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说戒品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12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我们在第一节课一起学习了《清净道论》的《序品》,我们在那一节课大致地讲了《清净道论》的意思,以及《清净道论》的主轴、主线。它是贯穿着戒定慧三学来组织的,之后我们又用了三节课的时间,用不详不略的方式,大概地一起学习了《清净道论》里面定与慧的部分,在定的部分我们通过四十种业处的方法,讨论了《清净道论》里面的定,我们又用十六种观智的次第,比较详细地,但又不是非常详尽地讨论了慧的部分。
接着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将讨论戒的部分,在讨论戒律的时候我们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将会依照《清净道论》里面《说戒品》的部分,而且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们还可以继续讨论关于《说头陀支》的那一部分,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再讲一讲如何来实践十三种头陀支。
最后我们将会进入《律藏》的学习,《律藏》的学习我们不可能非常详尽,因为毕竟课时有限,而我们将会以一些与我们生活或者应该说是以僧团的生活,佛制的僧团生活,经常会遇到的而且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得遇到的那些作持的部分,那些义务的部分,我们将一起来共同学习。
现在,我们就准备来学习《清净道论》里面的第一品--《说戒品》。因为清净之道是通往涅槃、通往清净无垢的这条道路。而这条道路是由戒、定、慧而构成的,其中戒跟定是修慧的基础。因此,我们也称为慧根。也就是揭示了如果一位善男子、一位禅修者要培育慧、要断除烦恼、要证悟清净的涅槃,他首先必须得先培育戒以及定而做为修慧的基础,如果没有戒、没有定,而想要培育慧,想要修行vipassanà,就好象说想不要树的根而想要长出一颗树一样。
因此,接下来我们就转入学习戒的部分,然而《清净道论》毕竟它是一本止观的指导书,因此在整部论里面分为二十三品,其中戒的部分只占了两品,而定的部分占了十一品,慧的部分占了十品,因此我们可以从《清净道论》里面的内容比例上来说,《清净道论》它是着重于止观修习的、着重于止观实践的。然而并不是说戒不重要,虽然说在份量上占得很少,然而毕竟《清净道论》不是以讲戒的部分为主的。
在我们上座部的传统里面,如果说想要学戒的话,有两本书是必须得学的,一本叫Ka
khàvitara
,意思就是《疑惑度脱》,它是对于《比库巴帝摩卡》(Bhikkhu-Pàtimokkha)、《比库尼巴帝摩卡》(bhikkhun
-Pàtimokkha),就是《比库波罗提木叉》、《比库尼波罗提木叉》的解释和注解。还有另外一本叫做Khuddasikkhà,Khuddasikkhà是《小学》,它的字面是小学、中学、大学的小学。《小学》这一本书它是用偈颂的方式,非常精要地把在《律藏》里的《大品》、《小品》里面的二十二个犍度那些主要的内容,用偈颂的方式写下来,作为戒律入门的基础书,这个是对戒学部分比较详细的解说。
如果一位禅修者,一位出家众,掌握了戒学之后,他就要涉及到止观的实践,止观的实践又有两本书非常重要,第一本就是我们手头的这本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而第二本是Abhidhammattha-sa
gaha《摄阿毗达摩义论》。在上座部的传统里面,这两本书是修行止观的心要。
因此,如果一位比库、一位禅修者,他精通了这四本书,他掌握了这四本书,那么,可以说他已经可以独住了,因为他已经懂得了戒的持、犯、犯重、犯轻以及僧团的基本运作。因为如果作为一位上座部的比库,他有五年的依止,在这五年的依止当中,他必须得把《疑惑渡脱》(Ka
khàvitara
)(掌握),当然了,《疑惑渡脱》的本母(Matika)就是戒本,就是我们每个比库都要求在五年之内要背诵的。《巴帝摩卡》就是《波罗提木叉》,也就是戒本,而它的解释就是Ka
khàvitara
。
《小学》,我们不能够从它的名字上看是《小学》而说它不重要,这只是名字而已,就正如我们说的《小部》,《小部》里面有许多很重要的经,比如说:《法句》、《经集》、《无碍解道》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够因为它“小”,这里巴利“小”的意思跟我们平时说的大小的小,稍微有点区别,这里“小”的意思是指各种不同的内容混杂在一起,比较杂,那样的意思。如果说把《小部》翻译成《杂部》,或者类似于有些其它部或者称为《杂藏》的那些内容,《小学》是关于僧团的运作以及比库日常生活的那些规范的。
之后,他要掌握对教理的基础。教理的基础《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
gaha)是一本非常精要、但是它的涵盖面又非常广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面,它侧重的是慧,修慧、修观的部份,而《清净道论》它是侧重于止观的部份。虽然《小学》是以讲犍度部分为主,然而它的总纲也是戒定慧,只是说了戒之后它是用几首偈颂把定跟慧带过而已。
就正如我们学《摄阿毗达摩义论》的时候,前面讲了心法、心所法、心路过程、离心路过程那些,又讲了色法,再讲了杂项,最后把那些《说业处品》用非常简单的一章把它带过。所以《摄阿毗达摩义论》主要是在修vipassanà的阶段,修观的阶段,它讲到的那些我们应该观照的究竟色法、究竟名法。
而《清净道论》是一本更加详细的止观指导书。所以在《清净道论》里面我们先要了解,当我们掌握了《清净道论》,虽然它是以戒、定、慧三个纲要来开展这本书的,来广说清净之道的,然而因为戒已经在其它的地方有广说了,所以它不可能详细地解释比库巴帝摩卡的二百二十七条,也不可能讲犍度部分。
而且我们还会发现《清净道论》里面讲的戒跟真正律学里面的戒又有差别,那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问:“难道《清净道论》里面讲到的戒不是律学里面讲的戒吗?”。因为在我们上座部传统的教学里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分清具体的是属于哪一种教法,我们才好深入地讨论。如果我们学律,律有律学的教法,叫做律教,经有经教法,论有论教法。
比如说我们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的根律仪,其实是侧重于经教法。而《巴帝摩卡-别解脱》的是侧重于律教法。在律教法里面有些它是属于不犯的,但在经教法里面就犯。
举个例子,如果一位比库他抱着想要人供养的动机,他想要得到名闻利养的动机,想要人家供养,然后他就说法,他说法之后得到很多供养,在律学当中这个是不犯的,但是在经教当中这种动机就是不纯,很可能会涉及到邪命,虽然还不会犯戒。
又比如说,一个比库他生病了,他就向一个没有邀请的在家人要很名贵的药,这个在律教里面就不犯,因为他有病,他要吃药。然而在经教法里面很可能因为他的贪欲心所以他要了一些很高价的药。所以我们在判断的时候,通常如果是律的话,它是非常严格的,犯了就是犯,不犯就是不犯,然而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因此在判一个案例的时候,到底一位比库他是犯还是不犯的时候我们必须得先通达律,律的判断标准。
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尼萨耆亚巴吉帝亚(nissaggiya pàcittiya,尼萨耆波逸提)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第十九条就是从事于金钱交易的,第十八条就是比库接受金钱的,第十九条就是比库从事金钱交易的,就是买东西、卖东西。第二十条是关于物物交换的。其中的第十九条就讲到了,比如说,我要一个手表。当一位比库说:“你帮我买一个手表”。这样的话就变成了指令别人去买东西,那么,假如他真的得到了这个手表的话,这个手表他就必须要舍掉,不能够用。因为这个是指令,教他做。但是如果说:“你帮我带来一个”,这个也不适合,如果说:“你帮我请一个”,这个也不适合。只能够说:“我需要一个表”。
所以,在判断律当中它就非常明确,哪些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所以什么叫做净语,什么是不净语,净语(Kappiya)就是许可的、如法的语言,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又比如说,在巴吉帝亚(pàcittiya,波逸提)第十一条,讲到比库不能够掘土,不能够挖土和叫人挖土。假如这个时候这里需要一条水沟,那怎么办?他不能说:“这里帮我挖一条水沟。”如果这样的话那个在家人,那个净人去挖水沟,变成他就犯了波夷提。那应当怎么样呢?他说:“假如这里有一条水沟”,或者说他在有净人的地方,两位比库在那里谈话说:“假如现在下雨,那些水不知道怎么排,假如这里有一条水沟,那就很好了”。这个是属于净语,那些在家人听了,他经过戒律的训练,他懂得比库的戒律,那么他就自动自觉地在这里挖一条水沟。这样的话这个就属于净语,如法的语言。如果他说挖一条水沟,那就变成了是指令语。
这种净语在僧团的运作当中经常被非常普遍地运用。比如说有时候在森林里面下了雨之后到处都长了很多的杂草,我们不能够说:“你帮我锄草”,锄草就犯了巴吉帝亚的第十条,破坏了生物村。那应该怎么样呢,你可以说:“净人,你看这里边有很多的杂草”。净人他经过戒律的训练他就知道,应当做的是什么,不用说得太明白。这个叫净语,如果说:“这里有很多草,你帮我锄吧。”那个净人真的去锄的话,帐就算在这位比库的身上。净人没有问题,没有过失。因为是这个比库指令人家。
所以,律学它的判断标准犯就是犯,不犯就是不犯。有些是不适合的,但是经教法它还会涉及到…
《《清净道论》-说戒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