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意是不如理作意,接着生起的速行,肯定是不善的;如果作意是如理作意的话,接着生起的速行心肯定是善的。所以造业不造业,所谓的贪、嗔、痴;所谓的布施,持戒,禅修;所谓的戒、定、慧,都是在速行里面造作的。
速行的善跟不善关键在于确定里面的作意,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非常强调如理作意。修行一定要如理作意,有了如理作意一切的善法都可以产生,由于不如理作意,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这个是关键点。如果我们抓到了关键点就很容易。所以在这里说的根律仪也是,其实只要我们如理作意就很有利于修行。
大家一起学习了根律仪之后,再来讨论活命遍净律仪(àjivapàrisuddhis
la§)。Jīva是命,生命的意思,àjīva这里是活命,生活,谋生的意思,或者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谋生的手段,用什么方式,方法来维持我们的生活。Pàrisuddhi,pàri是遍,完全的;suddhi是亲近,所以称为遍净。Sīla是戒。
讲到活命遍净戒,可以说,世尊以活命的原因,由于活命,而制定了六种学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比库戒本,比库巴帝摩卡(pàtimokkha,古译波罗提木叉)里面有六条学处是跟活命有关的。
一、恶欲者,为欲所败,为了活命的原因,为了活命的理由,他实际上没有证得上人法,而希望说证得上人法,这就犯了巴拉基嘎(pàràjika,古译波罗夷)的第四条。
大家知道这条戒的制戒因缘吗?他的制戒因缘就是当时在巴姑河,有很多比库在河边过雨安居,巴姑河是在韦沙离城(Vesàl
,古译毗舍离)附近的一条河。那个时候Vesàl
城已经发生了饥荒,禾苗都枯死在田地上,而且有很多的温疫等等发生。在这个时候,那些比库要托钵,但是很难托到钵,生活已经有了威胁。结果呢,当时那些比库他们要入雨安居,然后他们就在商量说:
「我们应当如何来渡过这个雨安居呢?使我们能够欢喜,无争地渡过这三个月。」
然后他们就出了很多种点子。最后,有一个比库提议说:
「那么就让我们互相赞叹!『啊,这位比库他已经证得阿拉汉,这位比库已经证得三果,这位比库他已经是初果圣者,这位比库他已经有了第四禅,这位比库他已经有了初禅。』这样的话,那些信众就很有信心,然后他们就能供养我们。」
大家一致赞同:「很好!很好!」
于是呢,当有信徒来的时候,他们就互相赞叹。说自己:「我已经证得了什么什么,他又怎么怎么样。」
因为互相赞叹,那些信徒他们就非常感动:
「哇!这些尊者们!既然那么多圣众住在我们的村庄,让我们能有很多机会种植福田。」
然后他们就把家里仅有的那些粮食啊,那些好吃的东西,自己不吃,就拿去供养给僧团。他们的妻子也没得吃,他们的孩子也没得吃,他们的父母也没得吃,而他们都拿去供养给那些比库们。然后,这些话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就很多人去供养,他们得到了很多人的供养。
那么,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只要瓦萨(vassa,雨安居)结束,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去佛陀住的地方,去佛陀入雨安居的地方拜见佛陀。那些从Vesàl
去的那些比库去到,个个都面黄饥瘦,饿的不成样子;只有在巴姑河那边的,吃得个个肥肥胖胖的。当时,佛陀知道为什么,但他知而故问,他先问那些在饥荒的地方的比库,他们说:
「那里闹饥荒,我们托不到钵,我们每天只能吃一点点东西,甚至有时候托不到钵要饿肚子。」
然后呢,佛陀问在巴姑河边渡雨安居的比库:「你们诸根愉悦,你们诸根肥美,你们是怎么样,为什么能够这样?你们是如何渡过这三个月的雨安居呢?」
然后,那些比库说:「我们是怎么样做的,我们说的这些希望布施上人法,由于这样那些信徒来供养我,供养我们,所以我们现在就这样诸根肥美,是因为这样。」
而这个时候,佛陀就呵斥:
「愚痴的人们!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非沙门法,说沙门法;非梵行,说梵行;非相应行,说相应行。」
然后佛陀呵斥之后就制定了这条戒。所以,这些在巴姑河,古代翻译成婆求河,巴姑河边的这些比库他们为了生活的原因而说希望布施的法,这些上人法。
上人法是什么呢?对,就是圣道圣果、解脱、三昧、等制、禅那等等这些。就是说等制、三昧、正受这些都是属于禅那的另外的一种名字。而圣道啊圣果、离烦恼、离欲、去除贪,这些都是指圣道圣果的意思。
二、桑喀地舍沙(sa
ghàdisesa,旧译僧伽婆尸沙或僧残)第五条。为了活命的原因,为了活命的理由而做媒介,做媒人,一个比库去做媒人。
这是因为伍达夷(Udày
)尊者而制定的。大家也应该知道的,做媒!当时,伍达夷尊者在舍卫城里面有很多信徒,他就经常忙于穿梭于各家,见到有某一家的姑娘很好,他就说你们家的姑娘怎么怎么样,已经十六七岁了,而我认识的某某家的大施主,他有一个小孩怎么怎么样。然后去到某一个施主见到他的小孩,他说我认识某某家的小姑娘,她长得很不错,又很乖巧,怎么怎么样。经常穿梭于各家说媒,所以,当时就撮合了很多姻缘。
后来有一次,有一个外道,邪命外道的弟子,邪命外道的声闻弟子,他就看中了邻村一个已经落籍了的一个妓女的女儿,就是她的母亲以前是妓女,后来从良了,没有当妓女了,她有一个女儿,非常漂亮。然后这个外道的弟子就派人去说媒。那个落籍的妓女就说:
「我不认识你,你们为什么要来。我不认识你们的家里之类,你们走吧。我不承认这个亲事。」
那这个时候这些外道弟子就很沮丧,然后就走到半路,碰到他的朋友,朋友问:「你们为什么那么沮丧?」
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朋友:「哦,那个乔达摩的弟子,有个叫伍达夷的,他经常可以很成功的说媒,你去找他准没错!」
然后,他们们去找,于是,在伍达夷的周旋之下,而且因为他是比库,是出家人,所以那个落籍的妓女因为出家人说的话是可以相信的,结果就答应了这门亲事。然后把她的很漂亮的女儿,就这样嫁给了那个外道的弟子。嫁给那个外道弟子之后呢,第一个月,还是把她当媳妇,然后第二月开始呢,就把她当婢女一样,奴婢一样,就让她干粗活,让她提水啊,让她打扫啊,让她清除粪便等等,就是完全当她是奴仆、奴婢一样。
这时,她就很痛苦,就捎信给她的母亲说:
「母亲啊,我现在非常痛苦地生活。我嫁到这一家,第一个月把我当媳妇,之后就一直把我当奴婢。所以请你把我领回去吧!」
她的母亲看到信以后,就去找外道的弟子,外道的弟子就把这个落籍的妓女奚落了一番,就说:
「这件事,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是那个沙门伍达夷促成的事情,跟你没有关系,你走!走!」
然后呢,这个妓女就很忿忿不平。后来,她的女儿又写信给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因为上次吃了闭门羹,这次就去找伍达夷。然后,伍达夷去的时候,那个外道弟子就说:「这件事与你有什么关系?你一个出家人不安心修行,你来这边周旋干什么?这门亲事是我与那个落籍的妓女的事,跟你无关,你走吧!」
结果呢,他也是吃了闭门羹。后来,第三次,她的女儿又写信给她的母亲说:「我现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痛苦,我经常遭到虐待,我根本不象人的生活。我生活在痛苦之中,希望母亲,你早点领我回来吧。」
于是,这个妓女再去找伍达夷尊者,伍达夷尊者也不客气的说:「哦,这件事,女儿是你嫁出去给他的,现在我去了。我也是给他侮辱,我也是给他奚落啊,你怎么可以把这件事怪在我身上呢?」
这个时候,那个妓女就在那里骂了:「你这个出家人,出家人不象出家人!沙门非沙门,梵行者非梵行者,经常周旋于男女之间去说媒。」
很多那些妇女们,听了后,有的因为经过他的周旋,她们过着很美满的生活,她们说:
「不是,他是很好的!」
然后有些又是被公婆虐待的,那些媳妇的母亲她们就说:
「唉!这个伍达夷真是太不象话了!」
结果,这些在家人的批评就很快就在比库中传开了,那些少欲知足的比库就饥笑,为什么?伍达夷尊者竟然做这些男女媒嫁的事情。后来,这件事让世尊知道了,世尊就把伍达夷叫来,确认了这件事情,就呵斥伍达夷。呵斥以后就制定了这条,僧团的第五条。就是:若比库把女方的信息传到男方,把男方的信息传到女方,乃至于须臾赴,也是桑喀地些沙(sa
ghàdisesa,僧残)。这条戒制定了之后还有故事。伍达夷尊者因为佛陀制定了既然不能够让她们成为夫妻嘛,那他就是去做象现在类似拉皮条的,就是去帮那些嫖客跟妓女他们之间去撮合。最后,世尊就制定即使是短暂的关系也不行。所以,这里所说的由于活命,就是为了赚一些钱,为了自己生活去做媒。这个是属于这里所说的。
三、还有为了活命而公开这样说:「住在某某精舍中的那位比库是阿拉汉。」犯土喇咤亚(Thullaccaya,偷兰遮)。
这个比如说,现在你住在这间寮房,你说:
「这间寮房住的就是一位圣者!」你虽然没有说:
「我是圣者。我是阿拉汉,我是初果圣者。」
但是,假如你说在这个寺庙里面的,比如说大和尚,或者僧职,他是什么什么,那么他言下之意就是指他,但是他没有直接说,这个就是犯土喇咤亚。Thullaccaya的意思就是粗恶的意思,粗重的意思,粗重罪。
四、第四种学处,为了活命的原因,为了活命的理由,没有病的比库为了自己而乞求美味的,美味的意思就是(pa
tabhojanàni),就是非常殊胜的食物。
殊胜的食物包括在律藏里面讲到有:生酥、熟酥、油、蜜糖、糖、鱼、肉等等这些,是属于美味的食物。…
《《清净道论》-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