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論》-別解脫律儀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6月14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大德,下午好:
現在,我們將繼續一起來學習《清淨道論》裏面《說戒品》的內容。
在上一節課我們討論了什麼是戒,戒的語義,戒的相、味、現起、足處,戒的功德以及戒的分類。
在談到戒的分類的時候,我們又提到了有四種戒的分類方法。其中一種分法就是稱爲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律儀跟資具依止律儀。在這節課我們將繼續來談這四種律儀的分法。
在談到別解脫律儀(pàtimokkhasaüvaras
la)的時候,經文是這樣說的:
“Idha bhikkhu pàtimokkhasaüvarasaüvuto viharati, àcàragocarasampanno a
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àv
samàdàya sikkhati sikkhàpades
ti.”
在這裏說到的“idha”就是于此,這裏的于此、在此是這個教法(imasmiü sàsane),就是世尊的正法、律這個教法。
“Bhikkhu”,bhikkhu我們古代經常翻譯成比丘,bhikkhu的梵文的形式是bhikùu,bhikùu在古代經常翻譯成比丘,這是最常用的譯法;但是更准確的譯法,比如說在唐代的玄奘大師他就不用“比丘”這個詞,他用“苾刍”這個詞。後來以翻譯《律藏》著名的義淨大師,義淨律師他也不用“比丘”這個詞,他也用“苾刍”這個詞。然而,因爲這兩位都是非常精通唐梵語言的。
他們的譯作,可能並沒有象鸠摩羅什的譯作那麼普遍。所以,現在很多人看到“苾刍”都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意思,但是說到“比丘”,普遍的人都知道。但是巴利語bhikkhu它的發音就是“比庫”,“bhikkhu”它由字根bhi發展而來的,bhi在巴利語裏面它有怖畏的意思,怖畏可以是bhi§sana,就是恐怖、怖畏的意思。
在《清淨道論》裏面就講到了由于對輪回的恐怖、對輪回的怖畏,他見到這樣,所以取bhi,因爲恐怖的巴利語是bhi§sana,或者直接用bhaya,取它的詞根。還有另外一種,也是從它的詞源上來說的,就是bhinna,bhinna就是破碎的、破的、破裂的,引申爲割截的。因爲所有的比庫他穿的衣必須得是割截的布,割截成田象的,所以它取bhin裏面的B、H、I來引用。而還有另外一種就是直接用bhikkha,bhikkha是乞討,乞求的意思。它就是bhikkhu的u和a之間用kkha,所以古代有時候也把比丘翻譯爲乞士。上求佛法滋慧命,下求乞食以滋生命。這裏是乞求、乞討的意思。
由于比庫是怖畏于輪回、見到輪回的恐怖,或者由于他穿著經割截的布這樣的意思,他得到了這樣的名稱。
如果是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由信心而出家的這些善男子,都可以稱爲比庫。
那下面是講到pàtimokkha,pàtimokkha或者pà
imokkha都可以。它的梵文形式是pràtimokùa,所以古代音譯成波羅提木叉,這是梵文,但是巴利就是pàtimokkha。
Pàtimokkha是一個組合詞,它是由(pàti+mokkha)兩個詞所組成的,如果從字面上來說我們可以把pàti翻譯成別的,也可以翻譯成重,所以古代有時候翻譯pàtimokkha爲別解脫或者重解脫。Pàtimokkha在這裏也是稱爲學處戒(sikkhàpadas
la)。因爲守護者得以解脫跟遠離惡趣等等的苦,所以稱爲別解脫。也就是說守護pàtimokkha,把戒持好,它能夠只是通過持戒而遠離惡趣的怖畏、惡趣的種種苦,而因這樣的意思,因這樣的意義,稱爲別解脫。
而講到律儀(sa§vara
a§),sa§vara
a§就是sa§varo,也就是防護的意思。在這裏我們又想要講一下,在我們上一次講到戒(s
la)的時候,在《經藏》跟《律藏》裏面有時候也會出現有一些同義詞。
在講到這個防護的時候,戒我們上一次已經分析過,戒其實它的意思是行爲,一種習慣,一種行爲的規範,這個稱爲戒。所以有時候我們稱sus
la是好的行爲,duss
la是不好的行爲、惡行。
有時候也可以用sa§vara,saüvara是防護,保護的意思。有時候也用sa§vuta,sa§vuta就是防護,而saüvara有時候稱爲防護,有時也稱爲律儀。比如我們說到的根律儀(indriyasaüvara)就是這裏所說的律儀,也就是由于保護根、保護根門、保護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對感官的防護所以稱爲根律儀。
還有vinaya,vinaya也是很常用的,古代翻譯成毗尼或者毗奈耶,義淨律師就翻譯成鼻奈耶。Vinaya是什麼意思呢?Vinaya是調伏的意思,比如說調伏惡人,這裏用的是它的名詞形式,調伏。所以有時候我們把Vinaya-pitàka翻譯成《調伏藏》,就是《律藏》。這裏一般最通用的就是律,戒律的律,而它的意思是調伏,它的音譯翻譯成毗尼、毗奈耶、鼻奈耶。在中國有個習慣,通常把s
la-vinaya連在一起分爲戒和律,其實它們的範疇還是略有不同的。
然後virati,virati是離,這裏是專門特別指心所的離、遠離于惡行的那種離。它的近義詞是verama
,verama
也是遠離、避免的意思。比如說我們在授于五戒或者授或八戒的時候,它們全都都是用verama
,它跟virati的名詞是近義詞,都是離、遠離的意思。
所以無論用這幾個詞中的哪一個,有時候在戒律裏面它們都是近義詞。
戒是剔除一種惡行,通過一種好的、善的行爲的建立而不去做惡行。而sa§vara是律儀,它是偏重于對身、語的保護。而vinaya是調伏,是對于惡行的那種鎮服、調伏,有時候也是對于整個僧團的,那些調伏惡人,能夠使那些有慚愧的人安住。所以有時候vinaya也可以指整個僧團的運作方式與規則。而s
la就是對于個人的某些行爲。Virati是由于從種種惡行當中的遠離,所以稱爲離。Verama
跟virati它們是很相近的。因此在戒律裏面這幾個詞它們都是非常近的,有時候它們可以互用。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意思還是各有側重點。
在這裏,我們就看到了pàtimokkhasaüvaras
la,就是用到了別解脫律或者別解脫律儀戒。這裏的律儀用的就是saüvara。也就是由于身和語的不犯稱其名,而得其名。
犯戒,如果我們說我們的pàtimokkha,我們犯的戒它有幾種犯的方式:
第一種是只有身犯,但沒有意的犯,無意犯;
比如說由于離衣是無意中他在明相出現的時候離開這個衣,這個時候他並沒有意想要離衣,然而由于他不知道明相,或者說他以爲那個時候明相還沒到,而離了衣,這種是由身而犯但是沒有意犯。
第二種是既有意,又有身犯的;
第叁種是沒有意,但是有語而犯的;
第四種是有語,還有意而犯的;
第五種是既有語,又有身而犯的;
第六種是既有身、語跟意都犯的。
然而根據戒律裏面,並沒有純意業的犯戒。這個屬于我們上次講到的律教法裏面:根據律教法,並沒有純粹的意業的犯戒。唯有通過身表或語表表現出來,才犯戒。有時候只有身的業和語的業也會造成違犯。即使他是無意犯的,也是犯戒。
也就是說,在律學裏面,它是防護身與語的惡行的;而在定學和慧學裏面主要是治心的,治意的。所以從身、語、意這叁門來分。那麼,我們可以說在律教裏面沒有純意門的犯戒。
同時,pàtimokkha自己本身就是律儀,就是防護,所以也稱爲別解脫律儀。以別解脫律儀而防護稱爲別解脫律儀防護,“防護”是保護和具備的意思,而“住”在這裏是“威儀”的意思。Iriyà、iriyati是威儀、行止的意思。在傳統上我們都把pàtimokkha(波羅提木叉)稱爲我們的戒,世尊規定:
『所有于此法、律中出家而受具足戒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爲授了戒,所以他(她)稱爲比庫、比庫尼(比丘、比丘尼)。』
如果是一位比庫,他必須得在每到半月半月的誦戒日,他要表明今天是誦戒日(Ajj” uposatha),就是今天是誦戒日。如果是兩位比庫一起住,那麼他們必須得互相表白清淨;如果叁位比庫一起共住,那麼他們必須得互相表白清淨;如果是四位比庫一起共住,四位比庫成爲一個僧團。
因此佛陀規定:
『在一個戒內(在一個戒的範圍內),如果有四位比庫共住,每到半月半月就要進行誦戒』
這裏所誦的戒也叫做pàtimokkha(波羅提木叉)。中國漢地古代也傳了很多不同的部派的戒律。
早期很盛行,最早的戒律是《僧伽律》、《僧企律》,《僧只戒心》這個是最早的翻譯。當時是Dhamma Dhara,就是法持、昙摩迦羅所翻譯的,這個是在中國漢地第一部律的翻譯,是在公元叁百多年的時候翻譯的。後來《十誦律》非常流行。之後大概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就有昙無德(Dhamma putta)的律,就是現在所說的《四分律》。
由于慧充律師等等他們的推廣,到了唐代就發展成了叁家:法砺的、有懷素的、還有道宣的,這叁家又分別是相部、東塔宗跟南山宗。最後南山律宗一枝獨秀,一直到了南宋都仍然燈燈相繼不斷,一直到了南宋林之、元…
《《清淨道論》-別解脫律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