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P5

  ..续本文上一页行,因此,无明、爱、取、行、业有,这五种缘起支就成为他今生投生为人而成为比库的因。无明、爱、取是属于烦恼,行、业有是属于业,有了烦恼会造业,业在烦恼的支助之下能够带来果报。所以果报五蕴由此而生。

  所以,我们说烦恼轮转、业轮转、异熟轮转成为生命的三种轮转,在因果关系当中纠缠着。

  不过,在这里我还必须要强调:不要以为我们辨识过去世是宿命通。观智和神通是不同的,修习这种方法只是观智的范畴,是缘摄受的范畴,不是神通的范畴。所以不要混淆,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认为说,能够见到过去世就好像无所不知一样,差得远了。

  须知观智的所缘是究竟法,我们要观照过去世,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见到无明、爱、取、行、业,这些都是究竟法,都是心路过程里面的名法,跟当时造业的色法。然而宿命通的能力更大,如果一个人有了宿住智证通的话,他不仅仅能够见到五蕴,他还能够见到概念,

  可以知道他过去生在哪一岁、哪几岁做了什么,他叫什么名字,跟他旁边周围的人,乃至到他的父母的名字,他的村庄的名字都知道,这个是属于神通的范畴。

  但是观智的范畴就不是这样,其实观智的范畴还更弱一点,他取的所缘只限于究竟法的范畴,就是名色法的范畴,对于概念法的范畴这个是属于神通的能力范围。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稍微注意一下,不要把神通跟观智混淆在一起。

  如果能够这样辨识之后,那么再依照《无碍解道》里面讲到的:「因为无明生起,所以有了果报的五蕴生起。无明是因,果报的五蕴是果。」这些果报五蕴在修缘起的时候,还必须要依照六门的五蕴一个一个观:「因为爱生起,所以果报的五蕴生起。爱是因,果报五蕴是果。因为取生起,所以果报五蕴生起。取是因,果报五蕴是果。因为行生起,所以果报五蕴生起。行是因,果报五蕴是果。因为业有生起,所以果报五蕴生起。业有是因,果报五蕴是果。」

  就用这样的方法,这里的果报五蕴它必须要依照色、受、想、行、识的次第,观照每一个眼门心路过程里面、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里面,每一个心识刹那的五蕴都必须要观照,所以在修习缘起的时候是非常复杂的。都必须要透视它们的因,有的有过去因,有的没有过去因。

  果报五蕴有过去因,有的就没有,比如说速行就没有过去因。速行我们就可以现在造,当你能够这样观照的话,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念。因为心念不是由过去的因所造的,我们现在可以自主。如果说我们造善业和不善业都是由过去所决定的话,那么人就没有自主能力了,是不是?

  然而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所碰到的果报的五蕴,比如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些是属于我们的果报,果报如此,但是速行可变。因此,我们现在所遭受的苦、乐,得、失,很可能是过去的果报;然而我们在速行里面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决定我们造的是善业或不善业。所以在观照缘起的时候,你会很明白地了解到因果关系是这么样的,而且你现在的果是由你过去的因所造成的,但是你现在又可以控制和改变你的未来,为什么呢?因为你现在的速行就是现在造下的业因,这种业因有机缘成熟的话,它会带来未来的果报,这些都必须要通过观智来如实地知见的,而不是靠想象,不是靠猜想的。

  如果能够这样观照的话,那么他再继续观照过去的第二生、第三生、第四生、第五生、第六生,尽他自己的能力能够观照多少世就多少世。观照到一世之后,每一世都要观照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可以这样观照之后,他必须要以今生为因,再观照他的未来生,未来第一生、第二生,尽他自己的能力看他还有多少个未来世。当然,过去的是不可改变的,未来的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

  因为未来是怎么样,决定于现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现在所观照的未来世,是因为在你目前这个状况下,你没有去努力、没有去改变,它会这么样的。然而,如果你很精进的话,你会发现你的轮回缩短了,你的烦恼减少了,乃至到你可以知道你在哪一世断了什么烦恼,在哪一世你可以完全地断除烦恼。你都可以观照,而且都应当观照。

  假如一位禅修者能够如此地修行的话,那么他就能够象《清净道论》这里面说到的,我们打开《清净道论》的563页,第三段:

  「(舍三世的十六疑)他以如是之缘而见名色的转起之后,亦如于现在,而观察于过去世由缘而转起,于未来世亦将由缘而转起。他如是观察关于所说的前际的五疑:『(一)我于过去世存在吗?(二)我于过去世不存在吗?(三)我于过去世是什么?(四)我于过去世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过去世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后际的五疑:『(一)我于未来世存在吗?(二)我于未来世不存在吗?(三)我于未来世将是什么?(四)我于未来世将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未来世将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的现在的六疑:『其次关于现在世的疑惑:(一)我是存在的吗?(二)我是不存在的吗?(三)我是什么?(四)我是怎样(的状态)?(五)而此有情(我)从何处而来?(六)他将至何处去』?他断此一切的疑。」

  这个就是度疑清净(ka

  khàvitara

  avisuddhi)。Ka

  khà就是怀疑、疑惑,对于过去生到底有没有?我过去世怎么样的?我未来世是怎么样的?未来世有没有?这叫做疑。Vitara

  a就是等于说从这一岸渡到那一岸,渡脱了、超脱了。所以,对于过去世的疑、对于现在世的疑、对于未来世的疑就在这个阶段能够解决。因此,已经成就了缘摄受智的禅修者能够渡脱对于过去、对于现在、对于未来三世的疑,因此称为度疑清净。

  好,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Buddh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Dhamm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Sa

  gha§ p

  jemi

  Addhàimàyapa

  ipattiyàjà

  i-jarà-mara

  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