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6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根据《阿毗达摩》:凡是名法它有一个特相,它的特相是朝向所缘,因此作为慧来说也必须有所缘、有对象、有目标。慧的目标就是我们在上节课简单提到的慧谛。但是这里所讲到的四种慧或五种慧。如果讲到四种慧的话,那么前面的这四种清净,就属于增上慧学: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这四种清净作为慧,它的目标是诸行法,也就是我们在上节课提到的蕴:五取蕴;处:内六处、外六处,也就是十二处;界:十八界;根:二十二根和缘起。而作为智见清净的所缘是涅槃,因为它是属于出世间智。

  我们在实际禅修的时候,如果要从增上心学转到增上慧学当中,这两种学之间有一个连接的地方、有一种特别的业处,这种业处既可以说是属于增上心学的范畴,也可以说是增上慧学的范畴。或者说它既为止业处所涉,又为观业处所涉,这种业处就是四界差别。为什么它既属于止又属于观呢?因为四界分别观在四十种业处当中它为止业处所涉,因此一个禅修者修习四界分别观他可以达到近行定,当他达到近行定的时候,在这个阶段还是为止所涉,为增上心学所涉。等他修四界分别观而一直在近行定的基础上,继续再往上修习,他将会看到究竟色法。见到了究竟色法之后他再进一步修习和分辨究竟色法,这样的话他就已经跨入了修观之门,就已经进入了名色辨别智,要培育名色辨别智的初阶了。

  那我们应当如何来修行四界分别观呢?如何从四界分别观走进修习慧之门呢?在《清净道论》里面,我们可以打开558页,558页的第二段,因为在《清净道论》里面从第十八品讲到见清净智,其中它就说到了四界差别的法。四界差别法,其实纯观行者或者止行者,纯观行者在三藏经典里面并没有出现过,但是在《清净道论》里面,第一次出现了纯观行者这样的名称,纯vipassanà的行者也就是纯观行者(suddhavipassanà yànika),另外的是奢摩他(samatha)行者,全称应该是称为止观行者。这两种行者他们的区别是:如果是纯观行者的话,那么他的定力只是达到近行定的阶段,并没有达到安止定;而称为samatha行者,他的定力是达到了安止定,拥有了色界禅那或者无色界定的任何一种或者全部的,在拥有禅那的基础上,以禅那的定力为基础再转修观的这样的行者称为samatha行者。

  无论是修纯观行者也好,还是修止观行者也好,仅以在四界差别解释中所说的,诸界的把握门中任何一门而简略或详尽的把握四界。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修纯观行者的还是修止观行者,如果你要开始把握名色就必须要先修习四界分别观。四界分别观有两种修行方法,简略法在《大念处经》、《念身经》、《念处经》等等都有教导。而详尽法在《象迹喻大经》、在《教诫罗候罗大经》、在《戒分别经》这些中部经典里面都有教导,佛陀有教导,这两种方法都是修习四界分别的方法。

  如果说修习简略法,在经文里面讲到:

  「诸比库,比库随其所至,随其所愿,以此身中观察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果是修习详尽法的禅修者,他就把身体,把这个称为所谓的身体分为四十二个部分,其中在身体里面地界最明显的有二十个部分,他们依次是: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跟脑,这二十个是地界最明显的部分;而水界最明显的部分有十二个,它们依次是:胆汁、痰、脓、血液、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这十二个是水界最明显的部分;而火界最明显的部分有四个,它们是:体温、成熟之火、发烧之火以及消化之火这四种;而风界最明显的部分在身体里面有六种,它们依次是:上行风――打嗝、下行风--放屁或者大小便时往下的那种风、腹内肠外的风、肠内的风、还有肢体里面循环的风、以及我们的入出呼吸,这六种在我们体内是属于风界最明显的六个部分。

  如果以四界分别的详尽法来修习,就是辨识这四十二身分,也就是这身体里面的四十二个部分的四界,再分析他们里面的究竟色法,以此来修行详尽法。

  然而在帕奥禅林一般以简略法为入门来修习的,如果说以简略法,我们通常会依照在《法聚论》里面讲到的四界的特相来修行。在《阿毗达摩》的第一部论Dhammasa

  ga

  i《法聚论》或者称为《法集论》。这部论里面提到了四界当中的地界有六个特相,这六个特相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很清楚的感知到的,他们依次是三对:硬-软、粗-滑、重-轻,这三对是相对的,称为地界的特相;水界的特相是流动跟黏结;火界的特相是冷跟热;风界的特相是支持跟推动。这是记载于《阿毗达摩》的《法集论》里面对四界分别的解说。

  如果我们要辩识、修行四界分别,我们可以先从这十二个当中最明显的开始辨识。在这四界分别即十二个特相当中最明显的是推动,什么是推动呢?我们身体的任何动作都是属于动,这种动就是属于推动。比如说我们举举手,把手放下,稍微侧一下身,起立、走路,任何身体的动作都是属于风界的特相。风界的特相就是移动,使色法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在十二个特相当中,推动是最容易辨识的,乃直到我们呼气吸气,当我们吸气的时候这种气流往我们体内冲也是属于推动,我们心跳、脉搏的跳动也是属于推动,乃直到我们呼气时腹部、胸部的收缩膨胀也是属于风界的特相。当我们能够辨识到全身的风界的时候,我们再开始辨识地界的硬,硬也是非常容易辨识的,只要我们咬咬牙,或者说我们稍微按一下我们身体的这些骨头关节的部位我们就可以感觉到硬;还有粗,比如我们出家人稍微摸摸头发,就感觉到是粗的,用舌头刮一刮我们的牙齿都可以感觉到粗;还有重,我们可以体会到体重往下坠,这就是重;还有辩识支持,比如我们现在稍微把腰弯下来,然后往上一伸,会感觉到有一种力量,这就是支持,我们如果往下弯,必须用手撑着,不撑着就倒下去了,这就是支持。如果是一间旧的房子,如果没有柱子顶着它就会倒下,这种撑着、顶着的力量就是支持的力量,支持也属于风大的特相。

  接着可以再辨识软,比如说肌肉的软,嘴唇的软;还有滑,接着轻,然后是冷跟热,如果可以到辨识冷跟热我们再辨识流动跟黏结,流动就是我们身体血液循环的流动,呼吸从鼻头一直呼到肺部,气流的流动,这些都属于流动,乃至到身体气流的流动。黏结,我们身体之所以可以成形是因为水大的黏结力量,如果没有水大的黏结的作用,任何物体都不能成形。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这里有一堆面粉,这些面粉无论我们如何把它们聚合在一起他们都会散掉,但是我们加了水之后它就能够黏结在一起。或者黏结就好像一把筷子,如果我们用手一抓或者用橡皮筋一绑他们就能够结合在一起,你松手或者把橡皮筋割断它就散了,这种向心的凝聚的力量就是黏结,这就是水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于此身中辨识地、水、火、风四大的十二个特相,这十二个特相分别是: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如果可以辨识到身体的这十二个特相之后,再把这十二个特相分成四组,硬、粗、重、软、滑、轻是属于地大,然后我们就观照硬、粗、重、软、滑、轻为地,流动和黏结是水,我们观察身体的流动与黏结是水;热跟冷是火大,我们就观察热和冷是火;支持跟推动是风,我们就观察支持和推动是风大。

  然而我们在修行这种方法的时候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

  「于此身中观照,此是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因此,我们在修习四大时,是修习体内的四大,而且是如实的、不是靠想象的。你身体的动,这是如实的动,你就不要想象,坐在那里想象你的手在那里动,不要想象,它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硬也是,身体里面有骨这些都是属于硬的,软的肌肉和血液这些是属于软的,它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如实观照它。

  当你能够很系统地辨识到身体的四大之后,你再把这十二个特相分为四组,分为四组之后,就好象《清净道论》里面说的,我们观察硬,因为地界的特相是硬。水界的特相是流动,火界的特相是热,风界的特相是支持。我们就以硬、流动、热、支持这四个特相来辨识四大。

  (有人问:「光是属于什么?」尊者答:「光是属于颜色。又问电磁波是属于什么?尊者答,电磁波是由很多的色聚微粒组成,它是属于概念法,它是由许多色法组成。」)

  如果我们能够于此身中辨识四大,如实的辨识四大之后,我们就慢慢地持续地于此身中观察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如此千遍、万遍、十万遍,很多遍,当练习到纯熟的时候你会发现到身体已经不见了,没有所谓身体的概念了,只剩下这一堆四大而已。然后持续再辨识,你会发现这时你的定力很平稳,你可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整座的辨识,除了四大的相之外没有所谓的身体了。当你的心很平稳而且你发现到身体已经变成发亮的光体,没有所谓的身,这光体里面只有四大,只有地、水、火、风,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把它称为是属于止业处的阶段,这个阶段还是属于增上心学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的定力称为近行定,如果说在修止业处的禅修者还想要继续修行其它的止业处的话,就到此为止,他就不能够继续辨识下去,如果继续辨识下去他会跨入修观之门。但是无论对纯观行者或者止观行者,如果他想要分析色法的话就从此门进入,他就持续的观照这个身体里面的四大,当他持…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