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17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我们今天将继续来一起学习《清净道论》里面关于讲戒的部分。在上一次我们大家共同地学习了戒里面的别解脱律仪戒(pàtimokkhasaüvaras
la),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根律仪戒(indriyasa§varas
la§)跟活命遍净戒(àjivapàrisuddhis
la§)。
根律仪戒的“根”(indriya),有主的意思,有起到主导作用的这样的作用。根有很多种,在《经藏》里面提到了有二十二根,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根(indriya),是指我们的五种感官,也就是:眼根(cakkhundriya§)、耳根(sotindriya§)、鼻根(ghànindriya§)、舌根(jivhindriya§)、身根(kàyindriya§)、意根(manindriya§),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根的意思。
Sa§vara是律仪,我们在上一次已经讲过了,是包括有防护、保护的意思。所以我们说的根律仪就是要保护我们的诸根。然而,这里保护诸根的根律仪并不是说我们好好地爱护自己的眼睛、爱惜自己的耳朵、或者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这里sa§vara的意思,那它是怎么样呢?在经文里面,佛陀就经常会讲到根律仪,就是说:
“So cakkhunà r
paü disvà na nimittagàh
hoti nànuvya¤janaggàh
, yatvàdhikara
am enaü cakkhundriyaü asaüvutaü viharantaü abhijjhà-domanassà pàpakà akusalà dhammà anvàssaveyyuü tassa saüvaràya pa
ipajjuti, rakkhati cakkhundriyaü cakkhundriye saüvaraü àpajjati.”
这个就是对于眼根律仪里面的例子,对于耳根律仪、鼻根律仪、舌根律仪、身根律仪、意根律仪也是同样。它的意思就是说:“当那个人看到了颜色之后,如果他追随于相好,取于相,取于随相,那他对于眼根不防护,这时候,贪、忧、诸恶、不善法将会侵漏他的心。”
所以,在这里说的“他”(so),是指已经受持了别解脱律仪的、住于别解脱律仪的比库。
“Cakkhunà r
paü disvà”眼已经见了色之后、眼见到颜色之后,甚至由于有能够看见颜色能力的眼识见到了颜色的意思。但是,我们不能够理解或者认为说是眼睛去见颜色,事实上是由于眼净色受到了颜色所缘的撞击,然后随起了眼识,以眼识而见色的缘故。所以我们说到的这里的cakkhu(眼),事实是能够见色的并不是我们的眼根,而是眼识。
如果大家学过《阿毗达摩》就非常清楚,心路过程里面有一种是称为眼门心路过程的,眼门心路过程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识知颜色。所以真正识知颜色的是眼识而不是眼净色,然而眼净色是眼识生起的依处,依眼净色而有眼识,所以我们说到的防护眼根不是保护着自己的眼睛,不是不要经常太劳累、累了就点点眼药水,或者说做做眼保健操,这个叫做眼根律仪,不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学过《阿毗达摩》就知道,眼门心路过程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它受到了颜色的撞击之后,会有眼识生起,眼识生起之后,还会有几个心识刹那接连产生,然后,在眼识灭去之后,有一个什么心生起呢?领受,然后推度,确定,确定之后,有七个速行。所以真正能够取颜色的,而且在颜色当中真正产生作用的还是属于速行。
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眼识的作用只是相当于把取颜色而已,之后,能够继续地对这个颜色进行接受、进行消化、容纳,然后再给它定义这个是红色、绿色、青色、白色、黄色,这些其实都是后面的心路过程的作用。所以在眼门心路过程之后,会随起很多意门的心路过程。这些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也是继续地取刚才由眼门心路过程里面传递下去的颜色的信息,然后经由这些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再对所取得的颜色进行加工、进行回忆、进行想象、进行推理。所以后来的这些形成了红色的概念啊、美丽啊、不美丽啊、好看啊、不好看啊,这些都是后面意门心路过程的关系。
如果我们知道这点之后,我们再看论文:“不取于相”(na nimittagàh
)。这里的nimitta我们上次已经讲过了,相,说到的禅相的相也是,就是标记的意思。Ggàh
是拿,正在拿着的意思。Na是表示否定,就是不执取于这种所看到的颜色的相。
这种颜色的相如果是经过之后的那些意门心路过程,那他就会产生很多种概念。什么概念呢?是女的相、男的相、或者清净的相等等。“Itthipurisanimitta§ và subhanimittàdika§”就是这个是女人、这个是男人、这个是漂亮的、美丽的,就是后面来的。
真正的眼睛,它看的、它并不能够识知说这个是男人、这个是女人,他取的只是一堆的那些颜色的信息,然后传递给之后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然后意门心路过程再经过加工、消化,然后再给它名字,最后再给它概念,是这么样的。之后,再分别这个女人漂亮还是不漂亮,是老还是年轻,之后生起了贪欲啊等等,都是由后面意门心路过程而来的。
因此,就由于执取于这些男相、女相、漂亮相、不漂亮相、常相、乐相、或者我相等等,那么由于取着于这些事相,结果就成为了烦恼产生的因了。
“不取于细相”(nànuvya¤janaggàh
),或者说不取于随相好呢?有时候也翻译成随形好。anuvya¤jana是更加微细的。就举个例子,现在我们看,这是一个表,大家看到的这只是一个表而已,然而如果稍微注意的话,你会看到前面这是一个白色的表的表面,现在的指针是指向于2:05分,然后这是墨绿色的,然后呢,又再看它的质材是什么样的?是塑料的。然后再继续看里面的那些指针又是什么质材的,这样的话,这些就是属于随相。只是看它是表,这个叫做相,然后你再看它的细部特征,这个叫随相。
那,我们看论文里面就讲,对于能够使烦恼显现的而得名为细相的,就是细部特征的手啊、脚啊、微笑啊、大笑啊、说话啊、看啊等等,这些相就称为细相,就是细部特征。说到这里,佛陀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不见世间有任何的相能够比女人的相更能够抓住男人的心的,也不见到世间有任何的相能够比男人的相更能够抓住女人的心的。”
比如说男人的色相,这里的色相就是男人的这些形象,声、香、味、触,还有比如说女人的笑、女人的愤怒、女人的哭泣、女人的装饰、女人的撒娇等等,这些都能够紧紧地绑住男人的心。所以这里讲到的,如果只是色、声、香、味,这些很粗的相,男人相、女人相这个叫做相。但是如果再去看到这个女人的漂亮啊、女人说话声音的娇柔啊、抚摸女人的那种细滑的感觉啊,或者女人跟你说过的话啊,女人在你面前娇嗔地发脾气呀,对你很好啊,送给你东西呀,这些都能够紧紧地抓住男人的心。同样地,对于男人跟女人,女人跟男人也是一样。这些是取于随相或者取于微细的特征,如果取于这些特征,那么这些就是烦恼生起的基础。
然而如果说只是看,然后不去分别他,那怎么样呢?在《清净道论》里面就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讲Mahàtissa长老的故事。Mahàtissa长老是住在支提山(cetiyapabbata)的。有一天,这位长老为了托钵,就来到Anuradhapura这个城市(现在Anuradhapura也是斯里兰卡的一个城市,一个古都,里面有很多古迹,佛教的古迹。),结果他就看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她跟她的丈夫吵了架之后,就打扮得非常漂亮,好象天女一样漂亮。
早上就从Anuradhapura这个城里面向她的娘家那里走去,正好就碰到了前往托钵的这位Mahàtissa长老,当她见到了Mahàtissa长老之后,这个女人就生起了颠倒心,就向他笑,想要吸引他。那这个时候呢,Mahàtissa长老他就听到了声音,那个时候他就想:“呃,这个是什么?”然后就顺着声音的地方望过去,正好就看到她的牙齿骨,于是他就作不净想(asubha sa¤¤a),然后就证得了阿拉汉果。
这个故事说得很简短,然后在这部论的注解里面,概述了他修行的过程是:因为这位Mahàtissa长老他一直都是修白骨想的,修内在白骨、修外在白骨,所以他对于白骨想已经非常纯熟了。然后这一天因为他去托钵,然后他还是持续地作意自己的白骨想而行走,他不会放弃自己的业处,在那边胡思乱想地前往托钵,他例行作为一个沙门的义务。然后就很有正念地把取自己的业处,在那里行走。
在行走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了声音,然后他就望过去,望过去的时候他并不是去作意说这个是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看到的是男人、女人。于是他一看,就正好那个女人笑的时候露出了一排白色的牙齿,当他看到这个牙齿的时候,他就取她的牙齿的骨相,这样一作意,他见到的就是一具白骨,而不是一个女人的相。
因为他经常地把取业处于自己的内心的第一位,这样而行走,所以当时他看到的是白骨。然后他就立刻又看到内在的白骨,又再看外在的白骨,然后他就取白骨不动在那里,在这个时候他就证得…
《《清净道论》-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