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某一種行爲不能夠違越。然而從s
la原來的意思呢,它反而沒有那種消極的禁止的意思,它反而是一種行爲,是行爲的意思,一種習慣、性格。
所以巴利語s
la它含有這樣的意思,比如我們有時候稱爲sus
la、dus
la,古代通常翻譯成善戒、惡戒。Sus
la就是好的行爲、好的習慣、好的性格的意思。dus
la,古代通常翻譯成惡戒或破戒,其實它也含有不好的行爲,不好的性格的意思。
因此,s
la如果是直接翻譯的話,我們可以說是戒,然而這裏的戒它含有一種行爲、模式行爲、習慣、行爲規範的意思。因此在《清淨道論》第七頁裏面第一句:“戒爲戒行的意思”,它的巴利語是“s
lana
hena s
laü”,它的意思就是行爲的意思稱爲戒,那什麼是戒呢?什麼是戒行呢?
Samàdhànaü và, kayakammàd
naü sus
lyavasena avippaki
atà ti attho.
Samàdhànaü就是正持,很好地持的意思。也就是通過身、業等善的行爲,而不會雜亂的意思,這個稱爲正持。同時還有upadhàra
aü,upadhàra
aü有兩種意思,一種是確持的意思,還有另外一種是容器的意思。
Upadhàra
a§ va, kusalàna§ dhammàna§ pati
hànavasena àdhàrabhàvoti attho.
也就是說通過伫立于善法等的那種基礎或者支撐的意思,這個稱爲確持(upadhàra
a§)這個是《清淨道論》裏面的意思。
然後又有人把戒解釋爲頭義跟清涼義,頭義是(s
rattho),清涼義是(s
talattho),這是從字的分析上來說的。Sira是頭,首、首級的意思。Attho是意思、意義的意思。S
ta是清涼的意思,爲什麼稱爲頭、首呢?以頭義或者是頭首義,因爲在戒定慧當中,第一個是什麼?是戒。以戒爲戒定慧叁學之首,故稱爲頭義或者首義,還有s
ta,是清涼、冷的意思。比如說s
tavana,古代翻譯成清涼林,s
ta古代翻譯成屍陀林,清涼是由于已經鎮伏了身語的那種違犯而得以清涼,故也可以以清涼義爲戒的意思。
那什麼是戒的相呢?這裏的相是lakkha
a,味是rasa,現起是paccupa
hàna,足處是pada
hànàn
,這是論教法的分析方法。在論教法裏面,一切的究竟法都可以用這四種分法來解釋。其中lakkha
a的意思就是相。這裏的相不是標志(nimitta)的相,這裏的相是比如說,佛陀有叁十二相,是這裏的相,相貌的相,特征,特點的意思。所以這裏的相(lakkha
a)是特征、特點、特相的意思。
Rasa直接的意思是味道的味,我們說這種味道很好,或者我們舌頭所對的境的所緣就稱爲rasa,就是味道。但是在這裏rasa是作爲作用的意思,任何的究竟法,它有什麼作用,它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Paccupa
hàna直接翻譯成現起,也就是它表現爲什麼?給人、給禅修者體驗爲什麼?它對一種究竟法的體驗就稱爲現起。
最後一種是pada
hànà,pada
hànà直譯爲足處,有時候也可以稱爲近因。也就是導致這一種究竟法的産生和存在的直接的因是什麼,或者最接近的導致這種究竟法存在于已生起的那些條件,稱爲近因。
對于戒來說,以正持身業等以及保持善法的戒行爲戒的相(lakkha
a),它的作用是能夠摧毀諸惡行,各種不好的行爲,這個是它的作用。而清淨的身、語、意,這裏的清淨是戒的現起,它的足處是慚與愧,慚是尊重自己,愧是尊重他人。所以這個是戒的相、味、現起、足處。
那什麼是戒的功德呢?也就是說持戒有什麼利益?世尊說:“一切善戒都具有無後悔的功德”。也就是說,通過正持身行與語行,他不會由于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說沒有完成應該完成的事情,他的心産生追悔。
在《大般涅槃經》裏面,世尊還對在王舍城裏的居士說了持戒者能夠得到五種功德,哪五種呢?
第一種、持戒者因爲不放逸,能夠得大財聚;
第二種、因爲持戒,他的善名遠揚;
第叁種、因爲持戒,無論他去到任何一種群體裏面,他都不會怖畏、羞慚;
第四種、持戒者命終的時候不會昏昧,由于他不會思維到自己的破戒、惡行而心裏追悔,心裏忐忑不安;
第五種、持戒者因爲戒行,他能夠投生到天界。
因此,戒是能夠保持人身的基本,一位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如果能夠善持戒,對戒律守持不犯,如果對于出家人來說,犯了就忏悔,忏悔了就得清淨。對于出家人來說,有兩種是持戒清淨:第一種是守持不犯;第二種是犯了就忏悔。這兩種通過如法的忏悔,那麼已經犯了戒也可以得到清淨。然而有一種戒是不能忏悔的,巴拉基嘎(pàràjika,波羅夷)。
如果一位佛陀的弟子,能夠持好戒,那麼他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投生到天界。如果一位禅修者他修定,而且他的定達到禅那的階段,一直維持到他臨終的時候還不退,他願意的話,他在臨終之前可以入定而投生到梵天界,而如果一個人修觀、修vipassanà,他一直持續地修觀,而修觀可以使他斷除煩惱,可以解脫。
所以戒、定、慧的功德是層層殊勝,層層增上的,由于戒只能夠是對于身與語惡行的不犯,因此戒只能夠保持一個人投生到欲界的善趣裏面。因爲色界與無色界不是戒的範疇,他是屬于禅那的果報。所以假如一個禅修者,他還沒有得定的話,沒有得到禅那的話,他就不可能投生到色界和無色界而成爲梵天人。
然而只是通過持戒和修定也不能夠得到解脫,不能夠得到生死輪回究竟的解脫,還必須得修慧。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所說的斷除煩惱是由道心而執行的,而道心的近因、道智的近因就是觀智。因此,一位禅修者要證得聖道、聖果一定要修觀,要修vipassanà,這是由于近因的緣故。因爲他們的果報是不同的,持戒的果報並不能夠直接證入涅槃,不能夠達到解脫,他只能夠別解脫,而這裏的解脫是屬于彼分解脫,是屬于彼分斷。因爲它是對現起的所緣境能夠解脫,不犯身與語的惡行。
在《清淨道論》裏面又有一條很長的偈頌,講到戒的功德的。總之,“戒爲諸德的根本,一切罪惡的破壞者,當知這是略說諸戒的功德。”
我們再看看戒的分類,戒到底有幾種?
一切的戒都有自己戒行的特相,這個是一種;
而兩種的分法,戒又可以分爲:
1、作持戒;
2、止持戒。
作持戒就是世尊說“這個應當這樣作”,這裏就包含了在《律藏》裏面最主要是《犍度》的部分,應當怎麼樣,應當怎麼樣。而止持戒,是世尊說“此事不應當這樣作”,是禁止的,這個是偏重于《巴帝摩卡》(pàtimokkha,波羅提木叉)的那一類。
然而在《律藏》裏面也不是截然分開的,比如說在《巴帝摩卡》裏面最後的一篇――《衆學法》,它是屬于作持的部分,不是屬于止持,因爲後面每一句它都有“sikkhà kara
ya”,“應當學”,就是應當這樣作。這裏的”應當學”的意思就是假如一位比庫他由于不恭敬、漫不經心他沒有作,這樣就犯戒。所以應當作的就是他要這樣作而沒有作,他就犯戒;而止持呢,就是他不應當這樣作,而他作了就犯戒,這個是他們的差別。
就比如說不能夠殺動物一樣。如果世尊已經這樣禁止了,不能夠殺那些畜牲,斷除那些生物的命。如果一位比庫去斷除生物的命,他作了,他就違犯了這種止持,就是這種禁止的,因此犯戒。
而比如說在《衆學法》的第一條,就是我們應當很好地穿好下衣,第二條我們應當很好地穿好上衣,假如我們漫不經心地把下衣穿得墜下來或者穿得象在家人一樣,或者我們把上衣亂披,或者亂圍著,如果我們是用不恭敬、漫不經心的態度這樣做,那就是犯了惡作(dukka
a,突吉羅)。
所以對于止持和作持,止持是作了犯,不作是持;對于作持呢,是作了就不犯,作了就是持,而不作是犯,是這樣的意思。
第二種是依等正行跟初梵行而分。等正行就是最上的行爲,或者說活命的第八戒以外,其它的都是同義語。等正行或者說是指定關于應該行的,稱爲等正行。初梵行是爲道初梵行的初步,也就是活命第八是這裏的同義語。或者有時候說那些微細的學處是屬于等正行戒,而初梵行戒是其它的。或者說兩種分別是初梵行,就是經分別。兩種分別就是大分別以及比庫尼分別。Vibha
ga是分別的意思,而犍度的部分是屬于等正行。由于等正行的成就而初梵行成就,所以世尊說:“諸比庫!若彼比庫不得等正行法的圓滿而能得初梵行法的圓滿者,實無是處”。
離戒與不離戒。如果是離殺生、離偷盜等等,這個是屬于離戒;其它的思稱爲不離戒。
依止戒和不依止戒。依止戒有兩種依止:一種是由于貪愛,夾雜著貪愛的戒;另外一種是夾雜著見,邪見的戒,或者說夾雜著清淨的見的戒也可以。比如說,有的人他持戒是爲了生天,爲了投生爲人,這樣的戒,它夾雜著貪愛,所以稱爲依止戒;或者爲了得到財富,得到名聞利養等等,這樣而持戒也稱爲愛依止戒。如果他想依此戒而得清淨,因爲這樣清淨的見而持戒,稱爲見依止戒。而假如他持戒是爲了出世間,爲了證悟涅槃,爲了斷除煩惱,而不是再依愛等等夾雜著,這樣的(戒)稱爲不依止戒。
時限戒跟終身戒。時限戒就是在某一段時間所持的,比如說在家人有一種叫做八關齋戒的,這種戒就是他假如是限定在一日一夜持,那麼這種戒就稱爲時限戒;而對于其它的戒,比如說對于比庫的具足戒,比庫尼的具足戒,對于沙馬內拉的這些戒,都可以說…
《《清淨道論》-說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