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根律儀、活命遍淨律儀

  《清淨道論》-根律儀、活命遍淨律儀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6月17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我們今天將繼續來一起學習《清淨道論》裏面關于講戒的部分。在上一次我們大家共同地學習了戒裏面的別解脫律儀戒(pàtimokkhasaüvaras

  la),今天我們將繼續來學習根律儀戒(indriyasa§varas

  la§)跟活命遍淨戒(àjivapàrisuddhis

  la§)。

  根律儀戒的“根”(indriya),有主的意思,有起到主導作用的這樣的作用。根有很多種,在《經藏》裏面提到了有二十二根,在這裏我們所指的根(indriya),是指我們的五種感官,也就是:眼根(cakkhundriya§)、耳根(sotindriya§)、鼻根(ghànindriya§)、舌根(jivhindriya§)、身根(kàyindriya§)、意根(manindriya§),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我們這裏所說的根的意思。

  Sa§vara是律儀,我們在上一次已經講過了,是包括有防護、保護的意思。所以我們說的根律儀就是要保護我們的諸根。然而,這裏保護諸根的根律儀並不是說我們好好地愛護自己的眼睛、愛惜自己的耳朵、或者愛惜自己的身體,是這裏sa§vara的意思,那它是怎麼樣呢?在經文裏面,佛陀就經常會講到根律儀,就是說:

  “So cakkhunà r

  paü disvà na nimittagàh

   hoti nànuvya¤janaggàh

  , yatvàdhikara

  am enaü cakkhundriyaü asaüvutaü viharantaü abhijjhà-domanassà pàpakà akusalà dhammà anvàssaveyyuü tassa saüvaràya pa

  ipajjuti, rakkhati cakkhundriyaü cakkhundriye saüvaraü àpajjati.”

  這個就是對于眼根律儀裏面的例子,對于耳根律儀、鼻根律儀、舌根律儀、身根律儀、意根律儀也是同樣。它的意思就是說:“當那個人看到了顔色之後,如果他追隨于相好,取于相,取于隨相,那他對于眼根不防護,這時候,貪、憂、諸惡、不善法將會侵漏他的心。”

  所以,在這裏說的“他”(so),是指已經受持了別解脫律儀的、住于別解脫律儀的比庫。

  “Cakkhunà r

  paü disvà”眼已經見了色之後、眼見到顔色之後,甚至由于有能夠看見顔色能力的眼識見到了顔色的意思。但是,我們不能夠理解或者認爲說是眼睛去見顔色,事實上是由于眼淨色受到了顔色所緣的撞擊,然後隨起了眼識,以眼識而見色的緣故。所以我們說到的這裏的cakkhu(眼),事實是能夠見色的並不是我們的眼根,而是眼識。

  如果大家學過《阿毗達摩》就非常清楚,心路過程裏面有一種是稱爲眼門心路過程的,眼門心路過程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識知顔色。所以真正識知顔色的是眼識而不是眼淨色,然而眼淨色是眼識生起的依處,依眼淨色而有眼識,所以我們說到的防護眼根不是保護著自己的眼睛,不是不要經常太勞累、累了就點點眼藥水,或者說做做眼保健操,這個叫做眼根律儀,不是這樣的意思。

  我們學過《阿毗達摩》就知道,眼門心路過程它有一個特點,就是當它受到了顔色的撞擊之後,會有眼識生起,眼識生起之後,還會有幾個心識刹那接連産生,然後,在眼識滅去之後,有一個什麼心生起呢?領受,然後推度,確定,確定之後,有七個速行。所以真正能夠取顔色的,而且在顔色當中真正産生作用的還是屬于速行。

  因爲在看的過程中,眼識的作用只是相當于把取顔色而已,之後,能夠繼續地對這個顔色進行接受、進行消化、容納,然後再給它定義這個是紅色、綠色、青色、白色、黃色,這些其實都是後面的心路過程的作用。所以在眼門心路過程之後,會隨起很多意門的心路過程。這些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也是繼續地取剛才由眼門心路過程裏面傳遞下去的顔色的信息,然後經由這些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再對所取得的顔色進行加工、進行回憶、進行想象、進行推理。所以後來的這些形成了紅色的概念啊、美麗啊、不美麗啊、好看啊、不好看啊,這些都是後面意門心路過程的關系。

  如果我們知道這點之後,我們再看論文:“不取于相”(na nimittagàh

  )。這裏的nimitta我們上次已經講過了,相,說到的禅相的相也是,就是標記的意思。Ggàh

  是拿,正在拿著的意思。Na是表示否定,就是不執取于這種所看到的顔色的相。

  這種顔色的相如果是經過之後的那些意門心路過程,那他就會産生很多種概念。什麼概念呢?是女的相、男的相、或者清淨的相等等。“Itthipurisanimitta§ và subhanimittàdika§”就是這個是女人、這個是男人、這個是漂亮的、美麗的,就是後面來的。

  真正的眼睛,它看的、它並不能夠識知說這個是男人、這個是女人,他取的只是一堆的那些顔色的信息,然後傳遞給之後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然後意門心路過程再經過加工、消化,然後再給它名字,最後再給它概念,是這麼樣的。之後,再分別這個女人漂亮還是不漂亮,是老還是年輕,之後生起了貪欲啊等等,都是由後面意門心路過程而來的。

  因此,就由于執取于這些男相、女相、漂亮相、不漂亮相、常相、樂相、或者我相等等,那麼由于取著于這些事相,結果就成爲了煩惱産生的因了。

  “不取于細相”(nànuvya¤janaggàh

  ),或者說不取于隨相好呢?有時候也翻譯成隨形好。anuvya¤jana是更加微細的。就舉個例子,現在我們看,這是一個表,大家看到的這只是一個表而已,然而如果稍微注意的話,你會看到前面這是一個白色的表的表面,現在的指針是指向于2:05分,然後這是墨綠色的,然後呢,又再看它的質材是什麼樣的?是塑料的。然後再繼續看裏面的那些指針又是什麼質材的,這樣的話,這些就是屬于隨相。只是看它是表,這個叫做相,然後你再看它的細部特征,這個叫隨相。

  那,我們看論文裏面就講,對于能夠使煩惱顯現的而得名爲細相的,就是細部特征的手啊、腳啊、微笑啊、大笑啊、說話啊、看啊等等,這些相就稱爲細相,就是細部特征。說到這裏,佛陀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我不見世間有任何的相能夠比女人的相更能夠抓住男人的心的,也不見到世間有任何的相能夠比男人的相更能夠抓住女人的心的。”

  比如說男人的色相,這裏的色相就是男人的這些形象,聲、香、味、觸,還有比如說女人的笑、女人的憤怒、女人的哭泣、女人的裝飾、女人的撒嬌等等,這些都能夠緊緊地綁住男人的心。所以這裏講到的,如果只是色、聲、香、味,這些很粗的相,男人相、女人相這個叫做相。但是如果再去看到這個女人的漂亮啊、女人說話聲音的嬌柔啊、撫摸女人的那種細滑的感覺啊,或者女人跟你說過的話啊,女人在你面前嬌嗔地發脾氣呀,對你很好啊,送給你東西呀,這些都能夠緊緊地抓住男人的心。同樣地,對于男人跟女人,女人跟男人也是一樣。這些是取于隨相或者取于微細的特征,如果取于這些特征,那麼這些就是煩惱生起的基礎。

  然而如果說只是看,然後不去分別他,那怎麼樣呢?在《清淨道論》裏面就講了一個故事,就是講Mahàtissa長老的故事。Mahàtissa長老是住在支提山(cetiyapabbata)的。有一天,這位長老爲了托缽,就來到Anuradhapura這個城市(現在Anuradhapura也是斯裏蘭卡的一個城市,一個古都,裏面有很多古迹,佛教的古迹。),結果他就看到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她跟她的丈夫吵了架之後,就打扮得非常漂亮,好象天女一樣漂亮。

  早上就從Anuradhapura這個城裏面向她的娘家那裏走去,正好就碰到了前往托缽的這位Mahàtissa長老,當她見到了Mahàtissa長老之後,這個女人就生起了顛倒心,就向他笑,想要吸引他。那這個時候呢,Mahàtissa長老他就聽到了聲音,那個時候他就想:“呃,這個是什麼?”然後就順著聲音的地方望過去,正好就看到她的牙齒骨,于是他就作不淨想(asubha sa¤¤a),然後就證得了阿拉漢果。

  這個故事說得很簡短,然後在這部論的注解裏面,概述了他修行的過程是:因爲這位Mahàtissa長老他一直都是修白骨想的,修內在白骨、修外在白骨,所以他對于白骨想已經非常純熟了。然後這一天因爲他去托缽,然後他還是持續地作意自己的白骨想而行走,他不會放棄自己的業處,在那邊胡思亂想地前往托缽,他例行作爲一個沙門的義務。然後就很有正念地把取自己的業處,在那裏行走。

  在行走的時候他突然聽到了聲音,然後他就望過去,望過去的時候他並不是去作意說這個是男人的聲音、女人的聲音,看到的是男人、女人。于是他一看,就正好那個女人笑的時候露出了一排白色的牙齒,當他看到這個牙齒的時候,他就取她的牙齒的骨相,這樣一作意,他見到的就是一具白骨,而不是一個女人的相。

  因爲他經常地把取業處于自己的內心的第一位,這樣而行走,所以當時他看到的是白骨。然後他就立刻又看到內在的白骨,又再看外在的白骨,然後他就取白骨不動在那裏,在這個時候他就證得…

《《清淨道論》-根律儀、活命遍淨律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