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十六观智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10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大德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清净道论》,看我们能不能今天把《清净道论》的大概的内容和道次第讲完,接着我们就可以进行戒学部分的学习了。
在我们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通过辨识色法以及辨识名法来修习色业处和名业处,从而证得了名色辨别智。由于能够辨识名法跟色法,从而就破除了执著于五取蕴,执著于色、受、想、行、识,或者说执著于名色,执著于十二处或十八界等等当中有所谓的我、有情、人、男人、女人等等这样的邪见,由于他暂时的镇服了这样的邪见,因此我们称这个阶段为见清净。
当禅修者能够辨识了色法和名法之后,他还必须得再继续地追查名色法之因。也就是说,他应当根据《无碍解道》里面所教导的,我们称为缘起第五法的方法。去追究这一堆的果报五蕴,现在这一世的名色法它是由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业有五种过去因所造成的。我们通过这种方法来修习缘起,之后我们再继续的追溯过去的第一生、前第二生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此往前推,尽自己的能力辨识自己多少次的过去世,然后再追查。因为现在世造的业将在今生临终的时候,在其中某一种业成熟会令我们投生到下一世的某一种境界、某一种趣里面,或者说人趣、天趣。如果因为恶业的成熟可能会堕落到恶趣。我们再如此辩识,然后再找到今生和未来世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用这样的方法来修行缘起。由于把握了缘起,所以他越度了对于过去生、现在世跟未来世三世之疑。
我们打开《清净道论》的568页,当一位禅修者他以缘起第五法,记载于《无碍解道》里面的第五法修习之后,他接之可以依照经教法里面佛陀经常教导的: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纯大苦蕴聚集。」
依照这种我们在实修上称它为缘起的第一法,用这样的方法再观照三世的缘起。
我们再看《清净道论》里面,上面的第三行:
「如是以死及结生而知一切法者,曾经增加了以一切行相而把握名色之缘的智,善断十六种的疑惑。」
这十六种疑惑就是我们上一节课讨论的,记载于《中部》的关于过去世的疑、对于未来世的疑、对于现代世的疑一共有十六种,这个也就是《清净道论》第563页里面我们在上一节课讨论过的。
「不但如此,并且断了关于疑师、疑法、疑僧、疑学、疑过去的五蕴、疑未来的五蕴、疑过去未来的五蕴、疑缘起这八种疑惑及镇服了六十二种恶见。」
这六十二种恶见是记载于《长部》第一部经,《梵网经》(Brahmajàlasutta§)里面所提到的对于过去,对于未来、关于常见、断见等等一共分为六十二种邪见。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够修习缘起,能够把握好名色法的因,掌握好它们之间的因果律,他可以断除这些邪见。
「如是应知以种种的方法而把名色之缘而超度了关于三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为度疑清净,同时法住智、如实智、正见也是这度疑清净的同义语。即所谓由无明之缘而有行为缘生。这两者都是缘生,把握此缘的智为法住智。」
我们再隔一段看:
「由此『如实之』智而具观者,于佛教中名为得入息者『圣果』、得建立者『圣道』、决定至者『他肯定能够证悟的意思』及小须陀洹。」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索答般那(sotàpanna,古译为须陀洹)他已经完全地断除了邪见,完全地断除了戒禁取见以及疑,然而如果一位禅修者已经证悟了见清净跟度疑清净,那么由于他的观智所以镇服了见跟疑,由于邪见跟疑在这个阶段已经给镇服了、已经不会生起了,因此称为小须陀洹,虽然还没有完全断。
我们在这里讨论了修习见清净,度疑清净,接著再进一步培育道非道智见清净,在修习道非道智见清净的时候,有两种智在这个阶段培育:
第一种是思维智。
第二种是生灭随观智。
在这个阶段,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有一个转折点,如果我们在修名色辨别智的时候主要分析名法与色法,如果在修缘摄受智的时候必须追查名色法之因,因此在《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面说到了:
「以相、味、现起、足处来辨识名法与色法称为名色辨别智。如果在追查名色法之因,他们的缘称为缘摄受智。无论是修习名色辨别智还是缘摄受智,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所缘是取名法跟色法的自性相。」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甚至说,即使一个人有了见清净,有了度疑清净,他还没有开始真正的修观,没有真正的修vipassanà。什么叫做vipassanà,什么叫做修观呢?在《法集论》(Dhammasa
ga
i)的注《殊胜义论》(A
hasàlin
)里说:
“Aniccàpasena vividhehi àkàrehi dhamme passat
ti vipassanà.”
这里就是给vipassanà定义的非常清晰,什麼叫做修观。aniccàdi,aniccà是无常,àdi是等,也就是在这里提到的无常(aniccà)、苦(dukkhe)、无我(anattà),以无常、苦、无我,透过或者通过无常、苦、无我。vividhehi,vivi是不同的,idhehi是idhe + ehi是表示复数,idhe是种类的意思,不同的种类。àkàrehi,àkàre的意思是形相,不同的形相。Passat
ti这里是动词,作为动词看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译的话,是不同的看,或者异观。然后vipassanà,这里的vi是取自於vividhehi,passat
,他的词根是passa,是看的意思,作为名词的时候passanà,动词形式是passat
,所以这个称为观。那我们从这里看,唯有如实的观照名法与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才称为修观(vipassanà)。vipassanà古代也音译为毗婆舍那或者毗钵舍那,他是由梵语vipa÷yanà所音译的。
我们在前面谈到修名色辨别智和修缘摄受智的时候,他并不是观照诸法的无常、苦、无我,而是先分析,分析行法、分析名色法,所以在《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面并不把这两种智归为观智当中。因为刚开始在修名色辨别智的时候,他是先破除色法跟名法的密集,我们讲到的色法有三种密集:组合密集、相续密集、功用密集。为了破除这些密集,所以修习色法,修习色法是为了见到究竟色法,如果不是的话见到的都是概念法。比如说:有形象的、有方所的、有方位的、有时间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物质都被概念所包装著,看到的是有形象的、有空间的、有时间的、有方所的、有速度的,其实所谓的速度所谓的时间都是概念。因此如果我们要修vipassanà,我们必须破除这些概念。如果只是以概念法来修习,那不是叫真正的vipassanà,因为他取的所缘错误的缘故,找错了对象。
因此在修习名色辨别智和缘摄受智的时候,它是为了通达行法个别的自性相(sabhàva lakkha
a),自性相的意思是他们个别的特征,然后从思维智开始才是取诸行法的共相(sàma¤¤a lakkha
a),这里的共相就是无常相(aniccà lakkha
a)、苦相(dukkhe lakkha
a)、无我相(anattà lakkha
a)。
我们稍微越过这个阶段,从坏灭随观智开始,除了要观照无常、苦、无我之后,还继续要进一步,那个时候因为他的观智已经慢慢地变得强而有力,变得锐利了,强烈的观智有时候不用再取无常、苦、无我,那个时候到了观智的末端他可以只取一种相,一直观照,乃至达到涅槃。
所以我们在修观的时候又可以这样分,我们现在依照这张道次第的表来分析修观的时候,他们个别的相、他们的所缘。在第一种名色辨别智跟第二种缘摄受智的时候,它取的是行法的自性相;到了思维智之后一直到随顺智这十种观智,他取的是行法的共相;而在这十种观智当中,从思维智到生灭随观智,他取的是生灭相,坏灭随观智一直到随顺智,取的是行法的坏相,也就是灭相,坏灭相(bha
ga),那个时候已经不是udayavyaya。
虽然说任何的观智他的对象都是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换而言之是行法、有为法、因缘造作之法,然而随著观智不断地进步,他们取的相也有所区别。
大家打开《清净道论》的571页,第一段:
「此中:自诸行(名色)的辨别而至於缘的把握为知遍知的范围,因为此间是以通达诸法的各别自相为主。其次从聚的思惟(指思惟智)而至於生灭随观为审查遍知的范围;因为此间是以通达诸法的共相为主(无常、苦、无我)。从坏随观开始,此后为断遍知的范围;因为自此以后,於无常随观者则断常想,於苦随观者则断乐想……乃至於无我随观者则断我想,厌离者断喜,离贪者断贪,灭者断集,捨遣者断取。这是以能令捨断常等的七随观为主。」
所以我们知道在修观当中,依所缘也是有不同的。他们的所缘不同,因此在修观的时候,观智的所缘只有两种,第一种是色法,第二种是名法。这里的名色法也包括他们的因,因为他们的因还离不开名法跟色法。比如说当我们追查到一个人的过去世的时候,过去世也是由名色法组成,未来世也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名色法是不是五取蕴?(答:是五取蕴。)五取蕴和五蕴有什麼区别呢?阿拉汉的五蕴是不是五取蕴?我们观照五取蕴,阿拉汉…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