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说戒品▪P3

  ..续本文上一页,对某一种行为不能够违越。然而从s

  la原来的意思呢,它反而没有那种消极的禁止的意思,它反而是一种行为,是行为的意思,一种习惯、性格。

  所以巴利语s

  la它含有这样的意思,比如我们有时候称为sus

  la、dus

  la,古代通常翻译成善戒、恶戒。Sus

  la就是好的行为、好的习惯、好的性格的意思。dus

  la,古代通常翻译成恶戒或破戒,其实它也含有不好的行为,不好的性格的意思。

  因此,s

  la如果是直接翻译的话,我们可以说是戒,然而这里的戒它含有一种行为、模式行为、习惯、行为规范的意思。因此在《清净道论》第七页里面第一句:“戒为戒行的意思”,它的巴利语是“s

  lana

  hena s

  laü”,它的意思就是行为的意思称为戒,那什么是戒呢?什么是戒行呢?

  Samàdhànaü và, kayakammàd

  naü sus

  lyavasena avippaki

  atà ti attho.

  Samàdhànaü就是正持,很好地持的意思。也就是通过身、业等善的行为,而不会杂乱的意思,这个称为正持。同时还有upadhàra

  aü,upadhàra

  aü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确持的意思,还有另外一种是容器的意思。

  Upadhàra

  a§ va, kusalàna§ dhammàna§ pati

  hànavasena àdhàrabhàvoti attho.

  也就是说通过伫立于善法等的那种基础或者支撑的意思,这个称为确持(upadhàra

  a§)这个是《清净道论》里面的意思。

  然后又有人把戒解释为头义跟清凉义,头义是(s

  rattho),清凉义是(s

  talattho),这是从字的分析上来说的。Sira是头,首、首级的意思。Attho是意思、意义的意思。S

  ta是清凉的意思,为什么称为头、首呢?以头义或者是头首义,因为在戒定慧当中,第一个是什么?是戒。以戒为戒定慧三学之首,故称为头义或者首义,还有s

  ta,是清凉、冷的意思。比如说s

  tavana,古代翻译成清凉林,s

  ta古代翻译成尸陀林,清凉是由于已经镇伏了身语的那种违犯而得以清凉,故也可以以清凉义为戒的意思。

  那什么是戒的相呢?这里的相是lakkha

  a,味是rasa,现起是paccupa

  hàna,足处是pada

  hànàn

  ,这是论教法的分析方法。在论教法里面,一切的究竟法都可以用这四种分法来解释。其中lakkha

  a的意思就是相。这里的相不是标志(nimitta)的相,这里的相是比如说,佛陀有三十二相,是这里的相,相貌的相,特征,特点的意思。所以这里的相(lakkha

  a)是特征、特点、特相的意思。

  Rasa直接的意思是味道的味,我们说这种味道很好,或者我们舌头所对的境的所缘就称为rasa,就是味道。但是在这里rasa是作为作用的意思,任何的究竟法,它有什么作用,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Paccupa

  hàna直接翻译成现起,也就是它表现为什么?给人、给禅修者体验为什么?它对一种究竟法的体验就称为现起。

  最后一种是pada

  hànà,pada

  hànà直译为足处,有时候也可以称为近因。也就是导致这一种究竟法的产生和存在的直接的因是什么,或者最接近的导致这种究竟法存在于已生起的那些条件,称为近因。

  对于戒来说,以正持身业等以及保持善法的戒行为戒的相(lakkha

  a),它的作用是能够摧毁诸恶行,各种不好的行为,这个是它的作用。而清净的身、语、意,这里的清净是戒的现起,它的足处是惭与愧,惭是尊重自己,愧是尊重他人。所以这个是戒的相、味、现起、足处。

  那什么是戒的功德呢?也就是说持戒有什么利益?世尊说:“一切善戒都具有无后悔的功德”。也就是说,通过正持身行与语行,他不会由于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说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他的心产生追悔。

  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世尊还对在王舍城里的居士说了持戒者能够得到五种功德,哪五种呢?

  第一种、持戒者因为不放逸,能够得大财聚;

  第二种、因为持戒,他的善名远扬;

  第三种、因为持戒,无论他去到任何一种群体里面,他都不会怖畏、羞惭;

  第四种、持戒者命终的时候不会昏昧,由于他不会思维到自己的破戒、恶行而心里追悔,心里忐忑不安;

  第五种、持戒者因为戒行,他能够投生到天界。

  因此,戒是能够保持人身的基本,一位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如果能够善持戒,对戒律守持不犯,如果对于出家人来说,犯了就忏悔,忏悔了就得清净。对于出家人来说,有两种是持戒清净:第一种是守持不犯;第二种是犯了就忏悔。这两种通过如法的忏悔,那么已经犯了戒也可以得到清净。然而有一种戒是不能忏悔的,巴拉基嘎(pàràjika,波罗夷)。

  如果一位佛陀的弟子,能够持好戒,那么他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投生到天界。如果一位禅修者他修定,而且他的定达到禅那的阶段,一直维持到他临终的时候还不退,他愿意的话,他在临终之前可以入定而投生到梵天界,而如果一个人修观、修vipassanà,他一直持续地修观,而修观可以使他断除烦恼,可以解脱。

  所以戒、定、慧的功德是层层殊胜,层层增上的,由于戒只能够是对于身与语恶行的不犯,因此戒只能够保持一个人投生到欲界的善趣里面。因为色界与无色界不是戒的范畴,他是属于禅那的果报。所以假如一个禅修者,他还没有得定的话,没有得到禅那的话,他就不可能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而成为梵天人。

  然而只是通过持戒和修定也不能够得到解脱,不能够得到生死轮回究竟的解脱,还必须得修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说的断除烦恼是由道心而执行的,而道心的近因、道智的近因就是观智。因此,一位禅修者要证得圣道、圣果一定要修观,要修vipassanà,这是由于近因的缘故。因为他们的果报是不同的,持戒的果报并不能够直接证入涅槃,不能够达到解脱,他只能够别解脱,而这里的解脱是属于彼分解脱,是属于彼分断。因为它是对现起的所缘境能够解脱,不犯身与语的恶行。

  在《清净道论》里面又有一条很长的偈颂,讲到戒的功德的。总之,“戒为诸德的根本,一切罪恶的破坏者,当知这是略说诸戒的功德。”

  我们再看看戒的分类,戒到底有几种?

  一切的戒都有自己戒行的特相,这个是一种;

  而两种的分法,戒又可以分为:

  1、作持戒;

  2、止持戒。

  作持戒就是世尊说“这个应当这样作”,这里就包含了在《律藏》里面最主要是《犍度》的部分,应当怎么样,应当怎么样。而止持戒,是世尊说“此事不应当这样作”,是禁止的,这个是偏重于《巴帝摩卡》(pàtimokkha,波罗提木叉)的那一类。

  然而在《律藏》里面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说在《巴帝摩卡》里面最后的一篇――《众学法》,它是属于作持的部分,不是属于止持,因为后面每一句它都有“sikkhà kara

  ya”,“应当学”,就是应当这样作。这里的”应当学”的意思就是假如一位比库他由于不恭敬、漫不经心他没有作,这样就犯戒。所以应当作的就是他要这样作而没有作,他就犯戒;而止持呢,就是他不应当这样作,而他作了就犯戒,这个是他们的差别。

  就比如说不能够杀动物一样。如果世尊已经这样禁止了,不能够杀那些畜牲,断除那些生物的命。如果一位比库去断除生物的命,他作了,他就违犯了这种止持,就是这种禁止的,因此犯戒。

  而比如说在《众学法》的第一条,就是我们应当很好地穿好下衣,第二条我们应当很好地穿好上衣,假如我们漫不经心地把下衣穿得坠下来或者穿得象在家人一样,或者我们把上衣乱披,或者乱围着,如果我们是用不恭敬、漫不经心的态度这样做,那就是犯了恶作(dukka

  a,突吉罗)。

  所以对于止持和作持,止持是作了犯,不作是持;对于作持呢,是作了就不犯,作了就是持,而不作是犯,是这样的意思。

  第二种是依等正行跟初梵行而分。等正行就是最上的行为,或者说活命的第八戒以外,其它的都是同义语。等正行或者说是指定关于应该行的,称为等正行。初梵行是为道初梵行的初步,也就是活命第八是这里的同义语。或者有时候说那些微细的学处是属于等正行戒,而初梵行戒是其它的。或者说两种分别是初梵行,就是经分别。两种分别就是大分别以及比库尼分别。Vibha

  ga是分别的意思,而犍度的部分是属于等正行。由于等正行的成就而初梵行成就,所以世尊说:“诸比库!若彼比库不得等正行法的圆满而能得初梵行法的圆满者,实无是处”。

  离戒与不离戒。如果是离杀生、离偷盗等等,这个是属于离戒;其它的思称为不离戒。

  依止戒和不依止戒。依止戒有两种依止:一种是由于贪爱,夹杂着贪爱的戒;另外一种是夹杂着见,邪见的戒,或者说夹杂着清净的见的戒也可以。比如说,有的人他持戒是为了生天,为了投生为人,这样的戒,它夹杂着贪爱,所以称为依止戒;或者为了得到财富,得到名闻利养等等,这样而持戒也称为爱依止戒。如果他想依此戒而得清净,因为这样清净的见而持戒,称为见依止戒。而假如他持戒是为了出世间,为了证悟涅槃,为了断除烦恼,而不是再依爱等等夹杂着,这样的(戒)称为不依止戒。

  时限戒跟终身戒。时限戒就是在某一段时间所持的,比如说在家人有一种叫做八关斋戒的,这种戒就是他假如是限定在一日一夜持,那么这种戒就称为时限戒;而对于其它的戒,比如说对于比库的具足戒,比库尼的具足戒,对于沙马内拉的这些戒,都可以说…

《《清净道论》-说戒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