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屬于終身戒。
有限戒與無限戒。比如說受到了名聞利養、親戚、知己、生命條件等等的限製,稱爲有限製戒;相反的其它稱爲無限製戒。
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世間戒是一切有漏的戒,稱爲世間戒;出世間戒是無漏的戒。
在律裏面經常會提到,在經典裏面也會提到,世尊經常會說vinaya,就是毗奈耶,vinayo sa§varatthàya就是我們所持的律是爲了防護,防護是爲了無後悔,無後悔是爲了愉悅,愉悅是爲了喜,喜是爲了輕安,輕安是爲了樂,樂是爲了定,定是爲了如實地知見,如實地知見是爲了厭離(nibbidà),厭離是爲了離貪,離貪是爲了解脫,解脫是爲了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是爲了無執取的般涅槃。爲了這樣而說律,爲了這樣而討論,爲了這樣而清淨學習。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提到律的時候,我們提到受戒、持戒的時候經常會提到這樣:“一切的戒是爲了無後悔,無後悔是爲了愉悅,愉悅是爲了喜,喜是爲了輕安,輕安是爲了樂,樂是爲了定,定是爲了如實知見。”
這裏所提到的戒是屬于爲了出世間的戒,那同樣的,我們在持戒的時候,比如說爲在家人受戒的時候,我們都會回向,回向其實就是把他們的戒行導向于出世間,導向于離染,導向于離貪,導向于離開輪回。
因爲按照因果律來說,假如一個人的善行,在他做了善行、造了善業之後,在因緣條件具足的情況下,他可以帶來善的果報。而假如一個人,他持戒清淨,他想要求生天,他可以得生天,他想要投生于富貴家庭,他可以投生于富貴家庭。就正如世尊在《壽生經》裏面說到:“一個人的願望可以因爲其戒的清淨而得以成就”。所以,如果一個人他有意願,他想要投生天,就可以投生天,他想要投生爲人,他可以投生爲人。這些都是因爲他的戒清淨而得以實現。
然而,我們一般在授與那些在家人的戒乃至我們受戒之後會發願:“願我們的戒能夠導向我們斷除煩惱”,也就是:“以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這樣的話,我們自然而然就把這種戒導向于沒有執取,導向于超越輪回。“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就是成爲涅槃的助緣,而不是在生死輪回當中得到善報,不是爲了善報,不是爲了投生爲人、天,而是爲了究竟的滅苦,爲了這樣的目的,我們所持的戒。而這樣的戒呢,我們可以稱爲持戒巴拉密(s
la-param
)。
戒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分法,大家可以去看。
然後在戒的四種分法裏面,我們看第十四頁第一行,有的是:比庫戒、比庫尼戒、未具足戒、在家戒。未具足戒是指兩種學衆(沙馬內拉、沙馬內莉)的十戒,如果對于在家人來說,五戒以及八戒是他們的在家戒。
還有自然戒、習慣戒、法性戒以及宿因戒。比如說,北俱盧洲的人自然他就不會去違犯,不會去做惡,這稱爲自然戒;還有因爲種族、地方、宗教等等的規定而奉持的條例稱爲慣行戒;而法性戒就是菩薩入了母胎,入了(Mahàmaya,摩诃摩耶夫人)的母胎之後,菩薩的母親對于男子就不會起愛欲,這個稱爲法性,法性戒;而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摩诃迦葉)等清淨有情以及菩薩在生生世世的戒,稱爲宿因戒。宿因戒就是由于過去生一直以來修習而形成的那種自然的性格,那種天生的禀賦。
第四種四分法是: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在第一種別解脫律儀當中,世尊是這樣說的:
Idha bhikkhu pàtimokkhasaüvarasaüvuto viharati, àcàragocarasampanno a
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àv
samàdàya sikkhati sikkhàpades
ti.
這裏的意思就是:“以此,諸比庫,比庫以別解脫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于極微細的罪亦見其怖畏,受持與學習諸學處,這個稱爲別解脫律儀。”
第二種是根律儀,根律儀的巴利是:
So cakkhunà r
paü disvà na nimittagàh
hoti nànuvya¤janaggàh
, yatvàdhikara
am enaü cakkhundriyaü asaüvutaü viharantaü abhijjhà-domanassà pàpakà akusalà dhammà anvàssaveyyuü tassa saüvaràya pa
ipajjuti, rakkhati cakkhundriyaü cakkhundriye saüvaraü àpajjati;
這個是對于眼律儀的,對于耳(sotà)、對于鼻(ghànà)、對于舌(jivhà)、對于身(kàyà)、對于意(manà)其它的五種也是同樣的,也就是他的眼見了顔色之後不去執取于相。這裏的相(nimitta)是標記的意思,但在這裏是指男相、女相等等,不執取于隨相,這裏的隨相就是那些微細的特征。假如他的眼根是沒有防護而住的話,就將會爲貪、憂、惡、不善諸法而侵漏、而漏入,假如他以防護而住,做眼根的防護,這個就是屬于眼根的律儀。
第叁種是屬于活命遍淨的律儀,活命遍淨的律儀也就是他遠離了由于違犯種種謀生之因而製定的六種學處,以及遠離了通過詭詐、虛談、現相、嗔罵示相、以利求利等惡法所生起的邪命,由于他遠離這些,因此稱爲活命遍淨律儀,也就是守持正命的。
而對于資具依止律儀,資具是指四種資具:也就是對于衣、對于飲食、對于住所、以及對于醫藥方面的,也就是當一位比庫在使用衣、使用飲食、使用住所(房舍)以及使用藥物(藥品)的時候,他應當如理地省思它們的正當目的和用途。如果他能夠如理地省思他所使用的這些生活用品、生活必須品,那他就可以說守護了資具依止戒。
那對于這四種律儀戒的解釋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討論。
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Buddh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Dhamm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Sa
gha§ p
jemi
Addhàimàyapa
ipattiyàjà
i-jarà-mara
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些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些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清淨道論》-說戒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