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根律儀、活命遍淨律儀▪P4

  ..續本文上一頁

  如果作意是不如理作意,接著生起的速行,肯定是不善的;如果作意是如理作意的話,接著生起的速行心肯定是善的。所以造業不造業,所謂的貪、嗔、癡;所謂的布施,持戒,禅修;所謂的戒、定、慧,都是在速行裏面造作的。

  速行的善跟不善關鍵在于確定裏面的作意,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非常強調如理作意。修行一定要如理作意,有了如理作意一切的善法都可以産生,由于不如理作意,什麼事都可以做出來,這個是關鍵點。如果我們抓到了關鍵點就很容易。所以在這裏說的根律儀也是,其實只要我們如理作意就很有利于修行。

  大家一起學習了根律儀之後,再來討論活命遍淨律儀(àjivapàrisuddhis

  la§)。Jīva是命,生命的意思,àjīva這裏是活命,生活,謀生的意思,或者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謀生的手段,用什麼方式,方法來維持我們的生活。Pàrisuddhi,pàri是遍,完全的;suddhi是親近,所以稱爲遍淨。Sīla是戒。

  講到活命遍淨戒,可以說,世尊以活命的原因,由于活命,而製定了六種學處。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比庫戒本,比庫巴帝摩卡(pàtimokkha,古譯波羅提木叉)裏面有六條學處是跟活命有關的。

  一、惡欲者,爲欲所敗,爲了活命的原因,爲了活命的理由,他實際上沒有證得上人法,而希望說證得上人法,這就犯了巴拉基嘎(pàràjika,古譯波羅夷)的第四條。

  大家知道這條戒的製戒因緣嗎?他的製戒因緣就是當時在巴姑河,有很多比庫在河邊過雨安居,巴姑河是在韋沙離城(Vesàl

  ,古譯毗舍離)附近的一條河。那個時候Vesàl

  城已經發生了饑荒,禾苗都枯死在田地上,而且有很多的溫疫等等發生。在這個時候,那些比庫要托缽,但是很難托到缽,生活已經有了威脅。結果呢,當時那些比庫他們要入雨安居,然後他們就在商量說:

  「我們應當如何來渡過這個雨安居呢?使我們能夠歡喜,無爭地渡過這叁個月。」

  然後他們就出了很多種點子。最後,有一個比庫提議說:

  「那麼就讓我們互相贊歎!『啊,這位比庫他已經證得阿拉漢,這位比庫已經證得叁果,這位比庫他已經是初果聖者,這位比庫他已經有了第四禅,這位比庫他已經有了初禅。』這樣的話,那些信衆就很有信心,然後他們就能供養我們。」

  大家一致贊同:「很好!很好!」

  于是呢,當有信徒來的時候,他們就互相贊歎。說自己:「我已經證得了什麼什麼,他又怎麼怎麼樣。」

  因爲互相贊歎,那些信徒他們就非常感動:

  「哇!這些尊者們!既然那麼多聖衆住在我們的村莊,讓我們能有很多機會種植福田。」

  然後他們就把家裏僅有的那些糧食啊,那些好吃的東西,自己不吃,就拿去供養給僧團。他們的妻子也沒得吃,他們的孩子也沒得吃,他們的父母也沒得吃,而他們都拿去供養給那些比庫們。然後,這些話一傳十,十傳百,結果就很多人去供養,他們得到了很多人的供養。

  那麼,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只要瓦薩(vassa,雨安居)結束,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去佛陀住的地方,去佛陀入雨安居的地方拜見佛陀。那些從Vesàl

  去的那些比庫去到,個個都面黃饑瘦,餓的不成樣子;只有在巴姑河那邊的,吃得個個肥肥胖胖的。當時,佛陀知道爲什麼,但他知而故問,他先問那些在饑荒的地方的比庫,他們說:

  「那裏鬧饑荒,我們托不到缽,我們每天只能吃一點點東西,甚至有時候托不到缽要餓肚子。」

  然後呢,佛陀問在巴姑河邊渡雨安居的比庫:「你們諸根愉悅,你們諸根肥美,你們是怎麼樣,爲什麼能夠這樣?你們是如何渡過這叁個月的雨安居呢?」

  然後,那些比庫說:「我們是怎麼樣做的,我們說的這些希望布施上人法,由于這樣那些信徒來供養我,供養我們,所以我們現在就這樣諸根肥美,是因爲這樣。」

  而這個時候,佛陀就呵斥:

  「愚癡的人們!你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非沙門法,說沙門法;非梵行,說梵行;非相應行,說相應行。」

  然後佛陀呵斥之後就製定了這條戒。所以,這些在巴姑河,古代翻譯成婆求河,巴姑河邊的這些比庫他們爲了生活的原因而說希望布施的法,這些上人法。

  上人法是什麼呢?對,就是聖道聖果、解脫、叁昧、等製、禅那等等這些。就是說等製、叁昧、正受這些都是屬于禅那的另外的一種名字。而聖道啊聖果、離煩惱、離欲、去除貪,這些都是指聖道聖果的意思。

  二、桑喀地舍沙(sa

  ghàdisesa,舊譯僧伽婆屍沙或僧殘)第五條。爲了活命的原因,爲了活命的理由而做媒介,做媒人,一個比庫去做媒人。

  這是因爲伍達夷(Udày

  )尊者而製定的。大家也應該知道的,做媒!當時,伍達夷尊者在舍衛城裏面有很多信徒,他就經常忙于穿梭于各家,見到有某一家的姑娘很好,他就說你們家的姑娘怎麼怎麼樣,已經十六七歲了,而我認識的某某家的大施主,他有一個小孩怎麼怎麼樣。然後去到某一個施主見到他的小孩,他說我認識某某家的小姑娘,她長得很不錯,又很乖巧,怎麼怎麼樣。經常穿梭于各家說媒,所以,當時就撮合了很多姻緣。

  後來有一次,有一個外道,邪命外道的弟子,邪命外道的聲聞弟子,他就看中了鄰村一個已經落籍了的一個妓女的女兒,就是她的母親以前是妓女,後來從良了,沒有當妓女了,她有一個女兒,非常漂亮。然後這個外道的弟子就派人去說媒。那個落籍的妓女就說:

  「我不認識你,你們爲什麼要來。我不認識你們的家裏之類,你們走吧。我不承認這個親事。」

  那這個時候這些外道弟子就很沮喪,然後就走到半路,碰到他的朋友,朋友問:「你們爲什麼那麼沮喪?」

  然後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朋友:「哦,那個喬達摩的弟子,有個叫伍達夷的,他經常可以很成功的說媒,你去找他准沒錯!」

  然後,他們們去找,于是,在伍達夷的周旋之下,而且因爲他是比庫,是出家人,所以那個落籍的妓女因爲出家人說的話是可以相信的,結果就答應了這門親事。然後把她的很漂亮的女兒,就這樣嫁給了那個外道的弟子。嫁給那個外道弟子之後呢,第一個月,還是把她當媳婦,然後第二月開始呢,就把她當婢女一樣,奴婢一樣,就讓她幹粗活,讓她提水啊,讓她打掃啊,讓她清除糞便等等,就是完全當她是奴仆、奴婢一樣。

  這時,她就很痛苦,就捎信給她的母親說:

  「母親啊,我現在非常痛苦地生活。我嫁到這一家,第一個月把我當媳婦,之後就一直把我當奴婢。所以請你把我領回去吧!」

  她的母親看到信以後,就去找外道的弟子,外道的弟子就把這個落籍的妓女奚落了一番,就說:

  「這件事,與你有什麼關系呢?是那個沙門伍達夷促成的事情,跟你沒有關系,你走!走!」

  然後呢,這個妓女就很忿忿不平。後來,她的女兒又寫信給她的母親。她的母親因爲上次吃了閉門羹,這次就去找伍達夷。然後,伍達夷去的時候,那個外道弟子就說:「這件事與你有什麼關系?你一個出家人不安心修行,你來這邊周旋幹什麼?這門親事是我與那個落籍的妓女的事,跟你無關,你走吧!」

  結果呢,他也是吃了閉門羹。後來,第叁次,她的女兒又寫信給她的母親說:「我現在已經受到了很大的痛苦,我經常遭到虐待,我根本不象人的生活。我生活在痛苦之中,希望母親,你早點領我回來吧。」

  于是,這個妓女再去找伍達夷尊者,伍達夷尊者也不客氣的說:「哦,這件事,女兒是你嫁出去給他的,現在我去了。我也是給他侮辱,我也是給他奚落啊,你怎麼可以把這件事怪在我身上呢?」

  這個時候,那個妓女就在那裏罵了:「你這個出家人,出家人不象出家人!沙門非沙門,梵行者非梵行者,經常周旋于男女之間去說媒。」

  很多那些婦女們,聽了後,有的因爲經過他的周旋,她們過著很美滿的生活,她們說:

  「不是,他是很好的!」

  然後有些又是被公婆虐待的,那些媳婦的母親她們就說:

  「唉!這個伍達夷真是太不象話了!」

  結果,這些在家人的批評就很快就在比庫中傳開了,那些少欲知足的比庫就饑笑,爲什麼?伍達夷尊者竟然做這些男女媒嫁的事情。後來,這件事讓世尊知道了,世尊就把伍達夷叫來,確認了這件事情,就呵斥伍達夷。呵斥以後就製定了這條,僧團的第五條。就是:若比庫把女方的信息傳到男方,把男方的信息傳到女方,乃至于須臾赴,也是桑喀地些沙(sa

  ghàdisesa,僧殘)。這條戒製定了之後還有故事。伍達夷尊者因爲佛陀製定了既然不能夠讓她們成爲夫妻嘛,那他就是去做象現在類似拉皮條的,就是去幫那些嫖客跟妓女他們之間去撮合。最後,世尊就製定即使是短暫的關系也不行。所以,這裏所說的由于活命,就是爲了賺一些錢,爲了自己生活去做媒。這個是屬于這裏所說的。

  叁、還有爲了活命而公開這樣說:「住在某某精舍中的那位比庫是阿拉漢。」犯土喇咤亞(Thullaccaya,偷蘭遮)。

  這個比如說,現在你住在這間寮房,你說:

  「這間寮房住的就是一位聖者!」你雖然沒有說:

  「我是聖者。我是阿拉漢,我是初果聖者。」

  但是,假如你說在這個寺廟裏面的,比如說大和尚,或者僧職,他是什麼什麼,那麼他言下之意就是指他,但是他沒有直接說,這個就是犯土喇咤亞。Thullaccaya的意思就是粗惡的意思,粗重的意思,粗重罪。

  四、第四種學處,爲了活命的原因,爲了活命的理由,沒有病的比庫爲了自己而乞求美味的,美味的意思就是(pa

  tabhojanàni),就是非常殊勝的食物。

  殊勝的食物包括在律藏裏面講到有:生酥、熟酥、油、蜜糖、糖、魚、肉等等這些,是屬于美味的食物。…

《《清淨道論》-根律儀、活命遍淨律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