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人的动机。而经教法跟论教法又有不同。所以当我们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我们都会涉及到经教法跟论教法。
经教法它会涉及到很多概念的问题,到了论教法的话,所有的那些事物真相给赤裸裸地分析,分析成最究竟的法,在论教法里面,没有所谓的佛陀、没有所谓的比库、没有所谓的弟子,没有所谓的在家人、出家人,没有所谓的男人、女人。在经教法里面,佛陀经常会说:“诸比库,你们应当有好的行处”。但是如果用论教法的话,那么就很容易混乱,因为在论教法里面没有所谓的比库。它不能够变成是佛陀说:“名色啊,你应当好好守护,不能够去某些时节生色那里。”这样的话就很容易混乱。在论教法里面就好象类似于化学或者物理的,把那些所有的分析到最基本的单位,然后就没有所谓的物体,没有所谓的这些形状,没有所谓的形态。
因此,我们在修习止的时候和修习观的时候又有不同,比如平时我们会教那些人说:“你要好好守护正念,如果你生气的时候,你要知道,当你一知道、你的正念一生起的时候,那么你的嗔恨心就会很容易减低。”这个是属于论教法还是经教法?对!是属于经教法。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从论教法来说呢,所谓的生气的心它是属于嗔心。嗔心有它的心路过程,如果真正要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他要见到那些与嗔心所俱生的那些心所。
比如说,一个嗔根心再加上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然后还有寻、伺、胜解、精进、欲以及无明、无惭、无愧、掉举跟一个与嗔的心所,这些都必须得观照。这个是属于论教法的观照的方法,这是真正vipassanà的方法。但是如果平时说:“你如实地观照,“高兴的时候你知道高兴,不高兴的时候知道不高兴。””这个是属于经教法的范畴。
又比如说在你修阿那巴那时,当你有禅那之后你查到有分,这里的有分是属于经教法的有分。这是很粗浅的一种说法,真正的《阿毗达摩》论教法里面的有分又不是这样的意思。所以当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当我们在实际要学习经论的时候,也必须得分清楚。因此在上座部的传统里面,《律藏》是跟戒学有关系的,《经藏》跟定学有关系的,《论藏》跟慧学有关系的。
律、经、论三藏跟戒、定、慧三学是紧密联系的。虽然它们之间有错综交汇的地方,然而他们也有不同的那种分析方法跟教学的方法。因此,如果要涉及到上座部佛教的教理以及实践禅修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分清楚。如果不分清楚的话,有时候就会搞混淆。那现在我想要问,《清净道论》到底是偏重于经教法还是论教法?对!绝大部份是论教法。但是在《戒学品》里面,这里所讲的《戒品》跟《说头陀支品》,它是属于经教法还是律教法?它是偏于经教。为什么呢?
当我们学到头陀支的时候我们还会具体讲到,这里只简单地讲一下。因为经教里面是讲少欲知足,非常注重少欲知足,头陀支是属于少欲知足那一类的。如果说律教法的话,律教的判教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个是犯的,这个是不犯的,这个是应当做的,这个是不应当做的。但是头陀支呢,即使一位比库他没有守头陀支,比如说他有很多套袈裟,只要这些袈裟做了如法的vikappana,做了共用,那他就不犯戒。又比如说他接受在家居士供养的袈裟,也可以。但是假如他是一位头陀支行者的话,当他在一接受在家居士供养袈裟的一刹那,他可能就破了他的粪扫衣支。破了他粪扫衣支是不是犯戒呢?不是犯戒,只是破了头陀支。因此,如果说用律教法的话,那么他就会有犯跟不犯,如果犯了的话要忏悔。然而头陀支并没有这样的分别。所以我们说,在《清净道论》里面说的戒品它还是偏于经教法的多于偏于律教法,就在《说戒品》这个部分。
我们大概地讲了在上座部的传统里面的三种教学方法和三种我们要注意的学习的言辞之后,我们现在再来看看《清净道论》里面的第六页,在《清净道论》里面戒就用了七种方法来讲:
第一、什么是戒?
第二、什么是戒的语义?
第三、什么是戒的相、味、现起、足处?
第四、什么是戒的功德?
第五、戒有几种?
第六、什么是戒的杂染?
第七、什么是净化?
什么是戒?在《无碍解道》说:“什么是戒?即思戒,心所戒,律仪戒,不犯戒”。我们在这里先要讲讲这里所说的思是戒,思(cetanà)是一种心所,思如果按照《阿毗达摩》,就按照论教法来分,思是能够造业的,是不是?它能够造善与不善业,但这个是对于凡夫跟有学圣者来说的。
假如一个人他生起了不杀生这样的念头,或者说我为了例行世尊所规定的种种义务,我要去完成这些义务,那在他的心路过程里面生起的速行是善的还是不善的速行?对!是善的速行。在这些速行里面,他的思就是属于为了避免那些不应当做的那些事情他所生起的那种善心里面的思,善速行里面的思以及他为了完成义务所造的这些业里面的思,就是属于这里面所称的思是戒 cetanà-s
laü。
第二个cetasikà-s
laü。Cetasikà是心所。这里的心所很明显就是在五十二种心所里面的三种离心所(virati)。三种离心所是哪三种呢?正语、正业、正命。正语、正业、正命是属于离心所,而且离又分为三种离:一种是自然离;第二种是持戒离;第三种是正断离。这是三种不同的离。
说到自然离呢,可能现在很多社会上的人会认为说:“其实信不信佛都无所谓,反正我做得好就算了,也不用皈依,也不用持戒”。而且还有一些人他即使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没有奉行任何的戒律,但是他们的道德品质是很高的,他们的自律性也是很强的,这些也是属于自然离。而有些人他考虑到自己的学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教育、自己的出身,而他自然认为说:“我这种人是不适合做这些事情的”,然后他自发性的不去做那些恶行,这也称为离。
就正如说古代的那些儒士,儒家的圣贤们,他们为了洁身自爱,他们很多那些非礼莫视、非礼莫作等等,这些也是属于一种离,他们虽然没有明确地规定戒,然而他们认为这个是不适当的,这个是那些受教育的人所不应当做的,是古圣贤们不做的,所以他们自然而然不去做这些事情,不去碰这些事情,这也是属于自然的离。
另外一种是持戒离,这种持戒离是通过持戒而产生的。如果对在家人来说五戒,当他很好地守持五戒;如果是对比库来说他守持了具足戒,他很好地守持具足戒以及应当完成的那些义务。当他很好地完成这些义务跟他不去犯那些世尊所禁止的行为跟语言,这个也是称为离。
还有另外一种是属于正断离。正断离唯有圣者才具足的、才有的,也就是说,当一位禅修者证得圣道,在圣道那一刹那,他的道心就具足了这三种离,他的圣果心也具足了这三种离,因此,圣者他不会故意去违犯任何世尊所制定的戒律,这是圣者的素质。
对于在家人来说,五戒他不会故意去犯;对出家人来说,世尊所制定的所有戒律他都不会去犯,不会故意去违犯。比如说:过午不食、作持金钱、故意杀生、故意妄语等。假如他是一位比库的话,他肯定不会故意去违犯这些。这个是正断离,因为他已经完全断了那些要违犯这些的那一种念头、那种行为,而且这种断是永断,一断永断,所以称为正断(samuccheda)。sama是完全,uccheda是断除,切除的意思。
当然,离心所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要外缘现起的时候,有现前的境的时候,他自然不去做。比如说有一只蚊子飞来,蚊子可能会叮他,假如对于一个凡夫来说很想一巴掌把它打死,然而,他说:“我现在受持了五戒,我不应当去杀生。”然后就把它赶走;又比如说看到了别的东西,假如有一个有小偷小摸习惯的人,它很想去拿,但是他想到:“我现在受戒了,不能够去拿,不能够去偷”;又比如说当一个人他想跟你说话,你很想推搪他,然而又推不掉,那你很想说一句假话想要把他敷衍过去,当你想说的时候,你想:“噢,我现在是受戒的人,我持戒,持戒我是不适合说谎话,我是不适合说妄语的。”那这时候他就把真实说出来:“其实现在我真的不想去,你自己去吧”!他就没有找一个虚假的借口推搪他,那么这也是属于离。
所以离对于凡夫来说并不是一切时都发生的,唯有在有现前境的时候,他自然地起那种不去做,这个称为离。而在离的心所,他也是发生在速行里面,只有速行里面才有这样的离。因此,在速行里面这一种心所是属于戒,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离,是心所戒。
接着还有律仪戒。律仪戒就包括了别解脱律仪、念律仪、智律仪、忍律仪、精进律仪,对圆满具足解脱律仪,这个是属于巴帝摩卡的律仪,对于防护眼根的,因为他必须得由正念而成就,因此称为念律仪;有时候使用资具,就是我们的生活用品,这个他必须得通过智来完成,所以也是属于智律仪;对于寒、暑、冷、热、蚊子、虻等等这些的那种忍受,那种堪忍是属于忍的律仪;不容许生起欲行,就是欲念,这是属于精进律仪,同时活命遍净律仪也包括在精进律仪里面。
如果说受持戒的人,他的身与口不违犯,不犯戒,不违越所制定的那些戒,这个称为不犯戒。不犯戒也就是等于不违越的意思,不违越就是戒。那到底什么是戒呢?戒的语意是什么?戒巴利语叫做s
la,古代音译为尸罗。S
la我们自古以来通常把它的意思翻译成戒,然而戒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巴利语就是s
la,s
la它真正的意思也许跟我们平时理解的稍微有一点点出入。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来说,戒包含有禁止、不能够违犯这样的意思,有一种条规、条约的意思,所以一般人一想到戒可能会有一点恐惧,特别是对一些在家人来说,如果说要受戒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比如一般所说的戒烟、戒毒,就是禁止某一种行为…
《《清净道论》-说戒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