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論》-十六觀智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6月6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根據《阿毗達摩》:凡是名法它有一個特相,它的特相是朝向所緣,因此作爲慧來說也必須有所緣、有對象、有目標。慧的目標就是我們在上節課簡單提到的慧谛。但是這裏所講到的四種慧或五種慧。如果講到四種慧的話,那麼前面的這四種清淨,就屬于增上慧學: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這四種清淨作爲慧,它的目標是諸行法,也就是我們在上節課提到的蘊:五取蘊;處:內六處、外六處,也就是十二處;界:十八界;根:二十二根和緣起。而作爲智見清淨的所緣是涅槃,因爲它是屬于出世間智。
我們在實際禅修的時候,如果要從增上心學轉到增上慧學當中,這兩種學之間有一個連接的地方、有一種特別的業處,這種業處既可以說是屬于增上心學的範疇,也可以說是增上慧學的範疇。或者說它既爲止業處所涉,又爲觀業處所涉,這種業處就是四界差別。爲什麼它既屬于止又屬于觀呢?因爲四界分別觀在四十種業處當中它爲止業處所涉,因此一個禅修者修習四界分別觀他可以達到近行定,當他達到近行定的時候,在這個階段還是爲止所涉,爲增上心學所涉。等他修四界分別觀而一直在近行定的基礎上,繼續再往上修習,他將會看到究竟色法。見到了究竟色法之後他再進一步修習和分辨究竟色法,這樣的話他就已經跨入了修觀之門,就已經進入了名色辨別智,要培育名色辨別智的初階了。
那我們應當如何來修行四界分別觀呢?如何從四界分別觀走進修習慧之門呢?在《清淨道論》裏面,我們可以打開558頁,558頁的第二段,因爲在《清淨道論》裏面從第十八品講到見清淨智,其中它就說到了四界差別的法。四界差別法,其實純觀行者或者止行者,純觀行者在叁藏經典裏面並沒有出現過,但是在《清淨道論》裏面,第一次出現了純觀行者這樣的名稱,純vipassanà的行者也就是純觀行者(suddhavipassanà yànika),另外的是奢摩他(samatha)行者,全稱應該是稱爲止觀行者。這兩種行者他們的區別是:如果是純觀行者的話,那麼他的定力只是達到近行定的階段,並沒有達到安止定;而稱爲samatha行者,他的定力是達到了安止定,擁有了色界禅那或者無色界定的任何一種或者全部的,在擁有禅那的基礎上,以禅那的定力爲基礎再轉修觀的這樣的行者稱爲samatha行者。
無論是修純觀行者也好,還是修止觀行者也好,僅以在四界差別解釋中所說的,諸界的把握門中任何一門而簡略或詳盡的把握四界。
也就是說,無論你是修純觀行者的還是修止觀行者,如果你要開始把握名色就必須要先修習四界分別觀。四界分別觀有兩種修行方法,簡略法在《大念處經》、《念身經》、《念處經》等等都有教導。而詳盡法在《象迹喻大經》、在《教誡羅候羅大經》、在《戒分別經》這些中部經典裏面都有教導,佛陀有教導,這兩種方法都是修習四界分別的方法。
如果說修習簡略法,在經文裏面講到:
「諸比庫,比庫隨其所至,隨其所願,以此身中觀察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果是修習詳盡法的禅修者,他就把身體,把這個稱爲所謂的身體分爲四十二個部分,其中在身體裏面地界最明顯的有二十個部分,他們依次是:頭發、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跟腦,這二十個是地界最明顯的部分;而水界最明顯的部分有十二個,它們依次是:膽汁、痰、膿、血液、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這十二個是水界最明顯的部分;而火界最明顯的部分有四個,它們是:體溫、成熟之火、發燒之火以及消化之火這四種;而風界最明顯的部分在身體裏面有六種,它們依次是:上行風――打嗝、下行風--放屁或者大小便時往下的那種風、腹內腸外的風、腸內的風、還有肢體裏面循環的風、以及我們的入出呼吸,這六種在我們體內是屬于風界最明顯的六個部分。
如果以四界分別的詳盡法來修習,就是辨識這四十二身分,也就是這身體裏面的四十二個部分的四界,再分析他們裏面的究竟色法,以此來修行詳盡法。
然而在帕奧禅林一般以簡略法爲入門來修習的,如果說以簡略法,我們通常會依照在《法聚論》裏面講到的四界的特相來修行。在《阿毗達摩》的第一部論Dhammasa
ga
i《法聚論》或者稱爲《法集論》。這部論裏面提到了四界當中的地界有六個特相,這六個特相我們都可以很明顯很清楚的感知到的,他們依次是叁對:硬-軟、粗-滑、重-輕,這叁對是相對的,稱爲地界的特相;水界的特相是流動跟黏結;火界的特相是冷跟熱;風界的特相是支持跟推動。這是記載于《阿毗達摩》的《法集論》裏面對四界分別的解說。
如果我們要辯識、修行四界分別,我們可以先從這十二個當中最明顯的開始辨識。在這四界分別即十二個特相當中最明顯的是推動,什麼是推動呢?我們身體的任何動作都是屬于動,這種動就是屬于推動。比如說我們舉舉手,把手放下,稍微側一下身,起立、走路,任何身體的動作都是屬于風界的特相。風界的特相就是移動,使色法從一個地方移到另外一個地方,所以在十二個特相當中,推動是最容易辨識的,乃直到我們呼氣吸氣,當我們吸氣的時候這種氣流往我們體內沖也是屬于推動,我們心跳、脈搏的跳動也是屬于推動,乃直到我們呼氣時腹部、胸部的收縮膨脹也是屬于風界的特相。當我們能夠辨識到全身的風界的時候,我們再開始辨識地界的硬,硬也是非常容易辨識的,只要我們咬咬牙,或者說我們稍微按一下我們身體的這些骨頭關節的部位我們就可以感覺到硬;還有粗,比如我們出家人稍微摸摸頭發,就感覺到是粗的,用舌頭刮一刮我們的牙齒都可以感覺到粗;還有重,我們可以體會到體重往下墜,這就是重;還有辯識支持,比如我們現在稍微把腰彎下來,然後往上一伸,會感覺到有一種力量,這就是支持,我們如果往下彎,必須用手撐著,不撐著就倒下去了,這就是支持。如果是一間舊的房子,如果沒有柱子頂著它就會倒下,這種撐著、頂著的力量就是支持的力量,支持也屬于風大的特相。
接著可以再辨識軟,比如說肌肉的軟,嘴唇的軟;還有滑,接著輕,然後是冷跟熱,如果可以到辨識冷跟熱我們再辨識流動跟黏結,流動就是我們身體血液循環的流動,呼吸從鼻頭一直呼到肺部,氣流的流動,這些都屬于流動,乃至到身體氣流的流動。黏結,我們身體之所以可以成形是因爲水大的黏結力量,如果沒有水大的黏結的作用,任何物體都不能成形。舉個例子,比如說現在這裏有一堆面粉,這些面粉無論我們如何把它們聚合在一起他們都會散掉,但是我們加了水之後它就能夠黏結在一起。或者黏結就好像一把筷子,如果我們用手一抓或者用橡皮筋一綁他們就能夠結合在一起,你松手或者把橡皮筋割斷它就散了,這種向心的凝聚的力量就是黏結,這就是水大的作用。
因此,我們于此身中辨識地、水、火、風四大的十二個特相,這十二個特相分別是: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推動。如果可以辨識到身體的這十二個特相之後,再把這十二個特相分成四組,硬、粗、重、軟、滑、輕是屬于地大,然後我們就觀照硬、粗、重、軟、滑、輕爲地,流動和黏結是水,我們觀察身體的流動與黏結是水;熱跟冷是火大,我們就觀察熱和冷是火;支持跟推動是風,我們就觀察支持和推動是風大。
然而我們在修行這種方法的時候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
「于此身中觀照,此是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因此,我們在修習四大時,是修習體內的四大,而且是如實的、不是靠想象的。你身體的動,這是如實的動,你就不要想象,坐在那裏想象你的手在那裏動,不要想象,它是怎麼樣的就是怎麼樣的。硬也是,身體裏面有骨這些都是屬于硬的,軟的肌肉和血液這些是屬于軟的,它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如實觀照它。
當你能夠很系統地辨識到身體的四大之後,你再把這十二個特相分爲四組,分爲四組之後,就好象《清淨道論》裏面說的,我們觀察硬,因爲地界的特相是硬。水界的特相是流動,火界的特相是熱,風界的特相是支持。我們就以硬、流動、熱、支持這四個特相來辨識四大。
(有人問:「光是屬于什麼?」尊者答:「光是屬于顔色。又問電磁波是屬于什麼?尊者答,電磁波是由很多的色聚微粒組成,它是屬于概念法,它是由許多色法組成。」)
如果我們能夠于此身中辨識四大,如實的辨識四大之後,我們就慢慢地持續地于此身中觀察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如此千遍、萬遍、十萬遍,很多遍,當練習到純熟的時候你會發現到身體已經不見了,沒有所謂身體的概念了,只剩下這一堆四大而已。然後持續再辨識,你會發現這時你的定力很平穩,你可以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整座的辨識,除了四大的相之外沒有所謂的身體了。當你的心很平穩而且你發現到身體已經變成發亮的光體,沒有所謂的身,這光體裏面只有四大,只有地、水、火、風,在這個階段我們就把它稱爲是屬于止業處的階段,這個階段還是屬于增上心學的階段。
在這個時候的定力稱爲近行定,如果說在修止業處的禅修者還想要繼續修行其它的止業處的話,就到此爲止,他就不能夠繼續辨識下去,如果繼續辨識下去他會跨入修觀之門。但是無論對純觀行者或者止觀行者,如果他想要分析色法的話就從此門進入,他就持續的觀照這個身體裏面的四大,當他持…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