竟意義上來說它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然而如果我們不去分析它的名色法,我們只是作意它的概念,這個時候取概念爲所緣就可以證得禅那。

  所以我們說如果是取概念爲所緣的,無論是地、水、火、風這四種我們平時所看到的這些物質的形態,或者說青、黃、紅、白這四種顔色,光明或者限定的虛空這些都是屬于概念,屬于施設法,乃至可以稱爲假名,它可以證得禅那。

  不淨是指屍體,真正有所謂的屍體嗎?沒有,它只是一堆時節生色而已,如果我們分析這屍體裏面的時節生色,那麼我們不可能證得禅那,如果我們只是取這屍體的不淨、厭惡,是可以證得禅那的。

  同樣地,當我們修習身至念,就是叁十二身分的時候,真正有所謂的頭發、體毛、牙齒、指甲、皮膚、肉、骨等等嗎?沒有,它只是四因生色的組合而已,只是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跟食生色的組合而已。並沒有所謂的稱爲骨啊,稱爲肉啊等等這樣的東西,然而如果我們不去分析它,我們只是注意它,頭發就是頭發、毛就是毛、指甲就是指甲、牙齒就是牙齒、皮膚就是皮膚、肉就是肉、筋腱就是筋腱、骨就是骨、骨髓就是骨髓,還是可以證得初禅的,因爲概念法。

  阿那巴那也是概念,我們的呼吸裏面有很多色法在裏面,但是我們不能去分析,我們只是知道這個呼吸的概念本身就可以了,不要去分析它。如果你去分析它,你會見到很多色聚,然後再繼續分析色聚,還會見到很多究竟色法。

  因此,我們知道如果只是取概念爲所緣可以證得禅那,如果去取究竟法是不能證得禅那的。佛隨念也是,我們取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功德,因爲這種功德是屬于佛陀的素質、佛陀的功德,這個是勝義法,而不是概念法,因此修佛隨念不能證得禅那,只能夠證得近行定。

  所以,我們說到的證得四種色界禅那,它的所緣必須是概念法。然而,請別忘記我們剛才所說的是先排除了四種無色界,在四種無色界定裏面有兩種定是取概念法爲所緣,有兩種定是取勝義法爲所緣。空無邊處取的是無邊的虛空爲所緣,因此,無邊的虛空還是屬于概念。還有取空無邊處禅心裏面的沒有,這也是屬于概念。然而如果是取空無邊處的定心,這是屬于究竟法,再取無所有處定心而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它的所緣也是究竟法。

  因此,在四種無色界定裏面有兩種是概念法,兩種是勝義法。因此,我們剛才在提到的時候,我們先說的是二十六種業處,這二十六種業處它們的所緣之所以能夠證得禅那,是因爲它們的所緣是取概念法的原故。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分別的話,那麼將會很清晰。

  接著我們再來講,在這些四十種業處當中有些是有禅相的,有些是沒有禅相的。四十種業處當中只有二十二種有禅相,其他的業處沒有禅相,有禅相的業處是那些呢?它們是:

  十種遍(dasakasi

  a),這些都必須要有禅相,而它的所緣必須要是似相;

  十種不淨,十種不淨也必須要有相,有禅相;

  還有另外一種是身至念;

  最後一種是阿那巴那念,古代有時候也稱安般念,安波念。

  這二十二種業處有禅相,其它的都沒有禅相。

  禅相是什麼呢?禅相巴利語叫做nimitta,nimitta的意思是什麼?它是標記、標志、標向。在戒律裏面經常也會提到nimitta,戒律裏面提到nimitta是s

  mànimitta,s

  mà就是界,界、界標、界相叫做s

  mànimitta,這個是屬于叫界標、界相。這裏所說到的nimitta也是標記、標志、標向的意思,它是什麼的標記?它是定力的標記。

  禅相是由什麼産生的?由心而産生,由心想而産生,它是心的影像,也是概念法,禅相不是究竟法,也是概念法,一般上來說禅相可以分爲叁個階段。我們剛才講到修習白遍的時候也粗略地講到這叁個階段。

  這叁個階段分別是:

  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

  取相(uggaha-nimitta);

  似相(pa

  ibhàga-nimitta)。

  舉修阿那巴那、修入出息念爲例子。我們的呼吸就是稱爲parikamma-nimitta,pari就是准備,kamma就是工作,准備工作就是意作,稱爲意作相或稱爲遍作相。當一個禅修者要修習阿那巴那念的時候,只要他在這個地方(人中)專注自己的呼吸,這個時候他的呼吸就是遍作相。如果他持續地專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地他的定力提升,會發現到呼吸慢慢地變成光,如果這種光還是白色的,象棉花一樣、象雲一樣、象霧一樣,這個時候稱爲取相(uggaha-nimitta)。Uggaha的意思就是拿取,當然這個只是名詞。

  如果說在修習地遍、水遍、火遍、風遍、白遍、紅遍、青遍、黃遍、光明遍的時候,他的取相就是我們剛才所說到的,如果你閉上眼睛那種相已經呈現在你的面前,你的意門那裏,那個叫做取相。之前的數數地取相,數數地去關注,這個叫做遍作相。

  在阿那巴那裏面稍微有點不同。阿那巴那裏面的取相是指已經成爲了相,這裏在《清淨道論》裏面有很清晰、很詳細的分析。我們現在在這裏又繼續地以阿那巴那爲例子來講。如果當他在鼻頭這邊呼吸已經變成了有白色的雲、白色的霧這樣的光明的時候,那麼他持續地專注,再專注呼吸,如果這個時候呼吸已經慢慢地變成了光,而且光跟呼吸合二爲一,他分不清什麼是呼吸什麼是光,這個時候他就可以把心投進禅相裏面。

  通常,我們在此前的階段不會隨便去說這個是禅相,這個不是禅相,然而如果當他的禅相非常穩固、很穩定地出現在這個地方,而且會發現到呼吸就是光,光就是呼吸。如果你一定要把光和呼吸分開來,反而心會波動,反而心會不舒服,那個時候心自然投進光裏面,我們稱這個時候爲禅相。

  當然這個時候禅相很有可能是似相,但也有可能是取相,然而似相跟取相它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說取相是象手電筒的光,那麼似相很可能象太陽的光;如果說取相是象蠟燭的光,那麼似相很可能就象十五、十六晴朗的夜空中的明月那樣的光。而我們如果能夠在修習阿那巴那的時候專注在似相,而似相就是阿那巴那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的所緣。如果離開了似相,要修所謂的阿那巴那是不得的,是不成就的。因爲所緣差別故,因爲所緣取錯了。

  同樣地,如果我們要修叁十二身分的話,也可以有禅相。然而有些禅那是沒有禅相的,比如說修無量心、修慈心,他取的是一切的衆生。剛開始在修習慈心的時候,他要對個別的有情修習,這個時候也許會有相。比如說,他要取他很恭敬的老師作爲修習慈心(的所緣),這個時候他可能會感覺到有老師的像出現在那裏,而且是跟他所散播慈愛的那種比如說願他沒有精神的痛苦,那麼他所看到的相是一樣的。

  當他要取一切衆生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不能夠說他是禅相,那個是一切衆生的相。如果他取天人,他可以看到天人;如果他取地獄的衆生,他可以看到地獄的衆生;如果他取非人,他可以看到非人的相。但是這種相是無量的,因爲無量故,所以我們稱這種禅那爲無量。

  而四種無色定也是一樣。四種無色定其中的空無邊是無邊的虛空,無邊的虛空我們不能夠說它是一種相,它只是一種所緣。類似于一個人假如說他能夠飛上天上,望上去一望無際的那種虛空,只能夠這樣比喻。然後識無邊,這裏的識是心的意思,這個時候它是屬于究竟法,我們也不能夠說它是屬于相。

  無所有處是空無邊處禅心裏的沒有,就是任何東西都沒有,完全沒有,“natthi, natthi, natthi……”就是「沒有、沒有、沒有……」取這樣的,所以我們也不能夠說這個是屬于相,非想非非想更不能夠說它是一種相。

  因此,在四十種業處當中,只有二十二種業處有相。這二十二種業處分別是:十遍、十不淨、身至念以及阿那巴那念。這個是對在《清淨道論》裏面所說到的心清淨裏面四十種業處的分別,或者說從它的功德上來說是四種色界的禅那以及四種無色定的分別。不過這些都是屬于世間定,在修觀的時候,修vipassanà的時候,所有這些禅心也必須要觀照它是無常、苦、無我。

  所以在佛陀的教法裏面是一層比一層殊勝的,是層層增上的。戒清淨是爲了定,定的清淨(心的清淨)是爲了慧。雖然定有非常多殊勝的功德,而且定本身就非常殊勝,能夠入定的禅修者報告那種喜跟樂是非常微妙的、非常殊勝的。然而不用擔心,只要是在佛陀的教法裏面,我們一般都不會執著于這些定的。因爲知道有更上的東西在裏面,但是我們通常把定作爲一種工具,它的目標是慧。然而,慧也不能夠只是滿足于世間慧。

  我們將會講到十六種觀智,十六種觀智裏面的其中的十四種都是屬于世間慧。只有道智跟果智兩種才是屬于出世間慧。至于說講增上慧學,或者說講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跟智見清淨,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裏簡單地談談。

  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Buddh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Dhamm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Sa

  gha§ p

  jemi

  Addhàimàyapa

  ipattiyàjà

  i-jarà-mara

  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些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些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清淨道論》-四十業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